跐,音cī,显然是个形声字,左形右声。

这个字的基本意思是“滑动”。长篇侠义公案小说《三侠五义》第五十一回有一句:“脚下一跐,也就滑下去了。”《三侠五义》是根据说书艺人石玉昆的说唱《龙图公案》改编的,石玉昆是一位长期在北京卖艺的天津人,可见,北方话中是有“跐”这个词的。只是,北方人现在很少用它了。但在兴化方言里,它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城里某机关新建了一幢办公楼,大楼的大门外和院子里铺了上千平米的黑色大理石,这种大理石釉面如镜,每逢降雪,其滑无比,大大甚于玻璃和冰面,只要你骑车其上,或者是步行其上,无论你怎么小心,都免不了人仰车翻。冬日里,常有外地人用普通话说:“今天真倒霉,还没进门就滑了一跤。”而本地人则会这样说:“今天我在院子里跐了个跟头,到现在屁股还疼呢。”后来,大理石的釉面被用火烧掉,我也就看不到外地人“滑”兴化人“跐”的窘相了。

兴化方言月亮歌(兴化方言脚一跐)(1)

网络图片:这个跐倒的动作很优雅

跐是滑动,自然就表示速度很快。北方话中,跐和溜往往组合成词,有快速地跑的意思,如“大花猫跐溜进床底下去了”。而兴化话中,跐字是可以单独使用的,用起来便有声有色,亦有情有趣。例如:“这小子脚下像抹了油,一天要跐到他女朋友家好几趟呢。”再如:“你在泰州摆酒杯,我从姜堰跐过去喝酒也来得及。”又如:“你一天到晚不知忙什么事,就不能跐到老家去看看父母?”一个跐字,既模拟出声音,又表现了速度,还带有情感色彩,真是传神得很!

小时候,有两种游戏与跐有关。一是跐冻——几个玩伴一起来到冰封的小河上,大家先在前面的脚底下踩一块冰,然后用后面的一只脚猛蹬,让自己的身体向前跐去。在轻松、快速的滑动中,我们的心也快要飞了起来。二是跐瓦片——一帮人来到大河边,每个人都用瓦片向水面飞去,瓦片不是栽入河底,而是在河面上直跐,有的会一直跐到河的对岸,跑过去捡起来一看,那瓦片的一面还是干的呢。

现在许多人都喜欢用跐字来形容小轿车的疾驰,如“小车子跐起来是很惬意的”。不过,我倒要提醒那些玩车子的人,酒后千万不要开车跐南跐北的。前几年,有个外地的小伙子到兴化来做生意,他个子高高的,相貌堂堂。有一天,应朋友之邀,我和他同桌喝酒,算是见识了他的豪爽气和好酒量。过了几天,朋友告诉我:那位高大帅气的小伙子在兴化喝了许多酒后开车回兴化,把车子跐到河里去了,等人把他捞上来时,他早已断气。呜呼,生命如此脆弱,有车一族可要好好把持住自己啊!

皴,左形右声,读如“村”,其义为皮肤因受冻而裂开。据说是李商隐写的古文集字书《字略》对它的解释是,“皮细起也”。这个字在古代常见于诗文当中,杜甫的《乾元中寓兄同谷县作歌》中就有“手脚冻皴皮肉死”一句。

字典里还有一个字“皲”,读如“军”,其义跟“皴”差不多,也是指手脚皮肤的冻裂。但用它组成“皲裂”时,其使用范围要比“皴裂”大多了,既可用于人的体肤,又可用于其它物体,比如,有这么一说:久旱不雨,田地皲裂。这里的“皲裂”也可写成“龟裂”,但“龟”应读“军”而不能读“规”。我原以为“龟裂”是指像龟壳上的花纹一样裂开,错了。

兴化方言月亮歌(兴化方言脚一跐)(2)

网络图片:久旱不雨,田地皲裂

“皴”和“皲”义相近,音亦相近,但兴化人口语中是只用“皴”的,把皮肤因受冻或干燥而粗糙、裂开都称为“皴”。小孩子爱哭流泪多,又常在风里吹,嘴巴上变得毛糙起来,这是脸皴了;寒冬时节,妇女们常在田间劳作,她们的手上便会布满皱纹,这是手皴了;进入秋季后,老年人更觉皮肤干燥,脚后跟裂开一条条带血的口子,这是脚皴了。

兴化方言月亮歌(兴化方言脚一跐)(3)

皴分明是生活的印记 图/小豆芽儿读社会

肌肤发皴尽管是由天气寒冷、干燥所致,但也分明是生活艰辛的印记。只有那些生活贫困、劳作辛苦、疏于保养的人,才会遭受皴裂之苦;而那些不经风雨、心宽体胖、注重保养的人,是会保持着红润而有光泽的皮肤的。所以说,我们完全可能从一个人的脸上、手上、脚上看到他生活的过去、生活的当下。

几十年前,每到冬日,我们的小手总是会皴裂的,皮肤糙得像砂纸。听老人说,多帮助杀猪的去挦猪毛,手就不皴了。于是,我们几个就经常往张屠户门前跑,当他把猪子烫好后,我们就抢着把猪子身上的毛往下揪。桶里的水滚热的,烫在手上很舒服。猪子挦好后,整个身子都被烫得暖和起来,手上因为沾了一层猪油,也变得光滑、细腻了许多。

“皴”还有一个意思是,皮肤上的积垢,照此解释,这个字在兴化话中应读“kèn”。有人认为,这个“kèn”字应写成“硍”,但这个字的本义是石头上有痕迹,与皮肤上的积垢扯不上号。还有人认为,这个字可写成“垢”,因为“垢”字是指肮脏的东西,可组成油垢、牙垢、泥垢等词,但“垢”与“皴”的读音差距太大。我以为,最妥当的还是“皴”,因为这个字与“kèn”同韵,而且字形上也让人容易理解。

【作者简介:毛家旺,1958年出生,江苏兴化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杂文学会会员,民俗及方言学者。在全国文学期刊及媒体发表各类作品百余万字,有专著《泰州方言例解》《庶民的礼俗》和中篇历史小说《盐场的反叛——张士诚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