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服即是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长袍。可以分为大褂、得罗、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种以上服装,均取肥大宽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断尘凡之意。又取直领,以示潇散。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1)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2)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看如上两位终南道人“飞剑”风采,可知此言不谬耳。

大褂: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是最普通的一种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长及于膝者,称为“中褂”。多为窄袖,以便日常作务。皆为蓝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会典》云:“道士常服青”。

得罗:蓝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八寸以上,袖长随身。冠巾之后成为正式道士,方可着用此衣,为参加宗教活动之礼服。

戒衣:黄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二尺四寸以上,袖长随身。黄色属土,土可化育万物,戒衣采用黄色,除了示以庄重之外,寓有“道化万物,参赞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着用此衣。从前道教传戒制有“三衣”,以供领受初真戒、中极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别着用。传戒是一次授完,所以仅用此种戒衣。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3)

法衣:又称“天仙洞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有金丝银线绣的各种道教吉祥图案,如郁罗萧台、日月星辰、八卦、宝塔、龙凤、仙鹤、麒麟等。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道场为主的高功身着此衣。方丈在举行隆重祀典时穿着此衣,则为紫色。传言道祖老子骑牛出关时“紫气东来”,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来的皇帝,亦多赐给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花衣:又称“班衣”。亦属法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面亦有各种绣花图案,但较天仙洞衣显得简洁,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众经师着用此衣。也有红色或黄色不带图案者,为做一般道场的经师穿用,称为“经衣”。

衲衣:亦称“衲头”。大襟,长及小腿。多层粗布缝制,显得笨拙厚重。过去云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时穿用,以御风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数道士还保存着过去代代相传的衲衣。

现代道教的“道袍”作为宗教服饰,虽与世俗社会的传统服饰道袍同源,但由于部分结构有所区别(如三清领、内摆结构等),因此两者不能等同。

随着流行变化,道袍的衣身长短、袖子宽窄经常变化,到明末,袍服的“大袖子”已经发展到有些夸张的地步,衣短才过膝、拱手而袖底及靴。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4)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5)

长安雅士薛山长以儒家身份,却与终南修道之盛道长,如心道长最相契合。

另有道服,源于明代汉服的一种。是明代汉人男子居家时的外衣,也可以作为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

此道服直领大襟,两侧开衩,接有暗摆,以系带系结,领口常会缀上白色或素色护领。大袖或直袖收祛。穿着时可配丝绦、布制细腰带或大带。朝鲜王朝后期的道袍系带变宽,并移到接近正中位置系结。道服交领,宽袖,领袖衣襟等处都有缘边,衣身上下通裁,两侧缀有内摆,如道袍式,内襟、外襟各有小带一对,用衣系结。《遵生八笺》中说:“道服不必立异,以布为佳,色白为上,如中衣,四边缘以缁色布。亦可次用茶褐布为袍,缘以皂布,或绢亦可。"即道服可以用白色作为主色,配以缁色衣缘。而《朱氏舜水谈绮》中说:“道服,尺寸法度各从其人,肥瘦长短而别无定制;所谓国禁,明家天子服色;镶边即缘也”且后文有说到主衣可用各类色彩,只是红、黄因"明家天子服色"所以禁用,而玄色、紫色等一般也不用。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6)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7)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8)

长安雅士薛山长于终南山访道。一琴一箫走“江湖”,更见高人剑如虹。

汉地僧服的型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法衣,僧人在佛事和法会期间穿着的服装;一类是常服,僧人日常穿着的服装。

僧人的法衣有以下几种:

三衣:指僧人所穿的三件僧衣,总称为架缓。“三衣”分别为五条衣、七条衣和大衣。

五条衣:此云中宿衣,亦云下衣,亦云杂作衣,凡寺中执劳服役,路途出入往返,当著此衣,五衣的制法,共分五条,每条一长一短,故名五条衣。

七条衣由七条布缝成,每条两长一短,共计二十一隔。此衣穿在五条衣之上。因覆于左肩,又称覆左肩衣。行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穿着此衣,故又称入众衣。其价值在其他二衣之间,因而又有中价衣之称。

大衣意译为复衣、聚众时衣。由九条到二十五条布缝成。此衣穿在最外面,是僧人的礼服。凡说法、见尊长、进王宫、乞讨布施时必须穿着,故称祖衣。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9)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10)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11)

僧人的常服有以下几种:

海青:是我国佛门僧俗二众礼佛时所穿的衣服,本属于宽袍大袖的唐装,身腰、下摆、袖口都很宽阔,穿着自在。据明人郑明选《秕言》卷一中说;吴中方言称衣之广袖者为海青。

按太白诗云:‘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盖东海有俊鹃名海东青,白言翩翩广袖之舞如海东青也。”因此,后来把鸟名借作僧袍名。

“海青”来源于我国汉唐服式,虽然不是佛陀古制,但早已为佛教所用,形成了佛教的特色。它的衣领用重叠的三层布做成,叫“三宝领”;领上扎有五十三行蓝色线条,喻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它的袖口是缝合起来的,这也是僧袍和俗袍的区别。海青使僧人的仪容整肃、道风庄严,它虽然不属于法衣,但除了袈裟以外,当是最圣洁的僧服。穿着“海青”,大都是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的场合。

现今的海青颜色有二:一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礼佛时所穿;一为黄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会中的主法者所穿,一般大众不得穿。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12)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13)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14)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15)

云水禅心,如是我闻。长安雅士薛山长与律宗祖庭净业寺住持本如法师。

然自唐代百丈禅师倡导农禅制度以后,僧人皆要“出’坡”或参与寺内杂务,穿着“海青”不方便,于是出现了衫和褂。衫的款式是采用“三宝领”和旗袍的腰身襟袖搭配而制成,纽扣在腋下的右襟边沿。衫的种类有长及脚背的长衫,长仅过膝的二衫,长未及膝的短衫。褂的款式是“三宝领”的对襟短褂,有袖或无袖。本世纪三十年代,太虚大师还倡导一种新式的对襟褂“太虚褂”,即现在“罗汉褂”。衫和褂的颜色,以灰色、褐色、木兰色最为普遍。

儒服:儒生所着,亦可泛指读书人的服装。清卓尔堪《从军行》:“上堂仍儒服,未忍换戎装。”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16)

长安雅士生活:琴棋书画之“画”

儒生所着,自是汉服。

《春秋左传正义》疏:“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尚书正义》注:“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可见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即与汉服有关。中华天朝重衣冠礼仪。《周易·系辞下》曰“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周公制周礼而治天下,被儒家尊为圣人。周礼通过《仪礼》、《周礼》、《礼记》的服章和仪式表现出来,因而衣冠、礼仪往往用来代指文明,汉服是礼仪的载体。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17)

长安雅士生活:茶会雅集

汉服中最典型的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礼记·深衣》曰:“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18)

长安雅士生活:香事雅集

汉服文化中的正色即是阴阳五行对应的颜色:所谓六象六色,源自阴阳五行说,概指青所以象东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黄所以象地。此「六象六色」分别取其直线相对的方位为「次」,每两色成一对位,即青(东)与白(西)相对;赤(南)与黑(北)相对;玄(天)与黄(地)相对。而汉服的配色是如《礼记·玉藻》云:“衣正色,裳间色。”

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因而在漫长的历史中,“汉服”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19)

所以有了清朝统治者迫不及待的“剃发易服”之举。然则这种骨子里民族认同感,又怎会完全屈服在野蛮的淫威下?

“十从十不从”不过是他们做出的姿态罢?

“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僧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以及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

所幸汉服余韵,由此不绝。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20)

长安雅士生活:仙茶故乡寻茶去

如今,汉服文化正在通过汉服运动等民间文化运动形式逐渐复兴。

其志自然是可嘉的。

然则,对于汉服的热爱,对于汉服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其实更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践行。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21)

长安雅士生活:薛山长与儒者史飞翔在山中

数十年来,穿汉服,对于书院雅士来讲,早已是习以为常,深入骨髓的一件事情。着我华夏衣裳,兴我礼仪之邦,何尝不在这样日复一日的“仪容整肃”之间?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22)

拿薛山长,秀秀老师两位来讲,汉服即是常服。中衣,深衣,外氅,一层一层,每日着身的,又岂止仅是一件衣裳而已?更重要的,还在情怀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矢志不移的热爱和弘扬,情怀不衰,其心正,其意诚,所以展现于外界的,便是其形也美,其神也畅。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23)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24)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25)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26)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27)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28)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29)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30)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31)

间或外出,每一场无论茶事,香事,或是琴事的活动,首先他们吸引凡俗人等的地方儿,正在那宽袍大袖,飘飘风姿,已不自禁地叫人生出“敛容庄谨”之心。

汉服与道服有什么区别(道服僧服儒服)(32)

再推而广之至书院众学子,凡进书院,必得先“对镜理衣裳”。他们先有了这“仪容整肃”,而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一样一样研习下去,又何愁不“通达从容,筹谋睿智,至情至性,至善至美,韵至心声,情逢知己,品性怡然,陶冶情操”呢?

若人人皆能“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则何愁传统不兴,人心不治,国运不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