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民族英雄林则徐,大家都对他历史上在民族危亡之际,敢在广东禁毒销烟、抵御外侮的壮举深表钦佩但许多人并不了解他是如何为云南培育英才的,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中华民族的英雄林则徐?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中华民族的英雄林则徐(民族英雄林则徐这样为云南育英才)

中华民族的英雄林则徐

说起民族英雄林则徐,大家都对他历史上在民族危亡之际,敢在广东禁毒销烟、抵御外侮的壮举深表钦佩。但许多人并不了解他是如何为云南培育英才的。

晚清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人,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与云贵总督。与云南渊源颇深的他曾两度来滇任职,云南也可说是林则徐的第二故乡。在云南任上,他着力化解民族矛盾、发展经济、关注民生、稳定边疆,政绩十分显著。特别是他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对推进云南的文化教育功不可没。

视人才培养为施政之要

昆明黑龙潭公园里的林则徐塑像 任维东摄

凭借为官多年的政治经验,林则徐切身感受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他说到做到,把重视人才放在施政之要,按时势需要,用心去发现和提拔人才。在他包括任云贵总督的几十年从政生涯中,为培养和选拔有“体国经野之士、博学多通之才”做了毕生的努力。

林则徐到云南后,秉着经世致用的原则,提出“俶诡浮薄之词,概斥勿录” (收录于他撰写的《己卯科云南乡试策问》)的取才标准,使云南的士子“感悦奋兴”,踊跃报考。以往,像云南这样的“蛮荒之地”,从京城来的主考官大都是走走过场,朝廷也不会太重视,但林则徐则充满高度责任心,体察每个学子十年寒窗苦读的不易,对科考尽责尽心,严格把关考试的每一个环节中,“无一事不尽心,无一事无良法”。他以一贯的认真态度,和副考官吴慈鹤一起,对全部试卷从出题到阅卷的每一个环节他都认真细致,“逐加评点”,杜绝舞弊。这次考试,经反复甄选,取正榜54名,副榜10名,使该乡试成为云南科举史上考取士子最多的一次。发榜之后,他还“访询舆论”,以求获得达观公平之效。

云南贡院旧址至公堂 任维东摄

乡试结束后,他还专门写了《己卯科云南乡试录序》,欣喜地表达了云南虽因边远而给人“质鲁少文”的印象,“但观时人之作,挺华擢秀,蒸蒸日上。”为了说明云南有人才,他主持选编了试卷中“择其文艺诗策尤雅者十四篇”,送呈嘉庆皇帝御阅,以示云南乡试的公正和边陲士子的才学,体现了他在云南的爱才和为国选才的责任心。后人对林则徐广选士子“擢拔公平”的举措称道不已,赞为:“自庄蹻启域、汉武置郡以来,未有如今日之盛也。”昆明晋宁文人宋嘉俊写了一首七律,赞颂林则徐“功德数余论文事,词华彪炳亦千秋”。

以海纳百川之容选才用才

在选才用才实践中,林则徐也积累了行之有效的一套不拘一格识拔人才的办法。他常召见僚属绅士谈话,旁谘博论,甚至常倾听他们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看法及兴利除弊的意见,把其见解与亲自调查掌握的情况对照,以验证“其人之诚伪,事之是非”,并将考察的结果详细记录存档以备选才用才。时至今日,昆明还有他经常便装出行,到翠湖和闹市茶铺中,了解舆情,发现人才的故事。他这种随时注意“搜访人才,周知庶务”的做法,日久积累了大量资料,于是还专设人员,将这些人才资料进行整理、保管。据清人笔记《瞑庵杂识》记载,林则徐在斋中设一大柜,内有十八个箱子,将人才资料分省归档,便于随时查找,做到“家居在官,常紧搜访人才,周知庶务为事,故所至事无不办”。

位于云南大学内的书院旧址 任维东摄

在云南至今仍流传着林则徐与“五华五子”的故事。林则徐未至云南,便留心云南教育与人才情况。1819年他前往主持云南乡试,了解到当时昆明有五华书院及才学出众的“五华五子”(云县杨国翰、大理李于阳、呈贡戴淳、昆明戴炯孙、楚雄池生春五位学子)。而正是在己卯科乡试中,除了戴淳未能参加考试外,“五华五子”有四子应试,结果四子皆中举,传为一时之美谈。林则徐非常高兴,庆幸为国家选得“真才”。呈贡的戴淳虽未参加会考,也获得了林则徐的赞赏。后来林则徐还与其中在上京会试和由皇帝主持策问的殿试中取得进士的杨国翰,相知相交十四年,为国家大事,相互砥砺,留下一段佳话。

云县杨国翰获进士后曾先后出任浙江奉化、诸暨、海盐、仁和(今杭州市下城区)、海昌(今海宁)各地知县及玉环同知、东海防塘官。他在各地兴学施教,兴修水利,平允盐务,肃清海洋,政绩裴然。时林则徐也外擢浙江,接任杭嘉湖兵备道。二人“公暇,辄得谈励。”关系更加密切。当时任浙江巡抚的帅承瀛对杨国翰也非常器重,评价杨国翰“有古名良风,不可以百里限”,也称赞林则徐为国家选得济世之才。后林则徐升任江苏按察使。在为官两省、晤面不便的条件下,杨国翰与林则徐更多是书信往来。为地方治理整问题,如对清吏治,靖闾阎,驱鸦片,除烟馆,去莠民,安良善等深入相互交流,相互启迪。从杨国翰写给林则徐的《上江苏林臬台书》和林则徐给杨国翰《答奉化令杨丹山明府国翰书》中可看出,如果说林给杨“受知最深”,则杨也给了林很多启发。道光十三年(1833年)杨国翰不幸病逝后,林则徐怀着悲痛的心情为他撰写了墓联和墓志铭。在“望重五华,才高三迤;功歌两浙,名达九重”的墓联中,高度评价了杨的文学成就和政绩。在“英年长才,朝廷方倚大用,吾辈正俟虚席,兹乃忽闻其讣,而为之撰其墓焉”中,他情真意切,为国家损失人才而惋惜。

林则徐还十分重视对官员品行和政绩的实际考察。如1849年,他发现任永昌知府的张亮基为官廉洁,为政“办理不遗余力,于地方之利弊,无不访察周知,于风俗之浇漓,无不革除务尽”,特向朝廷奏保称:“将来遇有兼辖迤西及统辖滇省之任,如蒙简畀鸿慈,似张亮基皆可力图报称,以收得人之效。”清廷在滇省不靖的情况下,将张亮基从知府升任为云南按察使。由于张政绩显著,不经年又由布政使、巡抚而擢居滇督重位,成为咸丰同治年间著名的封疆大吏。同时,林则徐对在野的人才也很留心。常言道: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他在云南时,曾专聘累次会试不中以教书自给的左宗棠入幕,虽左因故未赴,但林始终十分器重其才。及林由云南告病还乡,路过湖南,特别邀请左到舟中畅谈,期许甚厚,予以左莫大的鼓励,后来终成大才。1850年,左宗棠在长沙闻听林则徐病逝于广东的噩耗,不由痛哭失声,流泪撰题挽联,寄托自己的深深哀思:“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从这副挽联中,不难看出左宗棠对林则徐的崇敬之情。

林则徐是随时随地都在留心人才,且对人才虚怀若谷,择其善者而从,既稗益自己从政的智慧,又发挥人才的潜能。在林则徐以政治家的眼光看来,得天下贤才而重用之,知人善任,让人尽其才是国家之幸。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在云南石林景区,后人刻写的林则徐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迄今尤在,也说明了他在使用人才上有海纳百川的大度和为官无私清正奉献才能受人尊重,为后世所师表。

在重视地方文化中传扬优秀文脉

林则徐首次来昆明主持云南乡试的云南贡院,后称五华书院(即今天位于翠湖畔云南大学校本部内的至公堂),是云南书院办得最长,培养人才最多的学校,这与林则徐倡导用“勤于启迪,严而有法”,使“人才奋发”来培育人才之传承有关。

他在诗作《题秦琴山同年滇华五芝图》这样写到:“使导导我滇山麓,珍翠文犀看不足。五芝闻在五华巅,足茧随君蹑幽谷。一芝蹇卧云外峰,四芝采采归筠笼。灵根未许落凡手,合种君门为君有。人问艳说桃李花,君能识拔超烟霞……凭君拾取贡瑶京,应使仙人笑绝倒。彼隐士兮如可招,我诗欲寄商山皓。”通过盛赞昆明人文景观,表达了他重视地方文化和优秀文脉的传扬,并期望有杰出人才脱颖而出。

云南大学校园内的重修贡院旧舍碑记 任维东摄

1834年,林则徐看到昆明文化名人、乾隆年间进士钱南园的《守株图》,顿生感慨,便做了一首思贤诗《题钱南园先生守株图遗照即追和自题原韵,其中有诗句云:“守身喻此图,艮止止其所。昔我游五华,星邮里逾万。式闾景名德,仰山适吾愿。睇观遗墨新,想象风规远。笔正徵臣心,公忠泯恩怨。及兹拜图象,清澈天人姿。” 对昆明风物人文和钱南园充满仰望。

他还写下凭吊明代被贬黜云南的著名文学家杨升庵的长诗,赞叹杨慎不计较一己之得失安逸,致力于教化一方,移风化俗,对“彩云城郭长无恙,明月关山休断肠” 也有所感叹。在与云南巡抚程晴峰送学使孙梧江等游览黑龙潭、大观楼时,林则徐也每每有感而发,以诗序纪游。在大观楼,他即兴赋诗:“雨后浓园花四壁,水边香绽稻千畦。阑干百尺横波立,楼阁三重压树低。”意境优雅,情调怡悦,也不比孙髯翁长联的描写逊色。在黑龙潭,他见到古老的唐梅,遂以诗叹曰:“老梅认取陈根在,卅载鸿泥一梦中”。

在昆明翠湖畔的石屏会馆内,有一幅由林则徐亲笔题写的“三岛淳风”匾。石屏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有着典型的石屏建筑风韵。1849年林则徐亲临石屏会馆,欣然题写了“三岛淳风”匾额。“三岛”指的是石屏异龙湖中原有的3个秀美岛屿,这里用以泛指石屏文献名邦和儒雅文韵,颂扬了地方人文精神。今天的石屏县文化公园大门牌坊也采用了林则徐填写的“三岛淳风”匾。

林则徐为官一任,在爱才、育才、重才上可谓不遗余力,而由他在滇倡导的“经世致用”的教育之风,还有他重视弘扬边地文化,无疑给后来的云南传下了一些珍贵的文脉和辈出的人才之基,也为今天云南的人才培养增添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历史文化传承。

林则徐游黑龙潭纪念碑 任维东摄

对这位人人敬仰的民族英雄,流逝的岁月并没有使云南人民稍有遗忘。如今在黑龙潭公园,为纪念林则徐与云南之情结,昆明市园林局于2006年兴建了林则徐文华苑,由林则徐半身雕像和环形浮雕墙及其诗稿和“龙潭祈雨”等传说组成,展现了林则徐“虎门销烟”、“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 、“万寿寺看茶花” 和“龙潭祈雨”等内容,形象再现了其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利益的壮举以及为官云南、造福人民的功绩。

(通讯员 蒋文中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任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