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是一种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艺术,保存着许多古老传统风俗,是进行人类学、宗教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的活化石。旧时戏曲重大演出的开场仪式。所扮人物系道教神仙“天地水”三官中的“天官”,因向观众展开的条幅上写着“天官赐福”“加官进禄“等吉祥祝辞,故称“跳加官”。跳加官又称跳加冠、跳升冠。

泉州高甲戏小皇帝(跳加官泉州高甲戏)(1)


简介

编辑

演员身穿红袍,口叼面具,做醉步状,乐队演奏特制“加官”锣鼓,是戏曲原始表演之遗留。 [1]

傩舞“跳加官”,是傩舞“跳钟馗”的一部分内容又称跳加冠、跳升冠,经西安钟馗文化研究所组织专家考证,是唐宋以来流传于 “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刘海故里、财神故里陕西西安终南山下户县石井镇阿姑泉欢乐谷周

跳加官汇演边的一种祈盼人们走上终南捷径、加官进爵、马上封侯、连登三级、飞黄腾达、官运亨通、精忠报国的古老民俗祈福文化活动,又有很广泛的内涵。它融合了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艺术文化,它以原始文化为基础,阴阳五行为先导,以法术、巫术为手端,并融入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舞蹈的活化石。唐朝以来跳加官就广为流传。

泉州高甲戏小皇帝(跳加官泉州高甲戏)(2)


西安钟馗故里欢乐谷度假村和西安钟馗文化研究所的“傩舞”班为“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单位,傩舞跳加官曾荣获首届陕西民间曲艺绝技大赛特别荣誉金奖并于2010年春节在西安大唐西市展演。

当地民间盛传:开光钟馗,赐福镇宅,中榜得魁;钟馗真神显,送咱福禄寿禧安!钟馗故里受邀为各种吉庆活动举行世界文化遗产跳加官商业演出。

习俗

据说唐朝就有此习俗。每逢重要节日,这些地区都要“跳钟馗” (又称跳判,一般有六跳:跳五福、跳加官、跳蟠桃、跳魁星、跳财神、跳龙凤,即跳福禄寿禧财子戏),以求赐福镇宅,中榜得魁;钟馗真神显,送咱福禄寿禧安!古时“跳钟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后来发展到由人扮演钟馗,在村中巡游嬉耍。表演跳加官时钟馗面涂紫金,口带长髯,头顶乌纱,足蹬朝靴,金银垫肚,外罩紫红袍,右手持皇帝金色圣旨,左手持一品官帽顶带花翎,前有蝙幅引路,后有黄罗伞盖,旁有书酒侍者,一步一趋。

傩舞跳加官主要有:钟馗降神、钟馗出巡、钟馗赐福、钟馗加冠、钟馗凯旋等几个段落。

相关传说

相传,跳加官起于唐朝,明皇喜爱歌舞戏乐,且经常不闱帝王之尊粉墨登场。

某日,他要求大臣狄仁杰也表演一段,碍于钦命难违,狄仁杰只好趁着酒意、踩着踉跄的碎步、手持笏板、戴着面具、随乐起舞,而舞姿诙谐不失曼妙。

传说这就是民间跳加官的由来,代表加官进禄的意思。


泉州高甲戏小皇帝(跳加官泉州高甲戏)(3)

具体介绍

旧时戏班中演出习俗。19世纪下半期(清同光年间),凡新戏园落成开业或旧戏园易主开张,在首场夜戏演出中,必先于闹台锣鼓[将军令]演奏毕,正戏开演之前,加演由独角表演的舞蹈戏《跳加官》与《跳财神》以志吉庆。京班戏园中遇有请客串登台献艺者,其出台之前,亦必加演《跳加官》节目。

加官多由生脚演员扮演,出场时头戴相纱、面具,身着大红或黄色或绿色加官解袍,手执一迭条幅,上书“天官赐福”、“加官进爵”、“一品当朝”、“富贵长春”等字样。表演者和着场面鼓乐的节奏,灵活运用各种夸张性身段、步法,循着独特的舞蹈程式,欣然起舞,边舞边“跳”,边向台下逐一展示条幅上的吉祥词语,摆出各种富有塑型美的亮相架势,形成庄严而热烈的艺术效果,借以向观众表示祝贺与欢迎。昆班与徽班都于《跳加官》、《跳财神》之后,更有一副末登场,口宣吉语。因表演者只有念白,并无肢体动作,与加官、财神之演法适相反,故市人有“只动手不动口”(加官、财神),“只动口不动手”(副末)的俗谚。清代末期,昆班演剧中已不跳加官,京班戏园除岁末年初加演外,平时亦不多见,惟徽班戏园和堂会演剧中仍保留此习。

清代,当戏园盛行跳加官之际,在上海民间的一些婚寿喜庆堂会上,亦必于正戏开演之前加演之,此习一直沿袭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凡戏班承应堂会,在演出中,如遇有官场显贵或工商界巨子入场观剧,不论台上戏演至何处,务必暂停,改由扮加官之演员出场献舞,以加官与财神巧妙融合的“跳”法,展示“连升三级”、“招财进宝”、“鸿福齐天”等条幅,以示恭迎。这时,入场者当酬以赏资。此种跳加官在某些盛大堂会上,可多达数次乃至数十次,戏班所获赏费亦颇可观。五十年代后,跳加官在戏曲舞台上已不复可见。 [3]

跳加官的用途

跳加官主要用于民间进行开业(新业初开)、开台(影剧院落成)、开庙(庙宇新修)、婚寿(结婚和祝寿)、祈福(求子求财)、节庆(节日庆典),祈求盛世六和时举行的节庆祈福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