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十一年(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亡商,建立周朝政权。周武王十四年(前1043年),周武王去世,周成王姬诵继位。周成王继位时年幼,所以由叔父周公旦摄政。

唐叔虞受封唐地

周成王八年(前1035年),周朝诸侯国唐国(唐国地处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有一百里)发生叛乱,威胁周王室在河东地区的统治。同年十月,周公旦率军平息唐国叛乱,将唐国百姓迁到杜地,并将周王室子孙迁到唐地。周成王十年(前1033年),周成王将唐地分封给弟弟叔虞 ,叔虞于是成为唐国国君,因此故称唐叔虞。司马贞《史记索隐》评价他:“天命叔虞,卒封于唐。桐珪既削,河汾是荒。唐叔虞作为创立晋国的始祖,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当时,由于唐国四周遍布戎狄部落,加上叛乱刚刚平息,局势动荡不定,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叔虞受封治唐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执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法,以夏戎之政治夏戎之地:以夏戎之法理夏戎之民。推行政策一年后,即见成效。农业、牧业都得到显著发展,政绩斐然可观。

叔虞治唐之所以成功并且久远,关键在于执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正确方针,大量历史证明,这一方针成为晋国的传统国策,并对后来晋及韩、赵、魏三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三晋文化体系中尚公、尚法、尚贤的特色。

唐叔虞死后,其子燮继位,迁居晋水附近,改国号为晋,晋最初只限于今山西南部的汾水流域一带。进入春秋后,于晋献公时期迁都于绛,并开始其扩张进程。最终形成了地跨今天的山西、河北大部,西到黄河西岸,据崤山,西北最远达到汝水之滨,南到今河南北部的广大疆域。

春秋战国晋国怎么灭亡的(深度:春秋霸主)(1)


扩张之路

唇亡齿寒的故事——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对曰:“宫之奇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不为道,入自颠柃,伐溟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冬,十二月丙于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这段故事主要讲了公元前700年左右,晋国拟定了并吞虢国的军事计划。两国之间,有虞国相隔,虞国成了晋国伐虢的障碍,晋献公打算向虞国借路,于是用美玉宝马作为诱饵,引诱虞国答应,就在这一次借假道之行,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但虞君未听劝告最终也被晋所灭。

晋献公灭亡虢、虞之后,继续举兵扩张。到了(前652)晋献公25年,又相继灭了许多戎狄和姬姓小国,晋国的疆域迅速扩大。《史记·晋世家》记载:“当此时,晋强,西有河西(今山西、陕西之间黄河南段以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今河南沁阳一带)”,为称霸奠定了物质财富的基础。

春秋战国晋国怎么灭亡的(深度:春秋霸主)(2)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前651年,年迈的晋献公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欲将晋侯之位传于公子奚齐,封骊姬为国母,然而献公尸骨未寒,里克、邳郑父等人发动叛乱,杀死奚齐、卓子(献公与骊姬妹之子),逼死荀息。

秦穆公紧盯晋国内政,试图插手,派人联络重耳、夷吾,希望帮助重耳为君,重耳谢绝穆公的好意:“父亲在世时,我就不讨父亲喜欢,被父亲怪罪。如今父亲去世,我又不能为父亲守丧。为人子者,大不孝顺!哪里还敢贪恋君位?”夷吾在获得了里克的聘书后,也召见了秦国使臣。夷吾喜出望外,便以割让河东五城为条件,获得了穆公的援手。

事实上,夷吾的谋士——冀芮与吕省早就将国内的情况了解的一清二楚,便怂恿夷吾回国登基。就这样,公子夷吾在内有里克为主,外有秦嬴为援的条件下,击败了重耳,顺利的回国即位,史称晋惠公。

惠公即位后,出力打压昔日作乱的乱党,不久就杀死权臣里克、邳郑父,重新任命冀芮、吕省等人,重用亲信,大兴党狱,获罪入狱的人有很多,他这样的做法加剧了晋国朝内的矛盾。

晋文公即位

公子重耳在经历了颠沛流离之后来到秦国,面见秦穆公,穆公表示愿意辅佐重耳回归晋国,夺取君位。但是要重耳即位后将昔日的河东五城,割让给秦国作为酬劳,重耳无奈应允。

前636年开春,秦穆公委派公孙枝,率三千秦军,护送重耳渡过黄河。到此为止,重耳已经阔别祖国长达19年之久,心中感慨万千。重耳回国后,立刻联络早已埋伏于国内的亲信力量前来接应,栾氏、郤氏、狐氏、胥氏、先氏等强族皆积极响应重耳的号召,受降吕省、郤芮,所附庸的人更多。晋怀公逃亡高粱,不久在四面楚歌中被杀。不久,惠公亲信吕省、冀芮发动政变,被人检举。文公又处死了两个在惠公朝极其得势的权臣。 在众人的簇拥下,重耳大军行进曲沃,朝于武宫,被众人拥立为君,即晋文公。

晋文公重耳即位之后,重用舅舅狐偃与姐夫赵衰,随后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励精图治,通商宽农,晋文公认为晋惠公时代招募州兵及开垦私田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就将其保留。这些都成为晋国在文公回国后仅仅两三年就能实现质的飞跃的根本原因。

晋国所占据的疆域,属于中原核心区域,人口密集、经济文化繁荣,这远远不是秦国、楚国的之地可以比较的。晋国、秦国、楚国、齐国虽并称为“四大强国”。但晋国却一枝独秀,压制秦国的同时,其他两国也不敢轻易与晋发生冲突。

晋楚争霸

城濮之战—— 对于土地与生存空间的争夺永远是强国之间的主题,晋国跟楚国也不例外,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战争,这次战争以楚国的大败为结局。

邲之战——邲之战是晋、楚争霸中的一次重要战役。楚胜晋败,郑国自然屈从了楚国。楚庄王为控制整个中原,又进击宋国。周定王十二年(公元前595年)秋九月,楚庄王出师伐宋,经九个月围困,宋国陷入困境,达到了“易子而食,析骨以爨”的程度。而晋不能救,遂于次年三月力尽降楚。宋降楚后,鲁也转而依附楚国。楚又与齐通好。一时中原形势完全落入楚国的掌握之中,楚庄王如愿以偿地取得了中原霸权。

鄢陵之战——邲战之后,晋国为全力对付楚国,复兴霸业,在改善外部条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努力。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 年),晋灭赤狄潞氏;次年,又灭赤狄甲氏及留吁,消灭了身边的祸患。周定王十八年,晋在鞍之战中战胜齐国,然后与齐结成联盟。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 年),晋联吴制楚,使吴成为楚国肘腋大患。周简王八年(公元前578 年),晋以诸侯之师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县北)大败秦师,俘虏秦将成差及不更女父,使秦从此无力东进。然后,晋即倾全力对付楚国,虽然楚国再一次的大败,但是这次的战争也暴露了晋国的内部矛盾(晋王室与众卿族)

春秋战国晋国怎么灭亡的(深度:春秋霸主)(3)


矛盾初显

随着晋国日渐强大,下属公卿的势力也日渐变大,晋国的中央政权出现了无法控制的情况,甚至出现了谋逆造反之事。手握重权的大臣,借机谋逆,以下犯上,杀死国君,自立为王。那个时候的晋国,君臣之间互不信任,以至于造成了内外分崩离析的局面,千疮百孔的晋国,这时候遭受到别国的打击,就只能是覆灭了。

曲沃代翼事件激化了内部矛盾,晋武公攻入了晋都翼城,打败了晋侯缗,取代了晋国的君主,小宗篡夺大宗,成为礼乐崩坏的初始指标事件,此事件也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埋下了隐患。

文公逝世

由于年事已高,晋文公长期卧病在床,公元前628年的十二月与世长辞,终年70岁。因为骊姬的加害,晋文公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是一代明君,是政治家、外交家。他登基后成为了春秋五霸中第二个称霸的霸主,与齐恒公并称为“齐恒晋文”,晋国能称雄百年,他功不可没,作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带领晋国称霸中原百年之久。

晋国卿族政治—分裂的必然性

晋国,作为春秋称霸时间最长,国力最为雄厚的诸侯国,自晋献公起,就出现了卿族政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卿族政治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不断增强,最终将晋君完全架空,出现了“三家分晋”的悲剧。相比于鲁国“三季之乱”和齐国“田氏代齐”,晋国的卿族政治又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晋国卿族的壮大,总的来说是政权下移的体现,而晋国政权下移的根源,却是公族内斗和卿族政治出现的结果。

根据《左传.庄公二十三年》的记载“晋桓、庄之族福,献公患之。士蔫曰:去富子,则群公子无谋也已。公曰:尔试其事。士蔫与群公子谋,潜富子而去之。次年,士蔫又煽动群公子,使杀游氏二子。冬,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

自此,晋国公族一脉被杀戮殆尽,曲沃代翼对晋国的最大破坏不是宗法制度的破坏,而是公族的衰落。自此晋国的公室也受到沉重打击,一蹶不振。

晋文公即位后,为了安抚已经壮大的卿族势力,实行了大规模的分封,以满足卿族对土地、财富的需求,减少君主与卿族的矛盾。如《春秋左传注,隐公八年》记载,先转食邑于原,因称原轮;先且居封于霍,称霍伯;毕万封于魏,以魏为氏;荀氏食邑于荀,以荀为氏;狐射姑封于贾,因称贾季;韩万食邑于韩,以韩为氏……这种异姓的分封制与周王朝的异姓诸侯分封有异曲同工之妙,使得异姓卿族掌握了大量的晋国土地,增强了卿族的经济实力,削弱了公室的实力。

​晋文公、晋襄公时,狐、赵、先、郤、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荀氏等强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专擅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晋国怎么灭亡的(深度:春秋霸主)(4)


晋国分裂

前454年(晋哀公三年),智伯率韩、魏二家围攻晋阳,鏖战3个月,仍无法破城。于是改用长期围困的办法,决晋水灌向晋阳。围困一年多,城中变为汪洋泽国,“沉灶产蛙”,灶膛成了青蛙的家园;城内人们只好“悬釜而炊”,吊起锅子来做饭;粮食吃完,竟至“易子而食”。然而,“民无叛意”,依然协助赵襄子坚守。

在晋阳之战热火朝天时,韩魏二家趁机围攻智家,智大败。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前437年,晋哀公去世,其子柳继位,即晋幽公。幽公之时,晋公室已毫无权威,幽公非但不能号令韩、赵、魏三家,反而得自己去朝见三家之君。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晋烈公十七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战国即由此起始。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晋国之兴源于王族不望,早早启用异姓卿大夫。晋国之衰亦为王族势弱,六家卿大夫相争三家分之。从此,为秦入主中原统一天下提供了机会。而秦能统一中国前的政治改革,和晋地法家思想的萌生成长密不可分。晋国的盛衰,奠定了秦废分封立郡县制的治国方略。

晋国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落后的制度被淘汰在历史长河中,从此2000年的封建制度登上历史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