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闭上眼睛听到蝉鸣,就会知道现在是炎热的盛夏。而偶尔听着点点滴滴"衰弱"的蝉鸣,我们便知道现在已然是深秋了。没有昆虫能够把"季节的声音"演绎的如此淋漓尽致。也很少有昆虫能像蝉那样深入到我们的文化和习俗当中。

蝉,不仅享受着季节代言人的殊荣,更是走进了中国的文学文化当中。由于它们是一种常见的昆虫,而总是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看到它们又怎会一言不发呢?所以不管是古蝉还是今蝉,它们虽然用相同的声音鸣叫着,但同一个声音却唱响着不同的旋律,现在就让我们去倾听中华历史的声音吧。

蝉的一生要经历几次脱壳 蝉生华丽的蜕变(1)

结束"转丸"生活,完成一场华丽的蜕变

金代党怀英在《咏蝉》里曾经写到蝉"罢转丸"而成"饮风仙"。古人认为蝉离开了泥土,然后钻出来续写季节的歌声。"转丸"其实说的是一种名为蜣螂的昆虫,也被人们称为屎壳郎,因其酷爱推粪球,所以在古代就有"转丸"之称。古人最早认为蝉是通过蜣螂蜕变而成的,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段成式的《西阳杂俎》则说蝉是"朽木所化",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蝉的幼虫与朽木里甲虫的幼虫并非是同一种昆虫,但是古人之所以这样认为,无非是想给蝉进行一次"华丽的蜕变"。就如同说萤是腐草所化一样,虽然有一些荒唐,但是那些无人待见的野草最后变成了漫天美丽的繁星,这难道不是一次完美的灵魂升华吗。

不管是欧阳修《鸣蝉赋》还是张羽《听蝉曲》,在作品里都给了蝉大量的篇幅,并且进行"幼年"与"成年"的对比,来证明蝉的发育是一种完美的蜕变。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古代这些有识之士一次又一次的被封建统治者施压,在小人当道的朝廷,有才华的他们大部分都不会得到重用。而每个有识之士都想进行一次华丽的蜕变,从一个泥土中的小虫或者是推粪球的屎壳郎变成在天空中飞舞的蝉,鸣声吸引无数人关注,然后"一呼百应",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这小小的鸣蝉其实承载的是无数有志之士的希望。

也许从科学的维度他们错了,但是这些志士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他们确实是真正的榜样。

蝉的一生要经历几次脱壳 蝉生华丽的蜕变(2)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都犯了这样的错误,还有一些文学家走上了正确的"科学道路"。古代诗赋中也有对蝉的生活状态的客观描写。左牢的《蝉蜕赋》就细致描绘了蝉的蜕化过程。由于他的描写是建立在对自然现象的详细观察的基础上的,所以能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昆虫的真正生活规律,有相当强的客观性。如写蝉从幼虫爬出地面到羽化为成虫的过程,就写得相当详尽而生动,尤其是"竟升高木拳跼而投足既定""薄翼而朝阳始照"这样的句子,写的"活灵活现",似乎一只脱皮的蝉就在我们眼前,幼虫结束了黑暗的生活,然后爬出洞,它纤弱的爬上了树枝,双翼渐渐变黑,进行了一次完美的进化。最后一刻,迎着初升的朝阳,这美丽的生灵终于登高枝而飞去。这是多么充满生机的景象,这是新的生命的诞生,更是天地人间最美的蜕变。

蝉,本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昆虫,但是飞入了中华文学作品里,也就开始了它的另一种蜕变。它们始"哀响"、"孤韵"、"悲鸣",承载了作者的无限思绪。

蝉的一生要经历几次脱壳 蝉生华丽的蜕变(3)

饮露而不食,这是天生的高贵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蝉的特殊进食方式,将其称为"饮清露"。在曹植《蝉赋》中写下"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这样的千古名句。在江边守望的屈原曾经高呼"朝饮木兰之坠露"。"逍遥派"创始人庄子也望天畅谈,说仙人能"吸风饮露"。

蝉是靠锥形刺吸式口器吮吸树汁而生存的,并不吃固体食物。在古人眼里,这就是那种人们苦苦追寻与世无争的清高,简直就是"不食人间烟火",这恰恰是无数古代名士最为向往的境界。

蝉在这些古人眼里,从土里的小虫幻化成美丽的鸣蝉,出污泥而不染,它们餐风饮露,何等高洁。正是这样这种联想才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而这"饮露恒鲜"的高洁一直都是隐者们苦苦追求的最高境界。

蝉的一生要经历几次脱壳 蝉生华丽的蜕变(4)

蝉饮露而不食,是它的千百万年的进化,蝉对于液体食物都有好感,这本不值得特别赞美。但诗人将其与自己的人生理想联系起来产生共鸣,他们把万千愁绪和心情都寄托在了蝉身上,在黑暗的时代,在腐朽的王朝,文人们拼命的寻找着那一块心中的宁静之地,在蝉的身上,他们找到了那一小块洁白,这就是他们苦苦追寻的东西。

蝉的一生要经历几次脱壳 蝉生华丽的蜕变(5)

寒蝉凄切,奏响愁思之痛

夏日之蝉鸣声总能给人清新欢畅之感,而秋日的那种寒蝉则鸣咽有声,让人的情绪瞬间低落下来。蝉虽无感情,但是蝉身边那些文人墨客的感情却相当丰富,于是鸣蝉又担当起"移情"的重任。

每一个文人都有不同的遭遇,面对窘境,他们感慨万千。一声寒蝉的鸣叫,瞬间就让文人们的情绪同时迸发出来。对于不同的蝉鸣,他们奏响了不同的文学效果。面对鸣蝉,最有名的莫过于诗人柳永的那句"寒蝉凄切",隔着数千年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们似乎能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感受诗人惜别之痛,再听那寒蝉的鸣叫,这场景怎么能不叫人断肠呢?

蝉的一生要经历几次脱壳 蝉生华丽的蜕变(6)

关于蝉,除了文学的承载,更有悲伤的故事。早在汉代大儒董仲舒回答牛亨提出的"蝉为什么又称齐女"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说道了一段悲伤的民间故事。

当年齐后失去了期望的宠爱,成了古代政治的牺牲品。她痛恨王的薄情寡义,在悲痛中她得了重病,就这样结束了悲惨的一生。而传说病死的她最后就化成了一只鸣蝉,在树上不停凄凉地鸣叫着,向闻者讲这段悲伤的往事,把自己的痛苦带回人间,让闻者陷入到无限痛苦与同情之中,从此以后,鸣蝉也有了新的名字,被称为"齐女"了。

蝉的一生要经历几次脱壳 蝉生华丽的蜕变(7)

凄切的蝉声不仅会和悲伤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还常会和一些凄凉的景象共同出现。南宋词人陆游《秋日闻蝉》中给我们勾画了一种无限哀愁的画面,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在这景象里,呈现给我们的是"斜阳"和"长亭",充满了凄凉的气氛。正是在这气氛中,陆游说了"世间最是蝉堪恨,送尽行人更送秋"的名句。

就在斜阳照射长亭的离别之境,离愁迸发了出来,诗人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这忧愁的"蝉鸣",诗人实在是"恨透了",送了故人又送秋天,漫长的冬季不知何时才能结束,就和封建而腐朽的南宋王朝一样,何时能收复这故土中原?

想到这里,再听着鸣蝉的声音,陆游把对期望收回故土的抱负和对国家无限的忧愁都转移到了这小小的鸣蝉之上。让每一个读者仿佛都回到了腐败黑暗的南宋王朝,看着金国的士兵践踏着我们的故土,这等恨意与愁绪,怎是文字能写得尽的。

蝉的一生要经历几次脱壳 蝉生华丽的蜕变(8)

结语

《昆虫记》中对蝉的生命是这样定义的:“四年黑暗的苦工,一个月日光中的享乐。”

这,就是蝉的生活。

经历了数年的"黑暗苦工"生活,这些蝉进行了华丽的蜕变。上帝赋予它们引吭高歌的能力,亲爱的读者们,请不要再抱怨这阵阵“蝉鸣”的吵闹。它们尝尽了数年的黑暗苦痛,如今苦尽甘来,就请给予它们高歌的权力。在光芒下尽情的高歌数月,它们便会死去,而这一次,是为光明和自由死去。

一只鸣蝉奏响了夏日的乐章,更奏响了中华文化的旋律,这样一只可爱的蝉,我们为什么要嫌弃它的声音而烦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