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高中语文课考试题(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学习校本课程“名人名言”时,学生梳理出下列三条名言,与之对应正确的名人是( )。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3)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A.杜甫 司马迁 陆游

B.欧阳修 司马光 陆游

C.杜甫 司马光 黄庭坚

D.欧阳修 司马迁 黄庭坚

2.王老师在讲到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诗的时候,让学生列举和这首词艺术风格相似的作品,下列不正确的是( )。

A.《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

B.《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C.《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D.《卜算子·咏梅》(陆游)

3.日记体小说是小说体裁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是以日记形式作为小说基本结构的小说类型。下列作品不属于日记体小说的是( )。

A.《狂人日记》

B.《莎菲女士的日记》

C.《鲁滨逊漂流记》

D.《格列佛游记》

4.“爱情”历来是文人墨客钟爱的主题,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爱情诗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下列诗句中,没有涉及到“爱情”主题的是( )。

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C.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某教师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后,为了考查学生名著阅读情况,请学生将主要故事情节与主人公对应,下列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拳打镇关西——鲁智深

B.智取生辰纲——吴用

C.怒杀阎婆惜——晁盖

D.醉打蒋门神——武松

6.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某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描写梅花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A.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D.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7.某位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的“侣”和“友”是名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的“水”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为“游泳”。

C.“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的“翼”是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像鸟翅膀那样”。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六国论》)的“鉴”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为“借鉴”。

8.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下列古诗文中使用此种修辞手法的是( )。

A.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9.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后补充了《红楼梦》贾府人物关系表,这一内容属于教科书的( )系统。

A.课文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练习系统

10.某版语文教材选入了《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对该类文章的入选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体现了教材选文的时代性

B.体现了教材选文的人文性

C.体现了教材选文的科学性

D.体现了教材选文的民族性

11.某版本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的选文为《诗经》《离骚》《孔雀东南飞》。对该单元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的是( )。

A.通过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意境,认识诗歌的审美价值

B.明确典型环境,分析人物的心理、肖像、动作、语言描写

C.通过反复诵读,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D.抓住关键性词语,分析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2.以下是一名教师确定的必修二重点篇目《故都的秋》的教学目标,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1)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品味课文中细腻的语言。

(2)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3)自主学习法。用自我陶醉的方式反复朗读文章,体味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4)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孤独感。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是美文,形神兼备,而且字字珠玑,意蕴深厚,要能体会语言的优美细腻。

B.课文描写了五幅秋景图,让学生从五幅图中体会“清”“静”分别体现在哪里。

C.学习散文要鼓励学生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用心感受生活,接受多元的刺激。

D.散文教学重在积累名篇,积累语言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

13.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荆轲刺秦王》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

一、熟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

二、背诵易水诀别一段,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2.持千金之资币.物。

四、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举动不足取。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以下对其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出故事梗概,对情节作适当概括。荆轲的性格也是在情节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

B.第二题意在让学生背诵课文的重点段落。

C.第三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D.第四题意在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

14.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师应该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内容,怎么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由于老师在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讨论,那么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合作、讨论就演变成了下面的几种情况:

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时而挤眉弄眼,时而哄堂大笑,你可以想见他们是不是在讨论老师布置的问题,至少不是严肃认真的。表面讨论时气氛热烈异常,却没解决实际问题。

我认为合作讨论应该在对文本充分解读,学生自己有独立思考后的前提下来进行,这样的交流讨论才有一定的效果。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对该教学论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要引导学生,使课堂讨论真正发挥其作用。

B.教学设计要少一些讨论,多一些朗读。

C.小组合作、讨论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方式。

D.现今语文教学合作、讨论形式主义化严重。

15.下面是某位教师在《鸿门宴》中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的时候的教学实录,选项中解析存在不当的一项是( )。

师:可能在很多人的眼里,霸王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无论是膜拜,还是诋毁,无论是敬为天人,还是目为下尘,霸王都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内心。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则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那么,霸王究竟是失败的英雄,还是多情的烈士,是玉碎宫倾的帝王,还是鲁莽无知的情人?我们究竟如何看待霸王?我希望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能够逐渐靠近历史的真相,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当然事物都是联系的,本质可以通过现象挖掘出来,研究现象也可以预知事物发展。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抓住蛛丝马迹,合理地思考和判断,争取把自己的观点打造出来。

【A】师:先从标题入手,“鸿门宴”这个词,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

生 1:我感觉到的是惊心动魄,千钧一发。

生 2:我的感觉是刀光剑影,剑拔弩张,生死系于一瞬。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哪位来说说?

生 3:因为“鸿门宴”本来就是两方对垒,所以,这样对比来写,让我们感受双方的斗智斗勇,人物性格会更加鲜明。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人物出发,穿过历史的烟云和沧桑,去感受鸿门宴的刀光剑影,以及那些硝烟散尽之后的英雄人物。就从樊哙和项庄入手吧。

生 4:作者描写樊哙调动了各种写法。先是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感觉这里的语言十分短促,这既是武人说话干脆利落,更重要的是当时形势的急迫。

【B】师:说得好。记得鲁迅有两句很有名的话,“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如果换成我们,干脆“院子里有两棵枣树”就得了。但味道就出不来。在这里,先生故意借助冗长的笔墨,传达单调、无聊、乏味之感,而这正是先生当时思想苦闷的真实写照。

生 4:我记得老师曾经介绍过,《红楼梦》中焦大醉酒骂人的话:“老子和你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貌似错用,其实就是借助胡言乱语,巧妙传达焦大的醉态十足。

【C】师:对,汉语的妙处就在这里。请继续!生 4:再是动作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披帷西向立”“立而饮之”“切而啖之”,这些动作,何等英武!何等豪爽!

生 5:还有神态描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寥寥数笔,樊哙就站起来了。

【D】师:这段描写除了和后面的项庄对比之外,作者还要传达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樊哙形象?

生 5:可以采取对象分析法来看。保护刘邦,急迫之时,愿意“与之同命”,见其“忠”;对阻挡自己的卫士,“侧其盾以撞”,见其“勇”;“嗔目视项王”可见其“威”,也难怪霸王称其为“壮士”;劝说霸王的时候,可见其“智”;为刘邦开遛寻找理由,可见其“识”。我常常感叹,刘邦集团把一个“宰狗”的樊哙点化成了一个智勇双全的武士,刘邦想不赢也难啊!

A.从题目着手,引导学生思考,以便能自然进入文章内容,同时奠定文本的情感基调。

B.《鸿门宴》是一篇史传散文,教师引用鲁迅的话加以分析不太恰当。

C.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有肯定,还有进一步的鼓励,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D.在赏析主要人物形象时,还不忘借助次要人物形象分析帮助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教师资格高中语文课考试题(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6 题 20 分,第 17 题 8 分,第 18 题 12分,共 40 分)

案例:阅读某教师《春江花月夜》的教学叙事片段,完成第 16 题。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价《春江花月夜》,说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可见此诗的艺术成就之高,今天我们就和着悠扬的旋律,精美的画面走进《春江花月夜》,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魅力。大家静静地聆听,仔细体会诗歌所表现的那种意境。(PPT播放江水、明月和树影等组合的 Flash 动画。)

(老师抑扬顿挫地开始了朗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环节二:品词析句,赏析诗歌

老师把同学们引向了对诗歌的欣赏和分析。同学们分组讨论后,进入了班级交流。第一位同学总体介绍了作者和《春江花月夜》在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还展示了他们组制作的幻灯片;第二位同学从文学角度全面评析《春江花月夜》与民乐《春江花月夜》的异同;第三位同学从文学角度全面评析《春江花月夜》诗歌写景喻人,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同时也演示了幻灯片……

环节三:自主创作,不同感知

经过大约十几分钟的欣赏分析和交流,老师说:“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我们也体会了诗歌所带给我们的美感,我想这艺术的魅力一定感染了你们,你们能否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一个同学说:“我今天没带胡琴,就清唱吧!我想通过唱来再现诗歌的美感。”于是悠扬的自编的《春江花月夜》的歌声在教室里响起。另一位同学说:“我们四个人来一个诗朗诵吧,我们要再现《春江花月夜》的节奏感!”于是,四位同学上台表演了诗朗诵。另一名同学说:“我来展示书法!

我想展示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于是,那个同学挥就的隶书“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等展现在大家的眼前,这些字真是写得刚柔相间,掷地有声;还有几位同学谈了学习《春江花月夜》的感受,就作者张若虚写作时的心情问题还有个小小的争论呢!用各种形式再现了《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后,全班又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了《春江花月夜》。老师在最后提醒大家课后把感受写下来。

(1)请结合新课标,说说这堂课的优点。(10 分)

(2)请说说教师设计学生自主发挥已有才能的意图。(10 分)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 17~18 题。

留住书香

①帘外如愁的丝雨尽情的挥洒,寂寞的窗扉在暮霭中浅唱低吟。

②我静坐着,翻开历史的华章,尽力去挽留这一切。

③“繁华落尽见真淳”,于是,李白月下对影成三人,放浪形骸之外,享尽“谪仙9人”的飘逸潇洒。那日,李白慵懒地躺在黄花木椅上,举杯搔头地问着“主人何为言少钱”。五花马,千金裘,在李白眼中不过是身外之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将天下疾苦通通交给杜甫去吟唱,自己斗酒诗百篇,醉乐同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一生的遗憾都撒在清酒中。在酒中不仅承载了文化,亦是秉性。葡萄美酒,壶觞交错,我嗅到了扑鼻醇香,领会了千载文化。

④轻翻过一页,凄凄惨惨戚戚。

⑤“一抔净土掩风流”,黛玉轻拾一指流沙,将落花小心地放在土里,流沙从黛玉的手中流失,轻掩落花,不免伤心地哭一场。天生多愁善感的黛玉,是否认为自己的命运就如落花一般?黛玉,曾几何时,花儿自认为有亘古不变的璀灿,却终逃不过凋零的命运,可你的一生不该是这样虚度,花落人不变,你依旧是那个阆苑仙葩,只是,少了美玉无暇。“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认为希望渺茫的黛玉,放任红颜老去,“相思血泪抛红豆”,最终在紫鹃的哭泣中成为永恒。

⑥看着眼前华丽的文字,我心中在呐喊,黛玉,你的追求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尘罢了,为什么要因此放任红颜老去啊!

⑦又翻一页,已是末尾。

⑧短短几行字,却令人深省。

⑨人们飞快地点击着鼠标,浏览着庸俗的,甚至是浅显的文字,再也没有人可捧一杯香茗,将浮躁的心归为最初的安详,细吟那千百年沉淀的瑰宝。

⑩不由想起最初的我,浅薄骄傲,妄自尊大,直至读懂书中的人生,才回归最初的安详。曾想过与书直到地老天荒,可,这只是个梦了。

⑪我仿佛看到,书香正在淡烟暮霭中撑一支长篙独去,越来越朦胧。我无力地伸手,却挽回虚无的云。

⑫想起书带来的快乐,我高呼:谁能为我挽回那些书香,谁能挽回那个“吟风弄月”,翰墨飘香的时代。

17.请从第⑤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⑨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8 分)

18 请指出该作文的两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12 分)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9 题 20 分,第 20 题 20 分,第 21 题 25分,共 65 分)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是王安石的一篇蕴含哲理的写景文言文。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写景散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文笔简洁、语言凝练。学习此类作品,要注意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通过对散文中作者自己的理解的体会,明白其中掩藏着的深刻道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 50 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条件

教师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19.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20 分)

20.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 分)

21.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 分)

【研讨与练习】

本文是如何将道理融进在记叙中的?

教师资格高中语文课考试题(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3)

后台踢小编领取答案,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东方胖胖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