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六百一十三(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肺火旺怎么降火最快?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肺火旺怎么降火最快(肺火旺该如何清肺火)

肺火旺怎么降火最快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六百一十三。(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當消環自已。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今不復散發也。”——《黃帝內經·脈要精微論》

(接前文)金就是肺,木火刑到金之后,被火所伤就会出现咳血、痰中带血这种情况,这都是肺中有火。

怎么治疗呢?其实很简单,第一个是清肝火,有的时候我们知道清了肝火就清了肺火,也就清了心火,也就清了脾火,所有的火当中,现在我们临床上遇到所有的火当中肝火最猛。肝为什么火最猛呢?肝主风,风和火一相煽火就旺,所以把肝火清掉了之后,心火自动就下降,肺火自动就消失了,这就是古人的一个治疗的思路,所以一定要抓住主证,这个时候一方面清肝火,另外一方面需要润肺。

然后再根据患者的情况,如果脾胃虚弱,也不要忘记健脾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既勿补之”,所以咱们在这个地方就知道圣人、医圣,还有《黄帝内经》里边讲的这些原则一定要注意到,到了临床之后立刻就要警觉,你看这个人肺气不足,你就知道什么生金?土生金。什么生肺?脾生肺,其实就是五行生克,肺气不足代表脾胃之气肯定弱,所以长期肺病的人消化系统也弱,饭也吃不下去,浑身乏力,所以给他润肺的同时,还要根据他的脾胃的情况加上四君子汤,或者是陈皮,健脾理气的药加上,要回护中焦脾胃,把脾土健好之后肺气才能足,有基础之后才能盖大楼,没有地基楼容易塌。所以开方的时候医生的这个思考一定要跟上,不能说是中医内科学里边说了,这种病就用一个方就治好了,用上黛蛤散就好了。

大家想想,要是一个脾胃虚弱的人吃黛蛤散,吃时间长就拉肚子,所以这时候还要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他灵活的进行加减化裁,而不是书上说什么你就用什么。(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还是那句话,没有人照着书来得病的,临床情况非常复杂的。所以我们学了中医学,学了《黄帝内经》,大家一定要知道,古人的经典是让我们现在来用的,但是用的时候讲究就非常多,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辨证论治,进行加减化裁,这个病才能治的非常的圆满,这是这段话的意思,这是“肺脉搏坚而长。”

“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什么意思呢?“灌汗”指的就是汗出如水。王叔和的《脉经》里边记载叫做漏汗,这也对,为什么呢?因为晋朝、汉朝,再往前推是秦朝,他们这个字都是刻在竹简上,刻的时候有可能没刻清楚,把这个灌刻成漏,或者把漏刻成灌,这种情况都是有可能出现的。还有“至今不复散发也”这个“今”在《太素》里边不是“今”是“令”。这些词很难考证,除非坐上时空穿梭机穿越回去,看《黄帝内经》到底是个什么字你才能明白,但是这个地方“至今不复散发也”这个“今”作“令”,其实也能理解。

这段话的意思什么呢?张景岳注解肺脉如果“软而散”说明肺气虚,“肺虚不敛,汗出如水,故云灌汗,汗多亡阳,故不可更为发散也。”张景岳是高手,把这段话注解的这么连贯,所以从这里就知道这是一个上下文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肺脉如果是“软而散”的话,肺气就不足,肺气不足汗出如水,汗出来就好像水一样,所以身体非常虚。

我们会遇到这种患者,身体非常虚弱,稍微一动就一身汗,而他出的这些汗不像从皮肤慢慢渗出来的,而是就像水一样,直接就出来了,这就是灌汗。出汗多了之后阳气不足,汗多亡阳,但是这里一定要注意,夏天的时候不能说是直晒,太阳直晒出大汗,然后那时候汗出如雨,大汗亡阳,阳气散之后,立刻就会感觉到心慌、心悸,甚至是怕冷,上吐下泻,这就是中暑。中暑是什么?内在的真阳元气受伤了,大家注意,中暑的真正的病机是内在的真阳元气受伤,所以你会发现中暑虽然是热出来的病,但内在是虚寒,所以上吐下泻,根本不敢吃凉的,吃凉的腹泻更严重了。

这说明脏腑当中的真阳受了损伤,所以真正中暑的时候,得让它凉快下来,但是不能给他灌凉水,得让他喝温水,让他休息,等汗完全消退了之后,根据脏腑的情况给他健脾也好,养胃也好,慢慢的内中真阳元气恢复了之后人才能好。有很多人中暑之后,得住院好多天才能恢复起来,这说明什么?对脾胃的损伤还是比较重。所以我们就知道李东垣善于观察生活,他就发现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所以他治病的时候都是用少火,不用壮火,像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等这些方子,他都是用少火帮助人把脾胃的阳气升上来,但是其中的阴火还得去掉,所以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这些汤都得兼顾到除阴火,这就讲的多了,咱们再回来,肺气如果不敛的话,汗出如水,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要是治疗的话,一方面补肺气,另外一方面要敛汗,把汗敛住。

王冰注解∶“汗泄元府,津液奔凑,寒水灌洗,皮密汗藏,因灌汗藏,故言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王冰就认为“灌汗”指的是脾精外泄,某种意义上也对,因为土生金,脾土生肺金,汗液玄府代表着肺,肺主皮毛,肺气不足,汗出的太多了之后,脾精也伤了,这时候也应该健脾胃。从临床上来讲,肺气不足了之后,得补肺气,补肺气用生黄芪,用生黄气够吗?肯定不够。得用参,用人参、党参,再加上炒白术,这又变成健脾胃了,再加上炙甘草。要是感觉还不够,需要敛汗,加上浮小麦,所以真正临床上补肺气和补脾胃是同时补的,不可能只补肺不补脾胃,或者只补脾胃不补肺,没有这种情况,除非只是脾虚,脾虚只用四君子,用不着黄芪,不用升上去。

咱们在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中医真正临床用药的时候就细了,所以补肺气的时候,同时也要兼顾脾胃,所以王冰的这段话也非常值得参考。汗多亡阳,亡阳之后,故不可更发散也,汗气一多了之后,阳气散了,我们治疗的时候就不应该加重他的病情,就是再给他继续发散。所以张景岳所讲∶“汗多亡阳,故不可更发散。”这时候就不应该再用一些发散的药,比如麻黄、桂枝,这时候就不适合用,尤其是麻黄,还有一些风药,往外疏散的也不适合用,这就是直接落实到临床上来。

所以大家注意,《素问经注节解》《素问释义》《素问直解》《注证发微》等等这些注文里边讲理论的特别多,但是大家注意张景岳的这个注文非常有意思,张景岳注文写着写着就往临床上靠,因为张景岳是一个通家,他从明朝的军医队伍退下来之后,回到家里边就直接行医了,而且行医的效果还很好,很快患者就络绎不绝了,前半生戎马,又是游历全国,学医,学兵法,然后还有水利,天文地理他都会,中年之后就回到家乡,专门给老百姓看病,同时注解经典。

你要看《景岳全书》就更细了,《景岳全书》里边他讲的这些治病的方法就是直接讲的临床的具体用药。我们看到这些医家,尤其是张景岳这些医家,他们的注解你就会感觉特别亲切,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往临床上来讲,临床上的这些体会张景岳也体会非常深,所以我个人比较欣赏张景岳的《类经》,所以咱们知道清朝医科考试当中,《黄帝内经》这一栏考的就是《类经》,它的主要的参考文献就是《内经》里边张景岳的注解,因为最接近临床。同时张景岳也是明代的医家,他的这些思路也非常接近当时的医学的情况,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就参考张景岳的注解为是。

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课再见。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六百一十三。(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