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因吃起来清香爽口,风味独特,沁人心脾,味蕾大开,深受人们喜爱现在不但可以随意进饭店酒楼开吃,而且早已进入了我们普通百姓的家庭餐桌但是在我们尽情的享用这一美味佳肴的时候,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涮羊肉的起源是哪朝?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涮羊肉的起源是哪朝(34涮羊肉)

涮羊肉的起源是哪朝

“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因吃起来清香爽口,风味独特,沁人心脾,味蕾大开,深受人们喜爱。现在不但可以随意进饭店酒楼开吃,而且早已进入了我们普通百姓的家庭餐桌。但是在我们尽情的享用这一美味佳肴的时候,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铜制的火锅。南北朝时,火锅逐渐成了北方御寒煮食的特色酒楼。明清时期,火锅的种类已经纷繁多样。最初人们也是用火锅煮些牛羊肉吃,但是,像现在这样,将羊肉切成薄片下入锅中涮煮,则始于元代。

相传,涮羊肉的发明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忽必烈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是元朝帝国的开国皇帝。在700多年以前元代的战场上。一天,忽必烈率领大军南征,经过一场激战,路途劳顿,疲惫不堪,饥肠辘辘,突然想吃草原的美味清炖羊肉。于是就下令,让部下杀羊烧水。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不料敌情发生变化,探马飞奔进帐禀报:"敌军大队人马追上来了!离此地只有十里路程″。但饥饿难耐的忽必烈一心想着吃羊肉,他一面命令部队准备迎战,一面高喊“羊肉!羊肉!”此时,清炖羊肉已经来不及了,那怎么办呢?厨师又知道忽必烈的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快地切了一些薄肉片,放进沸腾的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就迅速捞入碗中,撒上细盐,葱花,姜末,赶紧端给主帅。忽必烈饥不择食,抓起肉片送进口中,接连吃了几碗之后,他挥手将碗摔了个粉碎,翻身上马,精神抖擞,率军迎敌,结果生擒敌将,凯旋而归。

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意点了战前吃的那道羊肉片,这回厨师精选了优质绵羊腿部“大三叉”和“上脑”嫩肉,切成了均匀的薄片,再配上麻酱、腐乳、辣椒、韭菜花等多种佐料,吃起来鲜嫩可口,将帅们吃后交口称赞,忽必烈更是喜笑颜开。这时厨师忙上前说道:“此菜尚无名称,请帅爷赐名。”忽必烈一边涮羊肉,一边笑着说:“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从此“涮羊肉”这个称谓,一直流传至今。忽必烈也成了第一个吃“涮羊肉”的人。但“涮羊肉”长期作为宫廷佳肴,从没传入民间。

在17世纪的清宫膳食单上,已有“羊肉片火锅”,并冠众肴之首。当时“涮羊肉”已有“始于元代,兴于清代”之说。18世纪康熙,乾隆帝举办规模宏大的“千臾宴”菜单中就有羊肉火锅。后流传至市肆。《旧都百话》中云:“羊肉锅子(涮羊肉)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

清朝时期,公元1854年,北京前门外正阳楼开业,是汉民馆出售“涮羊肉”的首创者。其切出的羊肉“片薄如纸,无一不完整”,使这一美味更加驰名。民国初北京的东来顺羊肉馆,不但切的肉片薄,一烫即熟,而且加上秘制调料,特别鲜嫩,食者无不赞誉。

据说在光绪年间,北京羊肉馆的老掌柜,买通了太监,从宫中偷出了“涮羊肉”的佐料配方,才使这道美食传至民间,得以在都市名菜馆中出售,为普通百姓享用。

直到今天,又让人们演变成多种版本的“涮羊肉”,成为我们餐桌上喜爱的美食佳肴之一,深受民众欢迎,并享誉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