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又是三月春风里,徽南菜花最相思。沿新安江处处春风处处景,从3月15日左右到“五一”,这里不仅仅是一片花海,两岸枇杷最诱人!重发十多年前的图文,以为向导。

徽南:春天里的花样年华

图文/周一渤

在我的意识里,徽南犹如一帧清丽脱俗、俊美怡人书签,永久地夹裹在江南温润的大地上。突然有一天,我在春天里走近了它,展开了这枚书签,浩荡的油菜花,厚重的民居,清新的江流,和煦的春风,甚或稀疏、懒散而轻盈的小雨,都不约而同地像约会一般,扑面而来,让我见识了徽南这特有的多姿多彩的花样年华。我在徽南最美的季节,看到了最美的徽南。

近年来,很多拍照的人大都流连在婺源,殊不知,古时候,婺源也是徽南的一部分。而现在与婺源紧密相连的徽南一带大致分布于新安江两岸,所以说新安江被称为徽南的母亲河;从行政地理上看,也就是黄山市的屯溪、歙县、黟县、徽州以及休宁等地。有了新安江,这些地方也就有了秀丽山水和风情万种。徽南的油菜花更能让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古韵新声。

那天天还没有亮,我就被特意起早的摄影师朋友带到了屯溪市的一个交通环岛的边上,等着与市里的摄影家协会的朋友一起前往黄山之行的第一站:深渡。刚刚下过一场小雨的路上,到处弥漫着清新湿润的空气。我们几乎是沿着新安江走的,江面上晨风吹起,水汽犹如江雾慢慢荡漾开来,翻卷而去。对岸不时闪现的村庄与炊烟瓦舍,以及两岸连绵不断大块小块的金黄的油菜花田,不仅仅吸引着我们的眼神,更抓着了我们的镜头,停车拍照便是一路上最主要的事情了。

深渡,这个看起来就与水有关的地名,乃新安江上游的一个小镇,因新安江而大名鼎鼎。新安江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与江西省交界处的五股尖山,有两大支流,南支称率水,北支称横江,流至深渡后,江面豁然开朗,波光潋滟,两岸奇峰高耸,山色空朦,风景秀丽。《读史方舆纪要》称:“……而浦口东南四十里,亦曰深渡。盖自严州界溯流而上,穹山峻流,峰峦掩映,萦纡旋绕,清深若一,故皆以深渡为名”。

深渡四面环山,两面临水,碧玉色的新安江彩带般深情缠绕着古色古香的小镇,遥遥望去,宛若一幅淡淡的泼墨山水画。自古以来深渡就是古徽州通往杭州、上海,以至于福建以远的水上咽喉,也是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古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它同外界的交流沟通,主要就是依靠这条新安江水路。古徽州当地的土特产源源不断地顺江东下浙西,而江浙一带的日用物资和商人们赚得的金钱,则始终不断地溯江而上,一件件,一箱箱地流入徽州人家的深宅大院。因此,新安江可以说是古徽州人的生命线。明后期来往奔波的商人为经商方便,专门编写各地风物地标的路程书,主要关注地名和里程,专记驿站和闸名,天启六年(1626年)徽商憺漪子的《天下路程图引》中就称歙县至深渡这段路为“徽州府由严州至杭州水路程”。

由于拍照一路上耽搁时间不少,到了深渡便是中午了。此刻天空太阳不时洒下些许光线,但还是大部分时间有点阴郁,使得山间到处空濛飘渺。古镇与港口有一条黄山大道连接。根据安排我们来不及走一走古老的街道,便上船逆流而上。深渡港口的那块刻有“新安江山水画廊”字样的石柱慢慢地看不见了,我们便开始被两岸的秀丽画卷所吸引,同船有很多“驴友”,大家的眼睛被江边的景致一阵阵点亮,热闹与快乐充满了船舷,撒落了一江春水。

新安江山水画廊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境内,全长约百里,是黄山——歙县——千岛湖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新安江是徽商的母亲河,她以中国独特的徽文化与自然风光、古村落的美妙结合著称于世。两岸生态环境极佳,呈现“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水中鱼”立体生态格局,与掩映其间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秀丽的世外桃源图。山水画廊新安江激发了诗仙李白的灵感,他边游边吟:“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船行到三潭,畴野开阔,山村横卧。这里盛产枇杷,如果是五月枇杷黄的时候来,只见两岸的枇杷林“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翠绿丛中泛出团团簇簇的金黄与橙红。三潭枇杷皮薄、肉厚、味美,素有“天上王母蟠桃,人间三潭枇杷”之誉。

沿江风光如画,高潮迭起,只见一带春水锦绣中,两岸梯田金黄的油菜花浓郁温馨,紧紧连接着山上阵阵绿意盎然的批把树。转过一道江湾,远远看到一个很大的村庄,似乎整个村子浮在水面上,水面浮着建筑的倒影分外清楚。这便是绵潭了。

绵潭居江之北岸, 下距深渡15华里。《歙县地名录》载:“古村落前潭边有木绵树,故名棉潭,后改棉为绵”。绵潭村背倚青山,面向绿水,是著名的“三潭枇杷”产地之一,远眺村后山坡,一望无际的枇杷树和茶园连绵不绝。绵潭同时也是国家级AAAA景区“新安江山水画廊”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景点。

更令绵潭出名的是它的文化品位。当地有俗语曰“打不完的漳潭鱼,听不完的绵潭戏,砍不完的九砂柴”。绵潭村自古就有唱戏的传统。京戏、徽戏、黄梅戏、绍兴戏皆有,那戏文更是一曲一曲、一场一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地方特色。上岸后,码头前就是一个小广场,对面是一个大剧场。广场上有四根旗杆,上面挑着四面蓝色的旗幡。听戏,是免费的。没有想到的是,这天出场给我们唱戏的是绵潭村的老支书。听过戏,到码头附近看了看,就继续登船继续沿江前行,回望绵潭渐渐远去,宛如一艘巨大的客船。两岸风光依然秀丽迷人。

在樟潭,我们看到了一棵千年古樟树,令人称奇。古樟树高26米,树身周长9.2米,需要十余人才能合抱。四大主枝耸插蓝天,庞大的树冠浓荫蔽日,盖地1850平方米,几乎占了半个村庄,气势磅礴,甚为壮观,被誉为全国“樟树之王”。相传汉初名臣张良葬于漳潭,他的英魂孕育了这棵泽被子孙的樟树,村中张氏家族无不自豪地发出“自古忠良英魂在”的赞叹。

离开漳潭村,新安江碧波荡漾,远山如黛,近山滴翠,一排排崭新的徽派民居依山层层而上,白墙灰瓦,翘角飞檐,极为美观;桃红柳绿,菜花金黄,夹杂其间。这就是新杨村民居群。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中国民居普票,其中安徽民居的图案设计就是以新杨村的建筑为蓝本。

返回屯溪的回程,从深潭港口出发。一位地方的摄影家朋友说,太多的摄影人为了拍摄油菜花都往石潭跑,其实大可不必。徽南是处处春光处处景,油菜花点缀着徽南大地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可以说沿着新安江到处是拍摄油菜花绝佳胜地。于是,在他的导引下,我们放弃了石潭,直接回程。往往是一转弯间,便会豁然开朗,春和景明,一弯江流的怀抱中,躺卧着一处静谧的村庄,在浓郁的林间和油菜花海中显得端庄厚重。我倒觉得,这样的景致才有着徽南最为真切的底蕴和风度。沿着江边随机观景随机停车,倒也觉得自由舒畅,景随心出,尽情拍摄,同时还避开了到石潭拍摄的雷同。

回到屯溪前的最后一站是徽州区的雄村。在徽州,雄村的名气很大,是因为曹振镛的缘故。雄村位于歙县城西9公里处,原名“洪村”,曹姓迁入后,据曹全碑名句“枝分叶布,所在为雄”而易名雄村,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虽然,几经兵燹和动荡,雄村早已不复有“宰相故里”的气派,但“四世一品坊”依然在村头耸立,向人们显示着它厚重的历史。

雄村的竹山书院,是目前徽州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书院,也是徽州仅存的一座书院,门楣上“竹山书院”四个大字,出自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之手。这是一座典型的二进三楹式学舍建筑。作为宗族书院,竹山书院曾多次得到曹氏父子的鼎力相助。不仅如此,徽州所有的书院,都得到过曹氏的资助。当夕阳渐渐烧红了西天,徽州乡村的黄昏就再次不期而至了。江流无声,竹山书院完全融入暮色。有美丽的新安江支流渐江从书院门前缭绕而过。依江岸而筑的“桃花坝”,新植的桃树,桃花灿烂,红云十里。书院前有一条长长的石径,延伸进渐江,明清时代,不知有多少曹氏子弟,从这里走上前往杭州的渡船,去圆他们的科举梦。

第二天,我在徽州区宣传部长的安排下,又与安徽省军区爱好摄影的一位领导同行。天气依然是阴晴参半,太阳只会在瞬间露一下脸,让我们的拍摄少了很多兴致。这天,我们跑了唐模和呈坎等古村落,一路上山峦起伏,汽车在高高低低的山间行走,我们举起相机,在黑白瓦舍点缀和绿意黄花遍地浸染的山顶和坡底流连盘桓。

到了唐模,天又飘起了细沙般的毛毛雨。这只会让我们多了几分别样的感觉,可只几分钟却又停了下来。

唐模地处黄山脚下,距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仅十余公里,始建于唐、发展于宋元、盛于明清,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走近唐模,扑面而来的是古朴典雅、安详宁谧的徽派水口园林。唐模至今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村落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恬静的田园风光和古朴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青山绿水,粉墙黛瓦,是个具有浓郁徽派气息的古村落,特别是唐模人在选择、营造、完善生存空间,规划布局整体村落方面的创举堪称皖南古村落之典范,唐模村的水口园林更是皖南古村落水口园林的杰出代表。

春天的唐模,是被千亩油菜花所淹没的。唐模在徽州也是很特别的,村中流水而过,倚着美人靠,享一段休闲时光,这里没有什么商业气息,更多的是淳朴的民风,村前的檀干园是杭州西湖的翻版,也是一段感人的故事。极具徽派特色的建筑群沿街而建,水流潺潺,村里的居民还保留着在水边洗衣的传统,使得这里又有了几分江南水乡的色彩。“千门万户捣衣声”的意境,于今已十分难寻,闻之真如置身明清街市之中,顿感古韵悠悠,乡情淳浓。这种平静祥和、朴素恬淡的生活给人以极大的安定感和无限的憧憬。

村外的油菜花地连绵不绝,铺展来来,花期正盛,遍地金黄极其壮观。我们倘佯在花海中不停地选取着角度和美景,心都要醉了。春日的唐模乃至整个徽南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古村风姿绰约,徽派民居,白墙黛瓦,无论平川、河边、上坡之上到处都是金黄的油菜花,水流、民居、油菜花相映成趣,处处入镜。

春天看徽南,别有一番情韵。油菜花再美,也只是徽南春日里的一身外衣。而这里最令人陶醉的还是古徽州的神韵。第三天,有新华社在歙县带职锻炼的朋友引领,我终于领略了宏村这一世界遗产的风采。

宏村位于歙县的东北方向,黄山余脉雷岗山下,为汪氏聚居的村落。徽州素有“四门三面水,十姓九汪家”的说法,汪氏的祖先,是徽州最负盛名的地方神汪华。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已有860多年的历史。

我们今天看到的宏村,“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从高处往下俯视,整个村子仿佛一头斜卧在雷岗前的青牛。走近村口,但见古木蓊郁,绿意弥漫,尤以被称为两只牛角的两株古树,最为引人注目。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的宏村,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它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

据史料记载,宏村的正中有天然一窟,冬夏泉涌不竭,即使是大旱之年,也不干涸。水圳工程竣工之后,宏村人又对这口天然水窟进行了修整,筑堰而成月形,名为“月沼”,当地人称月塘,引水圳之水西进东出。汪氏总祠“乐叙堂”,坐落在月塘北畔的正中位置,现存的门楼,依然保持着原貌。月塘的东西两侧皆为民居,粉墙古楼倒映水中,是最经典的宏村画面。

人说徽州村落,宏村最美,指的正是这种水天一色,澹然恬静的境界。正是夕阳西下时候,村外的南湖光洁如绸,平展如镜,远山近屋,高天流云,在晚霞的洇染下,一片绯红。湖畔的南湖书院,建于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当时清廷93岁的翰林侍讲梁同书,为它亲笔题写了“以文家塾”的匾额。阳春时节,绿柳绕堤,花摇风动,缅昔追古,超凡脱俗的情怀悠然而至,好不惬意。

古诗有云:“老树春深更著花”,在徽南,我更为深刻地理解了这句古诗。回首顾盼中,村外正开得热闹的油菜花田与横斜身姿怒放的桃花,岂不是这春日里为古村年年备下的最好装扮?!在这里我看到了徽南最醒目的光华与年轮。

(全文4592字)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1)

安徽歙县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2)

安徽歙县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3)

安徽宏村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4)

安徽宏村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5)

安徽宏村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6)

安徽宏村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7)

安徽宏村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8)

安徽宏村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9)

新安江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10)

新安江畔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11)

新安江畔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12)

安徽深潭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13)

安徽深潭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14)

安徽深潭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15)

安徽漳潭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16)

安徽漳潭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17)

安徽漳潭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18)

安徽漳潭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19)

安徽石潭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20)

安徽石潭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21)

安徽石潭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22)

安徽雄村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23)

安徽雄村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24)

安徽唐模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25)

安徽唐模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26)

安徽唐模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27)

安徽呈坎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28)

安徽呈坎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29)

安徽呈坎 2009

暮春河边日落风景(徽南菜花黄此物最相思)(30)

安徽呈坎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