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共有10名来自上海大学的干部人才将奔赴宝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部门和重要板块,开启为期一年的实践锻炼。这也是奋进“北转型”的宝山加强区校联动,打好“大学牌”的生动实践。

高校人事人才工作改革典型(打好大学牌)(1)

提供更大舞台

助人才施展才华

高校人事人才工作改革典型(打好大学牌)(2)

上海大学医学院讲师、药学硕士生导师王庭芳到任新岗位,带教老师是罗店镇镇长郁梦娴。

生物医药产业是宝山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重要支柱产业。罗店镇的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作为全市五个市级特色产业园区之一,正随着科创宝山建设不断深入,焕发出澎湃动力。

“考虑到王老师拥有雄厚的医药学科背景,又有企业、高校多个任职经历,我们将充分发挥其特长,安排生物医药产业专项分管工作,以及全国生物医药创新大会、北上海生物医药公共平台建设等具体工作项目,确保任务饱满、主题突出。”郁梦娴说。

作为一名新药研发科研工作者,实践锻炼岗位与学科方向匹配紧密,这让王庭芳对今后一年的工作有了更多憧憬和动力。

这10位高校干部人才年龄在39周岁以下,大多具有博士学位,有专业特长及一定的技术成果。

为确保实践锻炼取得实效,此次岗位安排上综合考虑了高校干部人才的专业领域、工作经历和实际需要,涉及罗店镇、顾村镇、大场镇、月浦镇、庙行镇,以及区科委、区建管委、区水务局、区教育局、区体育局等关键部门和重要板块。在镇锻炼的干部,由镇长作为带教老师,在委办局锻炼的干部,由单位行政正职作为带教老师。

整个锻炼期间,宝山将通过制度性安排,确保每名实践锻炼干部人才都能独立分管一块日常工作或专项工作。同时创造机会让干部人才参与社区治理、信访矛盾化解、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帮助熟悉城市运行、社会治理、疫情防控等工作,掌握群众工作基本方法,学真本领、长真才干,在宝山找到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积极融入地方

为宝山发展献计出力



高校人事人才工作改革典型(打好大学牌)(3)

当下,奋进“北转型”的宝山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求贤若渴。对地方来说,高校优秀人才的到来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氢冶金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中心执行主任祝凯此次实践锻炼的岗位在区科委。入职后,他的带教老师区科委主任刘建中对其工作领域和任务进行了系统规划和定制化安排。祝凯表示从高校到地方,他会迅速融入新角色,积极为宝山发展出谋划策:“希望自己能在新材料研发平台建设、双碳研发中心建设和宝山大学科技园区入驻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高校人事人才工作改革典型(打好大学牌)(4)

一直以来,宝山区与上海大学建立有良好的联动合作关系。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张健滔所在的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许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设备就由宝山企业捐赠,学院学生每年都会到宝山企业实习,他的多位毕业生也留在宝山发展。

此次到宝山区顾村镇实践锻炼,张健滔表示将发挥自身专业背景和资源优势,尽心尽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做好学校和宝山的桥梁工作:“在挂职锻炼期间,我希望能深入了解宝山企业发展情况和技术需求,通过牵线搭桥,让更多本校老师来为我们的企业服务,通过咨询、授课、技术合作攻坚等多种服务方式,解决企业技术问题,增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

深化区校合作

更大范围、更广领域争取共赢

高校人事人才工作改革典型(打好大学牌)(5)

上海大学是宝山“家门口”的高校,从1999年上大宝山校区正式启用以来,双方在人才交流、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园区开发等众多领域持续开展深入合作。

随着宝山产业变革、转型发展热度持续升温,双方合作更加紧密,融合更加深入。2021年,宝山区和上海大学签订一系列深化合作战略协议,启动区校合作三年行动计划和五大工程,明确50个具体项目。目前,环上大科技园高速发展,0—4号基地形成全链条创新孵化功能,环上大核心区创建全市首个“科创街区”,“一地一品”结对工程落地走实。

此次,上海大学10名干部人才到宝山实践锻炼也是区校人才交流培养合作工程结出的一颗果实。后续,宝山区也将积极选派年轻干部到上海大学跟班学习,开阔思维眼界,提升专业能力。在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方面形成合力、共同出击,充分用好各领域专家资源,让各类人才要素充分流动起来,更好为上大、为宝山所用。

宝山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上海大学是最好的合伙人。接下来,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区校合作,充分发挥宝山的主导作用和上海大学的智力优势,把具体项目落地,着力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推动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人工智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领域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加快把环上大科技园建设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首站”和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奋力打造千亿规模科创产业高地。

来源:上海宝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