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原文注释和欣赏(闺怨赏析与炼字)(1)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的题目是闺怨,但是第一句就是“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出门在外,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忽见陌头杨柳色”。这位少妇所见,不过是寻常的杨柳。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替代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之处。因此,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出门在外的环境,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明显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诗人为什么用“忽”这个字?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忧怨,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所以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在情理之中。再用其他的字,如“只”字,则体现的是少妇此时心里没有别的想法,这显然是不符合少妇的心理的;如“又”字,则体现的是少妇对这种空守闺阁的生活已经以为常和麻木;再如“才”字,则体现的是少妇的心思不在等候丈夫回来,但诗句中有个词“凝装”,说明其实少妇很希望以美的姿态迎接丈夫的归来,所以“才”字用在诗中也会是不合适的。相较之下,“忽”字最能表现出少妇内心积压已久的幽怨之情。

炼字的角度:炼副词。

炼字的原则:要符合主人公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