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优秀艺术家。点击蓝色艺盘书画

···

ARTIST • LU XIAOFENG

卢晓峰

卢晓峰国画(卢晓峰他系列创作思路)(1)

···

ARTIST • LU XIAOFENG

他系列

《他系列》组画是在秋天开始画的,当时是2016年的夏天,我们几个朋友加司机六个人开着车一路从山东去了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在那儿转了九天左右。

卢晓峰国画(卢晓峰他系列创作思路)(2)

他系列之一 70x50cm 纸本 2016年

模特是和我们一起的青年书法家小庄,这一系列作品是根据他的形象创作的。画这系列作品的时候,我正想在语言上做稍微调整,因为之前的作品画得太过平淡,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太把人当作人去画了。作为观众来看一幅画的时候,认为就要把一个人画成一个人的样子,看着也比较舒服的。但是当把画人当作一个职业来对待,每天都机械地重复一样的画法时会感到非常枯燥,而且缺少乐趣。画画需要经常调整自己的绘画语言,这样画起来才会有乐趣,才能持久的继续做这件事。

卢晓峰国画(卢晓峰他系列创作思路)(3)

他系列之二 70x50cm 纸本 2016年

当时对伦勃朗特别感兴趣,我从他的油画,特别是素描中,吸收了好多营养。我特别喜欢他画的素描,他运用的光影并不是我们初学画画时老师教的那种,要照顾整体关系,三大面、五大调子、亮部、暗部,中间色调一定要分的清楚。我发现他的光影运用非常自由,整个明暗关系也不会按照某一个固定光源来处理,完全是根据需要处理,很像我们中国的散点透视,或者说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时候我们评价西方的绘画,都会给它下一个比较僵化的概念,要使用焦点透视、用固定的光源。其实我们看大师的绘画作品,他们完全不按这个套路来。任何一种艺术或者技术,到最后反而不去考虑套路化的东西,把一招一式学完之后,再把它们忘记,最后无招胜有招。

卢晓峰国画(卢晓峰他系列创作思路)(4)

他系列之三 70x50cm 纸本 2016年

带着这样的想法,开始了这趟旅程,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小庄的形象特别好看,从绘画角度来说非常入画。所以当时在车上、包括在旅馆里时,画了一些他的速写,以前画速写的时候很少用调子,之后发现只用线描绘还是少了些东西,就把调子运用上了。因为调子可以营造明暗关系、光影的变化,营造出很多用线达不到的氛围和效果。

卢晓峰国画(卢晓峰他系列创作思路)(5)

他系列之四 70x50cm 纸本 2016年

当时的旅途对我来说是特别珍贵的,因为平时都在画画,这场旅行打断了我的正常生活,使我可以停下来跳出原来的生活范围,脑子也就更加清醒了。

卢晓峰国画(卢晓峰他系列创作思路)(6)

他系列之五 70x50cm 纸本 2016年

旅途中针对小庄画了些速写、拍了照片,包括在车上的各种场景,有他睡觉的、睁着眼的、摆拍的,形象都非常生动,特别能勾起人绘画的欲望。回来之后就开始着手画,接小庄的形象做一些实验,开始的时候没想要画太大尺幅的,也没想画全身,想先画一个头,在头上做文章,打破惯有的绘画操作方式,更加准确的是一种观察或思维方式,做一些改变或者说是破坏,把原来那种相对完整、相对套路化的画法硬性的切断一下,从里面寻找新的可能。

卢晓峰国画(卢晓峰他系列创作思路)(7)

他系列之六 70x50cm 纸本 2016年

在画的过程中,几乎每一张画,无论是色调还是表现形式,特别是明暗灰关系的安排上都做了一些调整,找不到两张完全一样的色调关系。可能单纯看的时候不会感觉到这些,但是如果把画解剖开来,把绘画构成元素单独拆解开来看的话,就能看到这个关系。特别是光影的变化,有时候我会把额头处理成一个重的,把颧骨、下巴、脖子处理成亮的。有时候会把关系反过来,脸的左半部分是黑的,右半部分是亮的。有时候整个脸是亮的,背景是黑的,或者整个脸是黑的,背景是亮的,做了好多尝试,逼迫着自己打破以前绘画的一些禁忌。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习惯,这个习惯慢慢就养成肌肉记忆或者说思维的固化方式,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就会按照套路去做。其实画画也是这样,尤其是在处理色调关系的时候,我们可以找一个画家的作品观察,把它解剖来看它的色调关系,有时候从额头到鼻子、到嘴、脖子中间交界线会重一些,亮部处理的少一点,暗部处理的多一点。大部分画家的画,拿出十个头来看话,排除掉形象的不同,从抽象的色调关系来看其实是一样的,这样画起来相对保险一点,能够画成一张很完整、很有把握的画,但这样失去了绘画的一些意外性和乐趣。

卢晓峰国画(卢晓峰他系列创作思路)(8)

他系列之七 70x50cm 纸本 2016年

画一个头像本身牵连关系少,布局相对单纯一点,思维面可以扩的更广一些,能够发现许多新的可能。画大画的时候,很难做一些突破性特别大的尝试,因为风险太大,画坏了整张画就废了。而且大画修改的余地要少一点,它不像小画,画废一点可以把其他地方修补完整,或者组成另外一张很有意思的画。每一个画家的每一次突破,多多少少都有这种意外性,尤其在山水画里更加明显,在人物画里面相对少一点,所以我就把这个思路转嫁到人物画里面,营造一种将错就错的感觉。

卢晓峰国画(卢晓峰他系列创作思路)(9)

他系列之八 70x50cm 纸本 2016年

完成这些作品之后,我通常将其扔一边,隔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 这张画和自己的关系要疏远一些,这样看会更理性一点,它的优点、缺点会更客观地呈现出来。这个系列也是这样,里面尝试性的东西有很多,尤其在色调关系上反差太大,觉得很不适应、也不舒服,隔段时间拿出来再看发现这组画对我来说价值还挺大,因为它开启了很多新的可能,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处理画面关系。在思维方式上开辟新的可能,逐步摆脱程式化的东西,或者说画起来更自由一点。

我觉得自由是画画非常好的、非常可贵的状态,是很多画家一直在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说起来很容易,但是画起来很难。我画画也是一步一步从受法约束到形成一种肌肉记忆或者本能反应,看到什么东西就不用再去考虑怎么画的状态,觉得这笔自然应该那样走,这样画起来会特别自由。

卢晓峰国画(卢晓峰他系列创作思路)(10)

他系列之九 70x50cm 纸本 2016年

这组画的优点是在色调关系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最主要的是在思想上打破原有的禁忌,创造了新的可能。在这组头像画好之后,还用小庄做模特画了四张接近全身的像《卡卡西系列》,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往下延伸,把在头像上得到的启示转嫁到全身像里面,画全身像牵扯的问题会更多,比单纯画一个头像更难 。值得说明的是从头像到全身像、到后面的群像,这个关系一直都在。

例如在一个头像上我会把上半部分的脸画成重的,下半部分留成白的,当转嫁到整个人身上的时候,我会把腿画成白的,整个上半身都画成黑的,或者整个左边画成白的右边是黑的,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不停的有这种明暗变化。这给我开启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或者新的可能,转嫁到群像上来也是这样,例如中国的传统山水,像李成、范宽、王蒙等等,西方的油画像伦勃朗、鲁本斯、凡戴克都是这样的。尤其是素描草图我们更能看出这种变化,整个大场景里面有二三十个人,可能有十个人处在一个亮的里边,另外十个人处在一个暗的里边。 作品从60cm乘40cm会扩大到6m乘4m,甚至60m乘40m的画。人由一个头扩展到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人,但是关系其实是一样的,由小见大,把思想里边的一些禁忌打开之后就会一通百通。

卢晓峰国画(卢晓峰他系列创作思路)(11)

他系列之十 70x50cm 纸本 2016年

之前有个展览展出了几幅头像作品,我在展厅里仔细观察寻找它的优缺点,看有什么地方值得保留、有吸引力,第二遍完全站在一个对立的角度来找它的缺点,尤其是看自己的画的时候。在展厅里看自己的画和在画室里是完全不一样的,画和作者的关系会疏远一些 。

卢晓峰国画(卢晓峰他系列创作思路)(12)

他系列之十一 70x50cm 纸本 2016年

中国画的用笔是以写为主,笔笔分明,哪怕不停的积墨、积色,但是积的每一层在用笔上都会起、承、转、合,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很肯定的用笔路径,或者说下笔方式。但这组画太注意色彩和光影的关系,很多用笔不是特别清晰。从那之后,我又做过一些用笔的尝试,去一个朋友那里借了几张张志民先生的山水画,在画室临了两天,练勾线从起到转,那两天收获特别大,后面把它放到人物画里再做调整,用笔就清晰很多,克服了《他系列》里用笔上问题 。

这个系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收获,在色彩上对干笔的运用有了新的体会,之前都是打湿了趁湿画,后来发现伦勃朗把干的和湿的结合起来,头发胡子包括脸上干笔效果特别好,所以决定用干笔试一下,包括在用笔上用了油画笔 ,适合干皴。这组画里面也用了好多干的油画笔的笔触,特别头发上,干湿放在一起,对比效果特别好,黄宾虹曾经说过“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就是这个意思。

卢晓峰国画(卢晓峰他系列创作思路)(13)

他系列之十二 70x50cm 纸本 2016年

这个系列,从开始产生到画的过程中最大的体会是画画可以更加自由。只要把规律性的东西把握好,怎么画都可以,画的越自由想的越少。尤其是别人来分析你的画,他会发现很多无法用规律性或程式性去概括的东西。我看一些大师的作品时,可能刚找到某一张画的规律,到下一张却又完全颠覆,找不到套路和规律,这让人很困惑 ,但也让你由衷地敬佩,更加去喜欢这个人的画。最近三个月,自己对于绘画又有了新的认识,更加自由,少去想而去多做,只要功夫下到了,自然而然就会出效果。

每年都会画一些小画,都是针对某一个问题去画的,有时候是针对色调、颜色,有时候针对用笔,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获取更多优秀艺术家,点击艺盘书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