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夜雨(中秋特辑对床夜雨)(1)

对床夜雨 兄弟情深

李鸿健

1076年中秋,苏轼对饮达旦,感天动地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宋神宗赵顼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做地方长官。这年中秋,他在超然台大宴宾客。在这月明星稀、光可鉴人、仿佛一举手就可摸到月亮的夜晚,他摆出一副不醉不归的豪迈,频频举杯言欢。凌晨时分,客人渐次退去,夫人王闰之和侍女王朝云,上超然台扶苏轼回房休息。王闰之说:“夜已深,请夫君回房休息吧。”苏轼说:“夫人,今夜的月亮真好!”王闰之说:“夫君,今年的中秋节你可尽兴了?”苏轼默然。王闰之看着忧郁的苏轼轻声说:“夫君是想念子由了。”苏轼感动地说:“夫人真善解我意啊!”他回头对侍女说:“朝云,拿笔墨来!”王闰之收拾干净了一张餐桌,苏轼醉墨淋漓地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是团圆的日子,苏轼与弟弟子由两地阻隔。子由是苏辙的字。苏轼比苏辙大3岁,此时苏轼与苏辙相距几百里。当初苏轼请调密州就是与陈州相近,兄弟便于相见,可苏轼一上任就遇见蝗灾而未果。熙宁元年,苏辙在陈州任教授,在那里兄弟俩短暂相聚七十天,最后在颖州离别,一别竟是六年……

中秋节夜雨(中秋特辑对床夜雨)(2)

北宋眉山苏洵携二子,子瞻、子由谒雅州太守雷简夫来天全游历一番后,怀雷简夫推荐信去长安应试。开考后兄弟双双名列前茅。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苏轼文章说:“轼文一读不觉汗出,甚是快意。三十年后再也没有欧阳修,三十年后大家认识的只有苏轼,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

第二年,轼母程氏卒,苏洵带领二子回家丁忧。三年后,苏洵举家迁入京城长安,兄弟俩在长安的怀远驿苦读。一天夜里,狂风暴雨大作,雨过之后,一片宁静。“今夜风雨如磐,我们俩兄弟却很安然地读书,这是多么地快意人生啊,在今后跌宕一生又如何呢?苏轼和苏辙相对微微一笑,约定:不管以后做多大的官,不贪恋富贵,功成隐退后,共续兄弟情缘。这就是著名的“对床夜雨”典故。

嘉祐元年,兄弟俩在制考中成绩优秀。宋神宗当庭殿试,苏轼苏辙双双被钦点进士及第,苏轼授凤翔签判。而苏辙在策论中直言指斥朝庭过失,惹恼了执政王安石,苏辙授商州军事推官。这一小官与苏辙平天下的志向相去甚远。苏辙推辞,在京城服侍父亲。这是他们第一次别离,苏轼写出:“夜雨何时听萧瑟”,是兄弟坎坷一生最大的安慰。

因为挫折,苏辙比苏轼性格更为平稳谨慎,嘉佑四年,苏辙由户部侍郎升为史部侍郎,做到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这是苏轼一辈子都没达到的高位。因苏轼与朝廷政见不合,辗转在贬流的路上。苏辙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被王方平斥为陈州教授。这是他们兄弟第二次离别。苏轼写下了“还来送别处,双泪寄漳州”。

中秋节夜雨(中秋特辑对床夜雨)(3)

苏辙因反对变法被排挤出朝廷,苏轼对弟弟处境深感担忧。为声援弟弟,苏轼写了《上神宗皇帝书》反对变法。第二年,他再度洋洋洒洒地写了《再上神宗皇帝书》,把变法写成祸国殃民的毒药,引起王安石不满,王安石对皇帝说了苏轼、苏辙兄弟的不是。此时,王安石手下谢景文诬告苏轼兄弟在回乡服丧期间,动用官船贩卖官盐。皇帝下令严查。查来查去,没查出证据,最后不了了之。苏轼心灰意冷,请调离京。兄弟在陈州相聚,并拜谒恩师欧阳修,度过了甜蜜的七十多天。

颖州一别,一去六年,苏轼写下了这《水调歌头》。一看这首词就很霸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自然天道的质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天晚上不知是天上的那一年中秋?最经典有仙气的词句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苏轼想飞到广寒宫去,他又舍不得,怕高处不胜寒冷。“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苏轼由天上人间的联想,转入了出世和入世的无奈,继而转为对兄弟的思念。“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静悄悄地照在不眠之人苏轼身上,子由啊,子由,你还好吗?我们分别了六年,“不应有恨”。为什么每次月亮圆的时候,我们兄弟不能相见呢?月亮啊,你到底有没有感情?你只顾自己的团圆而我们兄弟却天各一方。“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一转念想,月亮还是有感情的,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融合在一起,即便是恒古的月亮都有阴晴圆缺,更何况人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面对坎坷人生,我们要抱乐观心态,我们虽没有在一起,可我们还能健康平安地、在各自一处共同欣赏月光,只要有时间,兄弟终究会有团聚的一天。苏轼想起对床夜雨的情景,从而流露出“千里共婵娟”对苏辙的思念……词评家胡仔说:“苏轼写下此词,天下之词俱废!”

苏轼赴徐州上任,苏辙从京城赶来送行。他们在彭城湖上赏月,共同度过了一个中秋节。苏辙写了一首词回应兄长苏轼的《水调歌头》“依旧照旧楼,但忧离别愁”。苏轼应和苏辙词写到“不知飘泊在彭城”的感慨。然而快乐时光总是太过匆匆,八月十六,又再次告别轼……

两年后,苏轼写了一首“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被政敌搬弄是非说:皇帝是飞龙在天,而苏轼却向地下的蛰龙寻求相知,有大不敬之意。苏轼被关押在御史台监狱。御史台也称乌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辙在南京任判官,他请求用自己的官职为哥哥赎罪,结果被贬筠州负责盐酒税务的小官。

哲宗绍圣二十年,辙信州、轼雷州,兄弟在雷州相聚。短暂的相聚,竟是兄弟最后一别,苏轼写下“中夜谁与共孤光,把酒凄然北望”。此后经年,轼海南儋州,流落天涯,只能怀念远方的子由…….

六十年的兄弟,不管是同窗读书,同处富贵,同赴患难,同游山水,他们沉淀出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手足之情。不管时空如何交替变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在中国诗词长河中熠熠生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逐渐被人们演变成了中秋时对亲人美好的祝愿和祈求团圆的直抒胸意的感情抒发!

隔屏相望的朋友,我们或许不在同城,但我们能健康平安地共同欣赏中秋的一轮皓月,分享到月亮皎洁的光辉,这也很好了……

祝福彼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夜雨(中秋特辑对床夜雨)(4)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鸿健(四川省天全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