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歌中赋比兴的理解(上阳赋的赋和赋比兴)(1)

《上阳赋》热播一段时间了,简单看了一下,大致是讲一个女子的成长经历,上阳是她做郡主的封号。以一个能代表主角的地名或封号,加上一种文体组成小说或者影视剧的名称,是一种讨巧的方法,既能让人立刻明白故事的主旨,又显得比较文艺。

类似的例子还有《大明宫词》和《延禧攻略》。

对诗歌中赋比兴的理解(上阳赋的赋和赋比兴)(2)

赋是一种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讲求文采、韵律的文体。比较有名的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等等。都是以句式参差、韵脚灵活、词藻华丽、铺排繁复为特点,在叙事写景中加以抒情。

对诗歌中赋比兴的理解(上阳赋的赋和赋比兴)(3)

赋是个形声字,本意是征收,主要指为军事用途而征缴财物。所谓“税以足食,赋以足兵”,就是将税与赋分开来说,税字禾旁,是征缴粮食,用于国家日常运作所需;赋字贝旁,是征缴货币、物品,用于战争。后来税赋并称,区别就没那么清楚了。

那么“赋”字又是如何与散文诗这种文体扯上关系的呢?

周朝以前通行贡赋制,就是按着诸侯领地的不同特点,规定其向天子缴纳不同的土贡,同时“因井田而制军赋”,征收的车、马、兵卒、武器也不尽相同。诸侯向天子进呈贡赋时,总会附上一份详细记录物品的清单,收检的官员会将所有物品铺陈排列开来,对照清单一一清点。

《诗经》中的很多诗,用平铺直叙的语言记叙,将事件或场景一一展现在人眼前,很容易令人想到记录贡赋的清单和排列供人清点的物品;而且古人用字随意,同音或音近字常互用,赋与敷、铺互用,本来有铺开、排列之意;索性将这种诗歌的表现形式命名为“赋”。

也就是《诗经》六义中“风雅颂、赋比兴”的“赋”。

赋,是一种铺陈详述的写作手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七月》。这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以详尽的描述将古代劳动人民一年四季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在人们眼前。

这种写作手法对楚辞的影响很大,而楚辞在铺陈的同时,使用楚地方言特征,又加入华丽的词藻和瑰丽的想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

到汉代,赋终于由文法转变为文体,虽然仍以“赋”为名,其中仍有铺陈详述,但它更多承袭楚辞绮丽铺张的特征,与最初《诗经》中朴素的平铺直叙已相去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