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巫蛊事件是汉武帝一朝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几乎伴随了汉武帝的一生,从刘彻登基之初第一任皇后陈阿娇因嫉妒卫子夫得宠,在宫中行巫蛊之术,事情败露后被汉武帝废黜。到汉武帝晚年,又因为巫蛊之术造成了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双双自杀的惨状。陈阿娇虽然被废,尚且保住了性命,而卫子夫和她的儿子戾太子刘据却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难道就是所谓的风水轮流转吗?

然而让人不胜唏嘘的是,在刘据死后,汉武帝命人彻查此事,却发现太子原来并没有行巫蛊,一切的一切竟然只是阴差阳错,太子死的冤枉啊,这也是汉武帝晚年最痛心疾首、追悔莫及的一件事。

纵观整个事件的始末不难发现,造成皇后和太子自杀的原因并不像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这里边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可谓是盘根错节,千丝万缕。

一、父子离心,丧钟响起

刘据死于巫蛊之案(从巫蛊之祸入手)(1)

1.性情不像

元朔元年,已经即位13年的汉武帝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这让已近而立之年的刘彻兴奋不已,祖宗基业终于后继有人了。古人云:母凭子贵,当时卫子夫承宠正盛,喜得麟儿,让卫子夫成功上位封后。

在刘据7岁的时候,汉武帝就迫不及待的封他做了东宫太子。巧合的是当时刘彻做太子的时候也是7岁,这意味着汉武帝对这位太子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像自己一样,精明强干、开拓进取,守护大汉江山的万世基业。

做父亲的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和自己相像,长相酷似或者性情相投,然而事与愿违,太子越长越大,汉武帝却觉得这个儿子和自己越来越不像。

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 《资治通鉴》

太子性情敦厚恭谨、仁慈温和,与汉武帝那种行事张扬、杀伐果断的性格截然相反,这就让汉武帝觉得太子的才能不如自己,性格和自己很不像。

“不类己”这句话看似好熟悉,当年刘邦对太子刘盈就是这个感觉,一句“太子不类我,如意类我”让刘邦有了废长立幼的想法,现在汉武帝也有了“不类我”的感觉,这就传达出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2.政见不和

刘据死于巫蛊之案(从巫蛊之祸入手)(2)

汉武帝雄才大略,从即位起就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内尊儒术,外攘匈奴,是典型的铁血派。而太子则是典型的柔和派,他反对父皇对四邻各国用兵讨伐,希望能够停止战争,让百姓修养生息,更讨厌酷刑酷吏。

每当汉武帝要征讨四方时,稚嫩的太子都会上前苦苦劝谏,而这时候汉武帝都会笑着说:我现在吃这个苦,让你舒舒服服的做皇帝,不很好吗?

一次两次汉武帝可能觉得这个儿子怜惜百姓,可时间长了他就会觉得太子温良有余霸气不足,缺少男人的血性。

这也让朝廷中直接分成了两派,群臣中宽厚的人都依附于太子,而与汉武帝一样好大喜功、严刑苛法的都站在武帝一边。朝臣分裂,这让汉武帝揪心不已。

3.幼子受宠

刘据死于巫蛊之案(从巫蛊之祸入手)(3)

汉武帝晚年宠幸钩弋夫人,后来钩弋夫人怀孕14个月后生下幼子刘弗陵,号称钩弋子。汉武帝便说:我听说当年尧的母亲也是怀了他14个月才生下尧帝,现在钩弋子也是这样。便将钩弋子出生的门命名为尧母门。

钩弋夫人被称为尧母,那钩弋子就是尧了,这就给群臣传达出一个信号,难道汉武帝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了吗?不管有没有,尧母门确实让人浮想联翩。

二、公报私仇,江充栽赃

刘据死于巫蛊之案(从巫蛊之祸入手)(4)

汉武帝晚年体弱多病,整日疑神疑鬼,害怕有人要谋害自己,所以他开始迷信方术之士,希望能给自己消除病痛,此时一些女巫经常来往宫中与宫中人交往过密,宫女听从女巫之言,在宫中大肆埋置小木人,以为可以消灾免祸。结果东窗事发,许多人因为之间有过节相互检举对方是诅咒皇上,大逆不道。汉武帝大怒,开始大肆诛杀宫中之人,甚至株连到朝中大臣,一时间京城上下人心惶惶。

于是江充趁机作乱向汉武帝进言:陛下的病一直好不了,是因为有人暗藏小木人诅咒您,如果想要痊愈,必须挖尽小木人,杀光诅咒者。

汉武帝信以为真,授命江充全权处理此事。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江充开始在京城中到处抓人,对人犯施以重刑,一定要他们承认,并攀诬别人,致使此案牵涉了数万人。

刘据死于巫蛊之案(从巫蛊之祸入手)(5)

很快江充把矛头直指东宫,想要借此机会扳倒太子。原来当初为了在武帝面前邀功,有一次江充抓住了在皇道上行驶的太子的车队,太子请求江充不要将此事告诉父皇,谁知江充求功心切,仍然上报武帝。江充怕太子登基后会因此事报复他,便想趁此机会让太子下台。

于是他先从失宠嫔妃入手,一直查到了皇后、太子的宫殿,掘地三尺,纵横深挖。最后,江充声称:在太子宫中挖出的小木人特别多,还有写着谋逆的帛书。

此时,汉武帝正在甘泉宫避暑,只有皇后和太子在宫中。太子深知巫蛊之祸的厉害性,惊慌失措的他急忙与少傅石德商量对策,二人被逼无奈,又害怕江充恶人先告状,便矫诏捉拿江充,并处死了他。之后江充的两个小喽喽章赣和黄文趁机跑到甘泉宫诬告太子谋反,太子才不得不领兵抵抗。

三、见风使舵,宦官离间

刘据死于巫蛊之案(从巫蛊之祸入手)(6)

自从大将军卫青去世后,原先忌惮大将军威名的宦官们也开始风使舵,加上小太监们整天与汉武帝在一起,慢慢的也察觉到皇后和太子的失宠,这些修炼成精的小太监们便抓住机会就对太子进行诋毁。

有一次太子在皇后宫中待得时间长了点,武帝身边的宦官黄文就对皇上说太子与皇后宫中的宫女们戏耍。汉武帝听说后并没有责备太子,而是给太子宫中增加了二百名宫女,这让太子有点搞不清状况。

还有一次,汉武帝身体微恙,让太监常融去唤太子,常融回来后却说:太子听说您病了,面露喜色。虽然汉武帝后来查明真相,知道太子因为担心父亲而伤心流泪,杀死了进谗言的常融,但是这两件事情都反映出汉武帝身边的小太监们唯恐天下不乱,只要瞅准机会,就会挑拨父子俩的感情,一次两次汉武帝可能还能够做出清醒的判断,可时间长了难免心中不会犯嘀咕。

终于在最关键的一次,汉武帝在甘泉宫听说太子谋反,让内侍传太子问话,结果这名小太监害怕被太子趁机斩杀,不敢进宫,就在外边晃了一圈,回来便对汉武帝说:太子真要造反了!他还要杀我,我只好逃回来了。

这才有了后来汉武帝亲自平叛,太子被逼无奈逃出皇宫,后被找到害怕父皇怪罪于是自杀的惨剧。在整个事件中,宦官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所谓人言可畏、众口铄金,不可不信啊!

政治幼稚,自取灭亡

刘据死于巫蛊之案(从巫蛊之祸入手)(7)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这件事情的被害者,太子刘据他真的就没责任了吗?刘据作为汉武帝的嫡长子,母亲贵为皇后深得宠爱,舅舅是当朝大将军战功赫赫,卫氏一族无论是在前朝还是后宫荣宠无人能敌,这就决定了太子从小长在温室里,没有见过血雨腥风、尔虞我诈,导致他养成了一个耿直、温顺的性格,这种性格不能说不好,但是身在皇室却不懂得政治权谋,这就注定了他要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上面讲到因为太监进谗言,汉武帝给太子增加了二百宫女,太子很纳闷,经过打听才知道是太监黄文搞的鬼。这些小太监一直在暗中观察太子的过失,抓住机会就向汉武帝报告,皇后知道后恨得咬牙切齿,嘱咐太子诛杀黄文等人,免除后患。

太子曰:第勿为过,何畏文等?上聪明不信邪佞,不足忧也! 《资治通鉴》

太子却天真的说到:我又没犯错,害怕黄文干什么!父皇何等聪明,怎么会听这些小人的话,不用担心。

刘据死于巫蛊之案(从巫蛊之祸入手)(8)

汉武帝严刑苛法,重用酷吏,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极富正义感的太子,推翻、平反了很多判决结果,此举虽得民心,却在不知不觉间得罪了大臣,卫皇后怕长此以往会得罪汉武帝,曾苦劝太子停止此类行动,顺从父皇,可天真执着的太子依然我行我素。

身居朝堂,在政治上却如此幼稚,不懂得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潜在的危害,不明白什么叫顺从大势,韬光养晦,直接和宦官、朝臣对着干,四处树敌仍不自知,这等胸无城府注定结局惨淡。殊不知汉武帝登基之初就要废黄老重儒家,遭到了窦太后的强烈打击,17岁的刘彻尚且知道要顺势而为,没有和窦太后直接对抗,等到窦太后去世才开始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可见刘据完全没有继承汉武帝的隐忍和城府。

小结

一件事情的发生,从来都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巫蛊之案中,汉武帝的偏听偏信,江充的栽赃陷害,太监的挑拨离间,太子的愚昧无知共同导演了这场悲剧,正如沈从文先生说的“凡事看似是凑巧的偶然,结果却都似命运的必然”。

参考文献:《史记》

《汉书》

《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