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是我们中国传统缅怀先人、祭祀扫墓的日子。而今年的清明节却比以往要沉重,这一天江河呜咽,山川失色,我们中华儿女14亿人,一起沉痛悼念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牺牲的烈士和逝去的同胞。在除了我们国人为逝去的生命哀悼的同时,伊朗驻华使馆也在微博发文,并降半旗致哀,其中最打动我们国人的是伊朗驻华使馆的微博正文,在文章中,伊朗使馆竟然引用了我们平时都很难见到的经典著作《左传》中的一句古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在下方评论中引起我们国人很多感慨和感动,他们真的太用心了。

伊朗与阿富汗战争的历史(国家大事在祀与戎)(1)

伊朗驻华使馆微博截图

那么说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到底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在中国古代那么重视祭祀,这其中包含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思想呢?

其实最近在一次采访中,一位台湾同胞说得很好,他说,我们中国人,在五千年的文化中,对生命是极其敬畏的,“人命关天”的思想深入我们骨髓,悲天悯人,对个体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是我们民族延续的基础。其实祭祀本身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一种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和虔诚之心。

伊朗与阿富汗战争的历史(国家大事在祀与戎)(2)

古代祭祀图

一、追根溯源“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语境

我们先走进这部经典《左转》吧,在《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

公及诸侯朝王,遂从刘康公、成肃公会晋侯伐秦。成子受脤于社,不敬。刘子曰:“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这一个片段,便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由来。文章中的意思就是:几大诸侯国要进攻秦国,在此之前,进行了一次祭祀,在祭祀社神的时候,成肃公在接受祭肉的时候,漫不经心不恭敬。刘康公看到了,就告诫了成肃公一番。

刘康公认为先人们制定礼仪,祭祀社神就是为了维护天命,遵守这些礼仪就能得福,败坏这些礼仪就会取祸的道理。同时他说国家的大事,是祭祀和军事。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事之前有受祭肉之礼,这都是和神交往时的大节。所以他认为,在祭祀之时懒散不恭,就是丢弃天命,会让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

伊朗与阿富汗战争的历史(国家大事在祀与戎)(3)

《左传》书影

我们中国的礼制,形成与夏商时期,最早在周朝形成正统,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周礼》。《周礼》作为儒家经典,是中华传统礼制最经典和全面的记载,对后世两千年影响深远。而在礼制中,“礼”在《说文解字》中最早就是指“事神致福”,其实就是祭祀。可见祭祀这件事情在中国传统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大到皇宫贵族和文武百官封禅,小至平民百姓家族祭祀,都被看作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在《左传》中,刘康公才如此责怪成肃公。

伊朗与阿富汗战争的历史(国家大事在祀与戎)(4)

古代祭祀场景

二、中国祖先为什么那么重视祭祀呢?

除了这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外,其实在《礼记》中还有一句“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由此可见,祭祀是中国传统礼制中最重要的部分。为什么我们先民如此注重祭祀呢?

其实说直白一点,祭祀就是我们祖先与神灵的沟通,对神灵的讨好和收买。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都知道,我们先民是从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的原始部落生活中走来,而那时候我们先民一切都是依赖于大自然的,从狩猎的猎物到居住的洞穴、再到风雨雷电,那时候大自然对于人类是极其神秘的,酷暑严寒和瘟疫都会导致大量先民死去,所以那时候人们恐惧和敬畏这片天地星辰。

伊朗与阿富汗战争的历史(国家大事在祀与戎)(5)

先民对天地的祭祀

对大自然的神秘和恐惧,促使我们先民去探索自然,因此出现了伏羲画卦,直至经历周文王、孔子等演义为《周易》,《周易》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流传最久的经典书籍,是中国最传统哲学和智慧的体现,里面重点阐述了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除了像《周易》一样去探索大自然,我们先民一直对大自然保持着敬畏心理,认为“天地万物皆有灵气”,即便是死去的生命也有自己的灵魂,并且仍在人间游荡,作祟于生者。

所以古人特别敬畏自然和万物,对于死者更是敬畏有加,这便有了“死者为大”的说法。这一点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有了这种敬畏之心,先民便找到了祭祀这种方式,并借此与天地神灵进行沟通,祈求护佑。所以祭祀这件事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家族的事!而大规模的祭祀在黄帝时代就已经形成。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对死者、对个体生命的敬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世世代代的流传,所以说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悲天悯人”、敬畏自然、死者为大的传统思想就是祭祀给我们生活和思想的延伸。奈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们以为科技可以战胜一切,旱灾可以人工降雨,盐碱地可以土地改良,气候不适合可以大棚种植如此等等使得人们冲昏了头脑,以为可以征服自然,但全球气候变暖、地震海啸、洪水台风、瘟疫疾病这些大自然的威力绝非科技可以改变。失去对自然、对万物生灵的敬畏,迟早会受到自然惩罚。

伊朗与阿富汗战争的历史(国家大事在祀与戎)(6)

祭孔场景

三、我们中国的祭祀文化有哪些呢?

我们都知道泰山在中国是一种精神的象征,甚至对国外而言,泰山都是中华的象征,为什么泰山在中国文化中如此重要呢?其实就是和祭祀有关。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很多皇帝,从秦始皇到宋真宗共有六位皇帝,十次封禅泰山。那么“封禅”是什么意思?其实“封”指的是祭天,“禅”是祭地。在中国,祭祀的对象有三种:天神、地衹、人鬼。而天神、地衹只能天子祭祀,所以“封禅”在历史上是最高的祭祀礼仪。

当然“封禅”一直以来都有非议,有人认为劳民伤财,是皇帝和百官好大喜功的表现,而有的认为这是对天地万物的敬重,必须要进行的,对于国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这里暂且不论“封禅”的是与非了。不如细说下祭祀礼仪的分类吧:

伊朗与阿富汗战争的历史(国家大事在祀与戎)(7)

泰山封禅图

祭天

祭天对于古代历朝历代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而历代帝王,不管是勤政爱民还是荒淫无道,在祭天礼仪上都不敢懈怠祭祀上天。祭天的时候天子会率领群臣虔诚焚香,祷告国泰民安,基业千秋。

据史料记载,中国早在周朝时就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祭天仪式。每年冬至,周天子都要在国都南郊的圜丘,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后人称之为“郊祀”。后来到了唐宋时期,祭天礼仪,慢慢被少数民族的国家接受,他们纷纷效仿汉人习俗,也会选出特定的日子对天地进行隆重的祭拜,以求天地护佑。而到了清朝时,满清皇族也自然的接受了我们汉人习俗,并且还扩大了祭天的范围,除了会在传统的重大节日进行祭祀外,大的政治事件也要去天坛祭天,如皇帝登基、册立太子、册立皇后、皇帝出征等。

伊朗与阿富汗战争的历史(国家大事在祀与戎)(8)

北京天坛

祭地

祭天和祭地一般同时进行,因为在中国传统观念里面,天地孕育万物,作为生活在天地中间的人类,必须敬重天地,因为不管是在《周易》还是在其他经典史料中都有“父天而母地”的说法,《周易》六十四卦中更是以代表“天”的乾卦,和代表“地”的坤卦为基础展开的

地衹有谷神、社神、山神、水神、火神、灶神等所有地界上的神灵,除了天子祭天祭地,之外,在民间也有百官祭祀山川之神,百姓祭祀灶神的传统。当然香火最旺的要属土地神和灶神了,直至今日我们都会在过年时祭祀灶神。

除此之外,我们国家历朝历代都重视土地和粮食,认为“神”可以引出万物,祭“神”可以佑护五谷丰登。于是,祭祀“土神”、“谷神”的地方合称为“社稷”。祭祀社稷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因而后来用“社稷”来指称国家。

伊朗与阿富汗战争的历史(国家大事在祀与戎)(9)

帝王祭祀场景

祭祖

祭祖这一习俗不仅仅像祭天那样属于天子和百官的礼仪了,上至天子,下到百姓都会祭拜自己祖先。而且这一习俗在氏族社会就出现了。古人认为死者是有灵魂的,死后祖先的灵魂还会庇佑后世,保佑子孙后代昌盛,所以在过年、清明节气、先祖祭日都会以家庭甚至家族为单位进行祭拜。这一习俗在周朝也已经形成正统,而且衍生出宗族祠堂、族谱等产物这也是中国人家族观念的重要载体,而庆幸的是,这一习俗至今仍然保留了下来

伊朗与阿富汗战争的历史(国家大事在祀与戎)(10)

中国传统祠堂

祭孔

祭孔的习俗,侧面反映了我们中国人另外一个优秀的特质,那就是尊师重道。而祭孔作为纪念先师孔子的礼仪也已经有两千年历史了。到目前,孔庙的规格是与帝王规格相同的。在古建筑中都有体现,古代房屋能使用黄瓦红墙就只有孔庙和皇宫了。而且汉高祖刘邦也开了帝王祭祀孔子的先河。

可惜的是建国后,祭孔的习俗逐渐被忘却,甚至祭孔的日子很少有人记起,但在台湾、日本、韩国甚至新加坡每年都有祭孔仪式。随着传统文化复兴,我们也逐渐重视这一仪式,在岳麓书院每年9月28日会有祭孔活动。

伊朗与阿富汗战争的历史(国家大事在祀与戎)(11)

岳麓书院祭孔场景图

四、从我们祖先祭祀文化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礼制中的祭祀也好,现如今的集体默哀也好,都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和尊重。这不仅仅是一项繁文缛节,而是我们对大自然和天地万物的一种敬畏之心,对先祖的一种怀念之情!

伊朗与阿富汗战争的历史(国家大事在祀与戎)(12)

武汉江汉关前,一位女孩默哀

祭祀天地方知自然敬畏,祭祀祖先方知根从何来。如今对天地山川的祭祀礼仪基本没有了,科技也在飞速进步,如果没有祭拜天地的提醒,或许我们人类将忘却自然的力量。庆幸如今时代还有集体默哀的形式,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对逝去同胞、对自然灾害的敬畏。08年四川地震我们默哀,今年新冠疫情我们默哀,这两次全国集体默哀都有自然的力量有关,知敬畏方知约束,方知可为与不可为。

伊朗与阿富汗战争的历史(国家大事在祀与戎)(13)

4月4日对疫情中牺牲烈士和逝去同胞的默哀

清明节和祭祀祖先的传统至今仍保留了下来,我们中国人的家族情怀很大部分就是靠这种来维系的。逢年过节,一个家族的总要聚在一起商量祭拜先祖的事宜,祖先祭日总要回家扫墓祭拜,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独有的。若是没有了对先祖的祭拜,家族也就散了,家国家国,家族散了,对家国山河的团结也就渐渐淡化了。远起历代外族的对华夏的入侵,近至对这次疫情的战役,可以明显看出我们中华儿女的团结是其他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所以寻根问祖、缅怀祖先、激励后人,不忘根源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力量的重要源泉。

伊朗与阿富汗战争的历史(国家大事在祀与戎)(14)

祭拜祖先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左传》里的警言,其实在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中,自始至终就没有变过。

文章为原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文章参考资料:《左传》、《周礼》、《礼记》、《周易》、《史记》、《百科知识》期刊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