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统计专业难吗(有维我明明是文科生)(1)

编者按

本期“有维”,讲述的是2013届王府毕业生刘君周同学的故事。

她2010年入读王府、2013年收获史密斯学院offer,曾入职京东、滴滴等公司,从事数据相关工作,2022年秋已经前往芝加哥大学Master of Science in Analytics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以下是她的讲述。

“始终勇于尝试,即使自知对这个领域并不擅长,也要相信自己。”

数学建模统计专业难吗(有维我明明是文科生)(2)

The multi-faceted BRS youth

时隔12年,再次打开尘封的记忆。

从2010年入读王府、2013年收获史密斯学院offer,再到入职京东、滴滴等公司,我感觉内心渐渐充满了一种能量:那就是始终勇于尝试,即使自知对这个领域并不擅长,也要相信自己。

我期待把这种能量聚集到一起,让更多人去了解、去感受。我相信在这一刻,每个人的生命都会呈现出更强烈的张力。

在王府的那些年:勇于尝试

迷茫的开学适应期

2010年8月下旬,此时的北京秋意渐浓,天气也有些微凉。爸爸妈妈陪我坐公交,从海淀到昌平,约30公里,将近两个小时的路程,终于在傍晚时分我们赶到了位于昌平的北京王府学校。

此后,我在这里回家、返校过无数次。

记得当时接待我们的是一位特别和蔼的宿管老师。她带我熟悉宿舍环境、帮我收拾东西、陪我吃饭,第二天还亲自带我和其他同学会合,前往军训基地。这成了我初来王府的最深印象,也是我记忆中的一份格外的温暖。

随着军训结束,我正式开启了在国际学校的学习生活。

起初的我对这里并不适应,尤其是上课方式,每个人课表都不同,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坐在教室等着老师,而是需要自己提前规划好时间去上下一节课。

真的是有了很大自主权。但这也着实让一直在公立学校学习的我,有点儿摸不着头脑。

除了学习上不适应,第一次离家住校的生活,也狠狠折腾我了一番。

开学第一个星期,从周三到周五,虽然仅有3天,但我过得非常混乱。打热水时不小心把水撒到了室友鞋子上;香皂、牙膏等日用品丢了很多;终于等到周五下午坐校车回家,可看着数条班车路线、一个个没有概念的地理名字,我再次陷入迷茫。

好在这个阶段过后,我找到了生活节奏,课程怎么安排、作业什么时候完成、社团怎么参加、晚自习如何利用,开始变得张弛有度、从容不迫。

能在高中就学会规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绝对是一个人的人生法宝。

第一本正儿八经的外语小说

我在初中读的是英语实验班,那时自认为成绩还算可以的就是语文和英语。所以来王府前,我的文科一直比理科有优势,尤其在语言方面。

正式入学前,我在行政楼参加了英语分班考试。记得考试中有一道作文题目,要求至少200字,而我参加的中考最多也就100字。所以当时写得很痛苦,勉强凑够了字数。

不久后,学校公布了分班情况,我被分到了4级班,由英语外教直接授课。

正是这次分班,为我以后打破禁锢、拥抱更精彩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我们虽然是4级班,但也从学单词开始,慢慢地老师会推荐一些不同难度的英文书籍。

其实,读英文书对我来说并不是新鲜事儿。早在之前决定出国时,我就开始尝试去图书馆借阅英文书。虽然选的都是非常简单、图比字多的那种,但每次都半途而废。

我选的书是The Secret Life of Bees,里面全是字,与我以往读过的简单英文书有很大区别。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有点懵。几乎每个词都不认识,都需要查字典。如今再回看整本书,几乎每个词下面我都标注了中文翻译,相当于书读完一遍,我也重新写了一遍。

这种情况,按照以往,我肯定又会半途而废。但幸运的是,这里有老师一步步引导,他会根据单词量难易,规定我们每周读几页;同一难度级别的还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我经常拿着读不懂的内容找高二、高三的学长请教。

就这样,一个学期,我竟然读完了人生中第一本正儿八经的英文小说。这给了我很大信心,也为我高二学习AP英美文学打开了一扇洒满阳光的大门。

尝试不太擅长的理科

“女孩子理科不好是正常的,文科好就可以了。”这是很多人的观点,也是一种偏见。

而我曾经恰是这种偏见的践行者,按照之前的规划,如果不来王府,我的大学很可能会选择中文或者偏语言文学类的专业。

所以对于理科,我一直没敢多想。直到高一开始上数学课。无论上课、练习,还是考试全是英文。我慢慢发现,虽然别人算得可能比我准确,但很多时候由于题目无法读懂,并不知道该写什么。而我最起码能读懂题目。

就是这小小的优势,让我在理科方面逐渐建立起一些自信。

在高一快结束时,针对数学课进度比较好的同学,老师会利用课外时间,单独把我们叫到办公室,拿着像课堂上一样正式的讲义,给我们讲课,为高二正式上AP微积分做准备。

你能想象曾经谈“微积分”色变的我,竟然就这样一点点学了下来,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此后,一个微小的火种在我心中逐渐蔓延成一簇燃烧的火焰,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高中三年,除了微积分,我还选了AP统计、宏观经济、生物、化学,物理B和物理C。SAT2我选的也是数学、物理、生物。我甚至可以很自信地用英语和老师、同学聊曾经特别害怕的数理化概念了。

之后我的本科选择了理科,现在工作也是偏理科方向。所以没有什么是学不会的,只在于你敢不敢问,有没有好好利用身边资源。

校长竟然给我批了一块地

我小时候一直和祖父母一起生活。那时虽然住在市区,但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养一些小动物、种各类植物,希望我能更多地亲近大自然。

大概从那时起,我喜欢上了种植。

刚进高一,我看到很多关于参加社团、创办社团的通知,便提交了“创办种植社团”的申请。

其实我在以前公立学校时就尝试过申请地皮,创办这个社团。但由于学业压力、学校规划等原因,基本上我申请一次、驳回,再申请、再驳回。

让我意外的是,这次在王府沟通很顺利,王广发校长竟然亲自给我批了一块地。我记得当时申请到的是王府幼儿园后面的一块很大的空地。学校还提供了耙子、水管等工具,老师们甚至还积极给我提各种建议。

我种了萝卜、白菜、西红柿等简单农作物。后来收获的果实,还让食堂师傅帮忙做成了一道道营养菜品,很有成就感。

勇于尝试是一种勇气,鼓励尝试更是一种智慧。它们激发了我很多潜能和底气,让我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任意驰骋。

此后,我又把这一兴趣,延伸到了课程学习中。

在高二AP生物课上,我和朋友组成一个小组,做了一个如何在培养皿上观察细菌的实验课题。为了做好这个实验,我特意拿了一些食物,放在宿舍洗浴间的小柜子里,收集细菌;朋友也把在家里偷偷培养的细菌带到了实验室,让老师帮忙放到培养皿上观察。

在我看来,这是一堂微缩版的大学实验课,它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申请到了生物专业。

我的职场生活:不为自己设限

一次实习“误入”互联网领域

2013年8月,我离开北京飞到美国,走进史密斯学院,即将在这里度过4年的大学生活。

与王府一样,学校一直鼓励大家广泛尝试,所以对刚入学的新生没有设定专业。但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我还是选择了一直喜欢的生物学,最终也收获了生物学 经济学(辅修数学)双专业毕业证书。

我以为我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直到看到那份实习招聘通知,我的生活再次发生了转向。

大四时,很多同学在学校图书馆、食堂做兼职。我也考虑自己是不是应该找一份实习工作。

不经意间,我看到学校的一个计算机支持性部门正在招聘实习生,要求数学系、经济系或学过很多理科课程。

我虽然只上过一节数学课、半节计算机课,但还是跃跃欲试。于是我在申请书上洋洋洒洒写了我的学习经历、想做的事情。

凭借这样一份勇气我拿到了面试。后来我才知道,大部分人申请了刷盘子或图书馆工作,而这个岗位因为要求太多,很多人放弃了。

现在想起来这份勇气大概是在高中和大学多年的浸润下积累起来的。

面试顺利通过了,但随后工作中的困难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特别是编写HTML代码,对我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我完全没有接触过,我甚至向他们表达了“你们再找别人”的想法。

而这里的老师不仅没有放弃我,还耐心教我。他们给我介绍了一款类似word自动查验拼写错误的软件。这款软件会把不同函数或功能模块标成不同颜色,可以根据不同的颜色进行修改。

编程、写代码,在我听起来和建造火箭没什么区别。但我边做边学竟然持续做了起来,而且一做就是一年。

这份实习经历,让我顺利进入到了互联网领域。

工作在京东——从零开始学代码

拿到毕业证书,收拾打理好在美国的一切,2017年底,我登上了回国的飞机。

冬日的北京寒意袭人,但闻着空气中熟悉的味道,我知道这是我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投简历、面试,再投简历、再面试,成为了我回国初期的常态。

基于我在大学实习期间学写代码的经历,2018年1月,作为为数不多的本科学历者,我成为京东的一名技术产品经理。

我所在部门是初创部门,不同工种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从产品经理到数据支持、从前线商务到后台研发,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去尝试。

我一直认为趁年轻学点硬技能傍身非常重要。所以我决心学习编写代码。为了不耽误别人工作,我经常借着午饭时间找同事请教,有时也会请同事将以前写过的代码发给我。那时我的学习更多是照猫画虎,用的也是最简单的方式。

依然是边学边做,半年后,我可以在别人的基础上,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调整了;一年后,我可以增强原有代码的迭代能力了。后来针对半自动化问题,我还写了一套代码,也因此获得了“季度之星”的荣誉。

随着在京东工作的深入,对互联网知识了解得越来越充分,我的内心又有了一份渴望,希望在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国内有个横向比较的机会。

我又要实现一次工作的更换。

入职滴滴——拓宽的职场空间

这次我选择的是滴滴,2020年8月入职。

最初入职,我做的是一线分析师,直接对接海外应用同事,帮助大家了解业务上的重点问题。

但人生总会有些转变来得猝不及防。12月份,也就是我入职后仅仅4个月,一次看似普通的工作汇报,为我的职业航向打开了一方新天地。

那天是我们正常年底述职。按照以往,大老板是不会听我们这个级别的员工汇报。而那一天他却走进了会议室。

看到大部分同事或看着电脑写的提要讲、或把整篇报告打印出来直接读,轮到我时,老板提了一句,能不能把电脑屏幕盖上,脱稿试一下。

这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挑战,早在上学期间我就已经习惯了这种脱稿演讲。

我从海外整体业务讲起,并从每个国家、每个细分的业务中抽出最重要的事件。当时我还以巴西为例,认为我们不仅要看到巴西某个城市出行中的某个具体车型的业务,还要了解在整个国际化业务版图大背景下,你的这个模块所处的位置,大的业务版图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

不仅如此,我还讲到了自己的一些尝试。面对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职责界限并不清晰,这导致会有很多与自己不直接相关的工作对接过来,如何在琐碎中找到一条明确的主线是很多人的困惑。

在大家还在向老板发出这样的疑问时,我却已经在尝试跳出一线琐碎、拓宽视野,寻找解决方案,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从容的演讲、清晰的思路、宏观的格局、探索的智慧,老板看到了我的闪光之处。这为我打开了更多的职场空间。我的工作开始从之前局限于业务部门的商业分析、实验效果评估,到现在可以站在更高层面为管理层宏观决策做战略分析。这也成为了我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现在回想起来,我是幸运的。不逼自己一把,不全力以赴,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

从开始自认为妥妥的文科生,到后来发现理科的优势,再到后来明确读生物、想走医学预科,到最后竟然从事了此前从未敢想的理科内容的工作,我就是想广泛尝试、探索,希望在外部不断碰撞和冲击之下,发现自己的潜能所在。

6年前,也就是2016年,我就计划读研,想进一步精修自己的技术水平,也有更完整的学习体验。但作为一个勤于思而拙于行的人,这个计划还是被我一拖再拖,直到今年终于收获了来自芝加哥大学Master of Science in Analytics专业的offer。我期待毕业后的自己能有机会感受一下美国的职场生活,创造更加精彩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