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胚抗原,这样解读

癌胚抗原越多越好还是越低越好(这篇解读我给满分)(1)

1、指征

——监测结肠直肠癌术后的复发。

——肝肿瘤的鉴别诊断。

2、检测方法

酶免疫分析,其他免疫分析。

3、样本

血清或血浆 0.1~1ml

4、参考范围

参考范围上限1.5~5.0pg/L,取决于检测方法(参阅试剂盒内附说明。)

5、临床意义

1

临床特异性

年长或吸烟者血清中平均CEA浓度稍高于年轻人或不吸烟者。非恶性的情况下,以下疾病常可引起CEA增高: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胰腺炎,结肠直肠炎症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直肠炎、憩室炎,以及肺炎等。

2

临床敏感度和预测值

与非恶性疾病相反,恶性情况下由于肿瘤的进行性生长,CEA水平不断上升。因此除参考临界水平外,检测结果还应结合连续测定值进行比较分析。

CEA的诊断敏感度与肿瘤分期有关。CEA上升速率及浓度水平随肿瘤的发展而增加。在恶性肿瘤中,CEA诊断敏感度最高的是结肠直肠癌和甲状腺髓样癌。在结肠直肠癌中,CEA上升与肿瘤分级有关: Dukes A<20%6; Dukes B40%~60%; Dukes C为60%~80%; Dukes D为80%~85%在非转移的乳房癌,血清CEA浓度仅在10%的病例中上升,而一般不超过参考范围上限值的5倍。在乳房癌扩散中,临床敏感度在50%~60%之间,25%的患者CEA浓度超过参考范围上限值的5倍。

在胃、胰、肺、卵巢和宫颈癌中,随肿瘤的分期不同,50%~70%的病例CEA浓度上升。假设对新诊断的结肠直肠癌患者有着50%的临床敏感度而在普通人群中90%的特异性,若发病率为50/(100000·年),CEA的阳性预示值为0.25%。这样400个阳性的结果中可能仅有一例是真阳性。假设临床敏感度为50%,结肠直肠癌患者中将有一半漏诊。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而上升。60~64岁的男性结肠直肠癌的发生率在124/(100000·年)。假设临床敏感度及特异性如上所示,那阳性预示值仅在0.65%。这些数据表明CEA并不适用于结肠直肠癌的筛检。

3

患病个体的诊断

CEA用于鉴别诊断的价值有限,因为在临床症状类似于结肠直肠癌的非恶性病患者中阳性率过高。在胰腺癌中,CEA通常在晚期才有异常,CA19-9要优于CEA。

大部分甲状腺髓样癌患者血清CEA浓度上升,而五肽胃泌素激发试验后测定降钙素更为敏感和特异。在其他一些未转移的原发肿瘤中,由于CEA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的限制而不适于用作鉴别诊断。

在肝肿瘤的鉴别诊断中,除影像学检查外,CEA可作为一种附加手段,尤其是连续测定时。约一半的结肠直肠癌、胰腺癌并伴有肝转移的患者血清CEA水平高于参考范围上限的8~10倍,6%的原发性肝癌患者CEA浓度可达此水平。非恶性的肝疾病中极少见此种情况。

4

预后

在结肠直肠癌中测定CEA作为预后指标,还能用于诊断手术后有无癌组织残留。在一定的肿瘤分期(TNM分期)范围内,术前CEA浓度可作为预测值。一般而言,CEA浓度高的肿瘤预后较差。若欲区分增高CEA是由原发性肿瘤引起还是由远处转移引起,可在术后随访中通过连续(术后每隔6~8周)测定CEA而判断。术后CEA没有降到参考范围内反而上升,高度预示可能残留癌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