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之举措,其意义不可谓不大,其造福可称之为“行在当代,享在当代,利国利民,千秋万代”故苏轼曾在《赤壁赋》中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此言语将环保意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的淋漓尽致。

其中,“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不就是我国目前所提出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吗?试想我们在闲暇之日,驾一辆车,邀两三人,沿一大道,来到乡间,体验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美好夙愿。可以说,此类心旷神怡之景象无不依托于环保,否则我们只能手捧书籍,神游在古代青山碧水间。

然而,你知道吗?环保一词虽然出现于当代,但其环保的理念等却在我国古代的史料中均有体现。由于教学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课本所学中几乎未曾涉及到环保,同时在史型影视剧中也很难找到具体体现。

故我们今天主要讲解一下我国古代的环保政策及其具体的举措,希望可以给读者们增加见识。听闻西周无视环保者可要被“杀无赦”?是否真的这般呢?我们这就去看看!

古代保护环境兵法(从有不如令者黥)(1)

《桃花源记》之美景:落英缤纷,芳草鲜美

弃灰于道者,黥?

在如今,我们不管在大城市还是在农村均可以随处可见每家的附近都有几个垃圾桶,以便把垃圾等杂物分类处理。可是,在古代条件落后,环保的思想观念淡薄,作为这个结果随处可见垃圾堆积如山,苍蝇等满天飞舞等等。在此,我们就从最后一个朝代清朝的史料《燕京杂记》中摘抄一些,来供读者们参考:

“人家扫除之物,悉倾于门外,灶烬炉灰,瓷碎瓦屑,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余,人们则循级而下,如落坑谷。”

此为清朝街道的景象,每家的炉灰、碎砖乱瓦、甚至是日常生活垃圾全部堆积在街道上。也可能是清朝的政府不怎么重视环境的保护,致使街道的垃圾越积越多,街道的地面因此高出房屋一丈有余。垃圾堆积如山,其空气、瘟疫等也会随之而来,这些居民的健康等令人堪忧。

古代保护环境兵法(从有不如令者黥)(2)

现代版垃圾等弃于街道场景

古人有云:“自扫门前雪”,在古代小农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注意个人卫生、家庭卫生等是每一个家庭的分内之事,然环保之大事,需要国家来指引,并且全民参与的行为,否则环保的落实不会行之有效的进行。故史料中,我们均可以看到有很多法律是有关生活垃圾的,在此我们将其引用作为论述的依据。

据史料《韩非子·内储说》记载: 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 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也。”

殷商面对到处倒垃圾的人处以刑法,众人不解,为何倒个垃圾就要接受法律的制裁,简直比强秦的苛政还让人闻风丧胆。然儒家代表人物孔颇有远见的认为随便的倒垃圾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甚至会产生争端,抑或伤及人的性命。

古代保护环境兵法(从有不如令者黥)(3)

《韩非子》部分史料

这一点看似夸张,实则不然,强秦尚且因陈胜吴广起义进而四面揭竿而起,导致亡于二世。不过孔子之言并非在环保的意识上来为子贡答疑,但是我们相信孔子是有环保观念的,只是当下大谈环保的优劣性不能更好的传达该法律的深远意义。其实殷商对弃灰者的刑法还是带有包容的,西周在此法律中丝毫看不出半点的人情。

根据《汉书·五行志》记载:“商君之法,弃灰于道者,黥。”

“黥”乃刑法之一,指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影视剧《水浒传》中林冲、宋江等人均遭受过此刑法。这就是西周面对弃灰者的法律,可以说此法律是零容忍,一定要用法律来规范生活垃圾乱扔乱放的恶劣行径。

同时反观西周的整个文化建设,尤其是《礼易》等我们会发现西周的整个文明建设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有很多可圈可点的政策在如今依然有代表性。而商君之法之所以把弃灰者处以黥刑,可见在当下生活垃圾治理的问题晨成为了不得不解决的大事。

古代保护环境兵法(从有不如令者黥)(4)

处以黥刑的宋江(影视版)

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

夏季多雨且雨水量大,假如下水道等出现阻塞等很容易导致下水道内的各种垃圾浮在水面上,而且水质恶臭不堪,简直影响整个城市的形象。目前,这种情况在各个大小中型城市均有体验,一旦出现会立刻有城市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前来维修。

可是,在古代没有专门负责城市管理的工作人员该怎么办呢?同时因为下水道或是垃圾阻塞的问题导致道路不通,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对国家的一些经济、军事等都有影响。其中《史记 陈涉世家》中有言:“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可见假如道路可以,安能会有陈胜吴广起义?

同时古代的道路没有现代的水泥路或是柏油路好,而且河道等国家会定时修建和维护,而古代却不是这个样子。在此,我们用几个史料的记载来看看古代遇到大雨后道路是什么样子的?

根据史料《万历野获编》记载:“雨后则中皆粪壤,泥溅腰腹,久晴则风起尘扬,颠面不识。”

古代保护环境兵法(从有不如令者黥)(5)

大雨过后的垃圾遍地

此史料记载了明朝万历年间,大雨在即,道路没有及时的疏通,导致大雨之际小水道的粪便、生活垃圾 等等全部都浮出了水面,有的跟着洪水到处流动。雨后天晴后,路面上的轻质垃圾被大风刮在了天空中,粪便等周围都是蚊虫苍蝇等等,画面令人作呕。

这些是看得见的,万一家禽等种类繁多,百姓不能及时的处理,很容易导致出现流感、瘟疫,这些伴随而来的将是家禽们的病死,百姓的病逝等等。环保是大事,环境如一面镜子,我们怎么对她,它就如何对待我们。

不过一些环境问题不是个人或是个别家庭能够解决的,它涉及了大量的大力、物力、财力等等。可以说环境的保护是官兵相辅相成一起完成的结果,而不是现代标语“小区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的玩笑言语。在史料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政府的官员们组织疏通河渠、道路等等。

有《梦梁录》记载:“遇新春,街道巷陌,官府差雇淘渠人沿门通渠;道路污泥,差雇船只搬载乡落空闲处。 ”

古代保护环境兵法(从有不如令者黥)(6)

现代版工人修建河道

春夏雨水多,街道密集的地段很容易出现下水道阻塞,道路不通等等。故政府官员会派人前去查看并且给予维修或是新建。在史料中我们也看出政府为了疏通河渠,道路污泥等等,会专门派人雇佣船只把落户在此地的居民先安置在其他地方。

可以说宋代的居民在环境保护上是政府为主,百姓为辅的环境治理模式,其间的百姓也享受到了政府的诸多帮助而且百姓们能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享受人与自然的生活之美景。这一点是唐朝的百姓极其羡慕的,为何这样说呢?

其主要的原因为唐朝在环保上是国家起辅助作用,会通过颁布相关的法律让百姓们自己去执行,一旦执行不给力或是不执行,直接处以相应的法律。在此,我们从古代门前的小道出现污泥的情况来说起:

据《唐律疏议》记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 ,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谓‘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约,不禁者与犯人同坐。”

急门前的马路河沟等在雨季出现了 大量粪便等污秽之物溢出,此地方的百姓将会遭到杖责六十的处罚。不仅如此,与之相关联的在主司(即负责人)也将被连坐处罚。在此处我们可以看到唐朝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上升到法律层面。

古代保护环境兵法(从有不如令者黥)(7)

出污秽者,杖六十

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上述 的两处论证分别是从家庭的生活垃圾方面及其门前所管理的污秽方面的现象及其相对应的法律条文,接下来我们从环保的一些其他方面入手,来在此论述对一个国家而言,环保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及其为了环保所做出来的哪些调整与改变。

同时在我们现有所学的历史与影视剧中,大都以战争的形式来传达相关的历史。有人是否会说在战争年代,难道国家与个人也重视环保的措施吗?如果真的重视为何会有“火烧赤壁”、“火烧连营”、“火烧上方谷”等严重影响环境的事情呢?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解释,其一,该领地不是本国的领过,抑或是公共的作战场所;其二,战争是关乎国家领土完整,性命攸关的大事,这些不得不去做,可以被理解。假如在本国的领土范围内,抑或是可以避免的事件上,环保的举措还是有的,在此我们简单的论述一种。

古代保护环境兵法(从有不如令者黥)(8)

赤壁污染之战役

据《三国典略》记载:“建康令孔奂以麦屑为饭,用荷叶裹之,一宿之间得数万裹,以给兵士。”

三国时期,建康守将孔奂为了不污染环境或是为了尽可能少的污染环境用麦屑为饭,用荷叶裹着。数万的将士们纷纷效仿,故使当地的环境得到了很好的维持,百姓的生活更加的稳定。

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地方将田地等用土填之,然后在上面新建了大量的房子等,此类做法在西周可以说但凡被发现或是被举报都是杀头的大罪,即“死无赦”的处罚,此依据来源于以下史料:

有史料《伐崇令》记载:“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即不能破坏房屋住所,不能填水井等,同时不能上山砍伐树木,不能将幼小的六畜杀害掉,一旦有人刻意的违背都将都要法律的制裁,处以“死无赦”。

回想一下今天,我们虽然也禁止砍伐树木,焚烧秸秆等破坏环境的行为,但是我们的法律并非“死无赦”,而是按着严重的程度给予罚款或是拘留等等。这样不能将环保的意识留在了百姓的脑海中,同时将环保的行为落实在生活的细节之内。

古代保护环境兵法(从有不如令者黥)(9)

乱砍乱伐现象

“细车”过,灰层无;“条狼氏”,环卫工

有些公共场所的卫生该如何处理呢?在今天我们会发现早起了环卫工人们拿着清洁工具在清扫马路上的树叶及其一些垃圾,同时洒水车等清洁车来回不断防止路面尘土飞扬。然在古代这些公共场所该如何去管理呢?这是一个问题,在此我们翻阅历史书籍查找一些史料来供大家参考。

据史料《清波杂志·凉衫》记载:“旧见说汴都细车,前列数人持水罐子,旋洒路过车,以免埃蓬勃。”

在宋朝京都汴京,往来的行人们随处可以看到很多俗称“细车”(今称洒水车),在细车的前面有一列几人拿着水管子,旋转着喷洒路面,以防止军队或是其他辎重物资在经过时尘土飞扬,影响整个京城的外在形象。

古代保护环境兵法(从有不如令者黥)(10)

现代版的“细车”

同时宋朝还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如街道司、街道司来专门负责所管辖范围内的环保工作。而这些机构内的有专职的环卫工人,其职责包括洒扫街道、疏导积水 、整顿市容等等。可见,宋朝在环保方面做得极其到位,在整个华夏历史中,我们也会发现在宋朝为官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情,不知这个是否和宋朝环保有关呢?

环保并非宋朝做的最好,只能说有记载罢了。史料往前翻阅,我们会发现在周朝对环保方面做得也是积极到位的,可以称之为典范。

有《周礼·秋官·条狼氏》记载:“掌执鞭以趋辟,王出入则八人夹道,公则六人,侯、伯则四人,男、子则 二人。”

其中“条”早古代有洗涤的意思,“条狼氏”用现代的专业词来说即为“环卫工人”或是“清洁工人”。此处记载与前面的论述大有不同,它是从王侯出入来侧面论述周朝的道路。可想而知,这样的道路彰显了权贵的气派,道理该如何布置,该如何打扫自然不用过多的文笔去描述。

古代保护环境兵法(从有不如令者黥)(11)

“条狼氏”即环卫工人

把握时代职业,方可家财万贯

上海的垃圾分类施行后,有很多工厂看到了商机开始做各种以垃圾分类有关的垃圾桶、垃圾箱、甚至是垃圾袋等等。而与之延伸的垃圾分类的产品也在市场上大卖,可谓会出现此种现象呢?即商品是按着市场的需要和调节来兴起于生产的,这一点在古代的环保方面也是如此。

在上述的论述中,涉及到了唐朝与宋朝的环保,其实在环保中有商机意识的百姓们却靠着环保政策的施行赚到了很多钱,用家财万贯来形容不为过。

如在《朝野佥载》中记载:“长安富民罗会,以剔粪为业。”

京城人罗会看到了商机,从事一个崭新的行业,专业给所容易清除粪便的客户剔除粪便。不过这个职业看起来不怎么好干,而且名声也不是很好,但是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貌似很赚钱,不然为何称之为“富民”矣。同时在有关唐朝 的另外一本书籍中也记载了与环保有关的行业。

古代保护环境兵法(从有不如令者黥)(12)

剔粪者

据《太平广记》记载:“河东人裴明礼,善于理业,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

也是一个靠着收集别人所弃之物,变废为宝起家的富豪。此类职业不仅在古代,就算在现代也是一门不错的行业,只是不知道唐朝对收集废弃之物的百姓们是否有个人补贴呢?

可能是收垃圾真的太赚钱了,很多商人们看到了商机纷纷模仿的原因,在唐之后的宋朝,我们几乎看不到具体有关收垃圾起家的富豪了,而且这类职业也越来越难做了,名声也越来越不好了,甚至在影视剧中的韦小宝都曾在妓院内干过一段时间的倒粪便之类的杂货。

据《梦梁录》记载:“人家甘泔浆,自有日掠者来讨去。杭城户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 ,每日自有出粪人瀽去,谓之‘倾脚头。”

宋朝酒楼或是个人家庭剩菜等汤汤水水的不能随便倒掉,而是有专门的人员去收集,称之为“泔水”。同时在记载中,我们看到大街小巷内几乎没有厕所,而是改用马桶,而每天专门到马桶的人被称之为“倾脚头”。

古代保护环境兵法(从有不如令者黥)(13)

泔水

总结

古代对环保的举措一直都在的,只是条件落后或是思想的觉悟还很低下,抑或是情况到了不得不处理的程度,故有关环保的法律上才会出现“死无赦”、“黥”及其“杖六十”的惩罚机制。同时反观我们如今的环保政策,可以说比古代制度条文更加的全面和完善,在奖惩上更加的合理。“绿色”、“无毒”、“无害”、“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等一定会在环保的基础上更加的让百姓放心与安心。

不管在任何时候,环保始终是与发展举头并进的,不能为了发展在环保抛在其后,同时也不能光为了环保,把任何与环保有点关系的均扼杀在摇篮之内。青山绿水,天高海阔等等名词,我们想象不是我们学过的知识存量,而是我们目之所及之感。

今天的环保能做的这般完善与合理,与古代环保有莫大的关系,没有古代的前车之鉴,我们没有认可参考,是不会将环保落实在细节之上,不会有眼前美好的环境。让我们一起爱护环境,将环保的意识一代一代的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三国典略》、《伐崇令》、《韩非子·内储说》、《周礼·秋官·条狼氏》、《唐律疏议 》、《汉书·五行志》、《朝野佥载》、《太平广记》、《梦梁录》、《清波杂志·凉衫》、《万历野获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