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为什么我们的训练总是事倍功半

如何正确看待训练苦与累(论为什么我们的训练总是事倍功半)(1)

明年日本东京奥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在各个运动项目中我们可以说是忧患大于优势的。以羽毛球为例:近期中国羽毛球队在世界羽联最高级别的两站赛事中接连失利,并出现主力队员突发伤病的情况,这在广大球迷中引发了极大的反响。大家不禁要问:在之前长达一个月的封闭式集训中我们的效果究竟在哪里?我们所强调、强化的技战术和体能为什么在两站的重大比赛中丝毫看不出成效?相反,除了石宇奇以外还有其他队员也存在着伤病的隐患!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彻底有效地解决那我们将永远在这个恶性循环中徘徊、痛苦地挣扎,这是一个非常客观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训练总是事倍功半?甚至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我以前的文章中,以及给中国羽协的内部报告中经常提及科学训练。但为什么受到抵触,甚至是排斥呢?这是因为个别人、个别教练将经验与科学相混淆了。他们认为自己经过了几十年的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科学的,用自己曾经的训练、比赛标准及个人体质作为标准来衡量所有队员。殊不知人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这是才是科学的),怎么可能所有人都适合一个量化标准的训练呢?如果将一个量化标准附加在所有人身上,即便是针对一个个体的科学训练也将会转变为伪科学。

举个例子: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向来对超量的体能训练持保守态度,特别是在重大比赛前。我曾经多次向国家队建议一定要在大赛前提前结束超量的体能训练(男队员要提前13至15天,女队员要7至9天),要给队员留出充分的肌能恢复期,并结合主做功肌群的恢复性训练等等。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每一个人肌纤维所能承受的强度负荷以及韧性都是不一样的,如果采用同一个量级的强度训练有的人可能是可以承受的,而有的人却已超出自身的承受力形成“暗伤”。这与军事机械的金属疲劳的道理是一样的,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产生突然地断裂。所以,石宇奇、陈雨菲等的伤病均是由不科学的体能训练所造成的。在这么重要的奥运会积分赛期间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万分可惜的,希望我们的国家队能够汲取这份教训!

有句古话说得好:劳动有时终须有,劳动无时莫强求!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即可以在减少体能训练的同时又可以加强队员技能水平的提高呢?有的!可以说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这在我以前的文章中和给国家队内部报告中多次讲述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我以前的文章,这里就不多加赘述了。

如何正确看待训练苦与累(论为什么我们的训练总是事倍功半)(2)

为什么队员在国际A级大赛中发挥不出来平时的训练水平

以前说了那么多为什么我们的国家队对科学的训练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呢?有关科学训练的实施其最根本还是在于对科学认知的态度!

有句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而态度决定一切。

还是举例个例子吧(我只是就事说事,并不是有意得罪谁,所以不配截图和原话了,请不要对号入座):

前几天有位国家队的教练发微博称:我要求队员要极度地放松和专注!说实话看罢我出了一身的冷汗,这些貌似很专业的术语组合实际上一看就是外行话。首先,极度的放松在生理学中是属于半瞌睡状态,此时人的唤醒度是极低的(唤醒度在阶段性情况下与心理能量是成正比的),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怎么可能进行专注?又怎么可能进入到比赛的“最佳流畅状态”呢?难道这就是我们正确的赛前心理准备和心理动员吗?等等----,而这就是我们目前国家队教练员对科学认知的真实水平。

无独有偶,在第二天陈雨菲VS山口茜的比赛中就出现了唤醒度下降的现象。特别是从第二局第5分区开始,与苏迪曼杯和去年的竞技状态相比大相径庭。原本是很有朝气和拼劲的运动员怎么一下子就突然变了呢?请问:这是巧合吗?结合上述教练员的要求,结合成都集训的“效果”我们是不是应该警醒了呢?

另外,还有一位前国手的知名评论员在其文章中也分析得头头是道,我相信他也是目前我们国家队训练水平的一个缩影,并且也多次强调心态、想象力等。但是,每当遇到具体能够解决运动员心态的问题时要不就是顾左右而言他,要不就是一带而过。这种趋于表面形式上的训练理念、方法就是我们常常事倍功半的根本原因,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我给与的评论是:这篇文章有一定的水平了,但还是有不究竟之处。想象力是什么?没有具体、根本的说明(不光是回球线路上的变化),要想解决这个根本的问题就必须要了解我们大脑执行中枢的架构,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去解决运动员在赛场上想象力的问题。否则的话,光强调斜线、空挡还是太泛泛了,运动员根本无法从本质上认识到,这样等同于治标不治本。这就是我们平时训练貌似很科学却总也达不到很好效果的原因,具体我以前的文章里有请自行脑补。谢谢!

如何正确看待训练苦与累(论为什么我们的训练总是事倍功半)(3)

那么,我所给与的评论是不是事实呢?我不妨再举例一个刚刚发生的实际案例:

在7月25日的比赛中,我们的7号种子韩呈恺/周昊东对阵马来西亚的谢定峰/苏伟译激战了1小时5分钟,韩呈恺/周昊东以1比2(20比22、25比23、14比21)惜败。我们要注意的是在第三局14分区之后,无论是个人技术还是战术均被对手碾压。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力量、体能虽然不吃亏了,但脑子(心理)却是跟不上了。比如:在对手进入到第15分区以后人家将场地的长度、宽度、纵深运用得十分合理(属于执行中枢的空间定向),这时我们的队员总是处于被动之中,回球几乎都是本能的机械反应(这被某些专家称之为合理回球),极度缺乏直觉创造性。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早已高下立判,输赢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即便是这场比赛侥幸赢了依然无法改变我们运动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窘境。我记得在我以前的文章中阐述过:过于强调体能训练的危害与补救措施,如果这方面不加重视的话悲剧还将重演,就像双塔输给小黄人一样。

如何正确看待训练苦与累(论为什么我们的训练总是事倍功半)(4)

基于以上的综合来看我们不难做出一个客观、理智的判断,那就是目前我们国家队的训练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最起码还是有很多不严谨和值得商榷的地方的。如果我们不及时地加以改进势必会影响奥运会的比赛成绩,所有的誓言都将会演变为假话、大话和空话。会被后人诟病思想守旧、不思进取和抱残守缺,甚至是懒政、官僚主义行为等。

请注重科学训练吧,请尽快将运动心理学注入吧!

如何正确看待训练苦与累(论为什么我们的训练总是事倍功半)(5)

自古: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知耻而后勇才不失大丈夫之气度-------。

中国体育、中国羽毛球加油吧!

心理学题材作家:正前方

2019年7月29日夜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