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志 刘瑞华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炜

临朐香椿种植(寺头红香椿富民又强村)(1)

临朐县寺头镇南西安村村民在采摘红香椿 资料图

不同于一般香椿在谷雨前后集中上市,山东省临朐县寺头镇的红香椿每年三月便能上市销售,外地客商会提早来到寺头镇等候,“紧盯”自己的订单。为何“寺头红香椿”能够引领“春风第一枝”?奥秘在于当地较早发展了大棚香椿种植。

作为临朐县首个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近年来“寺头红香椿”销路持续走俏,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大棚香椿是如何发展起来的?面对疫情怎样打通销路?又将如何壮大培强?近日,记者一行带着问题走进“中国红香椿之乡”,探寻寺头红香椿产业的“飘香”之路。

建起大棚“树挪活”

凌晨六点,南西安村的香椿种植户刘贞海就已在自家200多平方米的大棚里忙活起来。他告诉记者,这个时间把红香椿采摘下来,立马装车发运,中午前,这种明代的贡品香椿就能被端上潍坊市民的餐桌。

“今年行市还行,13块钱一斤,随着复工复市,价格还在回升。”刘贞海边忙着与收购商交易边说。

“春种一面坡,秋收一瓢粮”。南西安村坐落于寺头镇东南山区,村内少有平坦开阔的土地,广种薄收曾是刘贞海和祖辈们摆脱不掉的窘境,一年下来“汗珠子摔八瓣”也仅能勉强糊口,想脱贫致富更是天方夜谭。

转机出现在19年前。“老刘,咱们村这么多香椿树,何不试试移到棚里,发展反季节栽培?”2003年,帮扶南西安村的时任县科协主席杜长远向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刘会堂建议,依托当地香椿种植历史悠久的优势,发动村民开展大棚香椿种植,走一条特色产业促增收的路子。

当年秋天,在一批技术员的帮助下,南西安村山岭上的香椿树苗被移栽到一个用玉米秆围起来的“山寨棚”里,来年头茬红香椿成熟后,以60块钱一斤的价格销售一空。“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那时露天香椿要等‘五一’之后才成熟上市,还得爬树采摘,价格也才两块钱一斤。”刘贞海回忆道。

2004年9个棚、2005年80个棚、最多时120个棚……尝到了大棚种植红香椿的甜头,南西安村的大棚越来越多,成为寺头镇最早的“万元村”。“为保障大棚红香椿产业发展壮大,镇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扩大发展规模。”寺头镇镇长扈涛介绍,通过积极研发露天培育壮苗、棚栽香椿苗每年轮换、香椿苗矮化促壮和密植移栽、香椿树人工休眠等技术,寺头镇实现每年7月下旬至9月下旬鲜嫩红香椿持续上市,填补了夏季生产红香椿的空白。

目前,寺头镇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种植大棚红香椿面积最大的镇,大棚红香椿种植面积1500亩,年产量约60万公斤,年产值达6000万元。

“村企联姻”抗风险

“大棚红香椿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15摄氏度-25摄氏度。温度过低,幼苗就会停止生长,温度过高,会影响味道和质量。”戴着口罩的刘贞海边忙活边介绍,今年红香椿上市时节,新冠肺炎疫情虽给销售带来一定影响,但对于红香椿的品质把控,他丝毫没有放松。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红香椿销售困难,临朐县各级单位明确分工、积极行动,乡镇通过联系商务、供销等部门对接大型商超,村委会发动合作社收购,各镇村干部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社群营销,“三管齐下”实现了每天约2000斤红香椿地头直供。

“疫情防控不能大意,香椿销售也不敢耽误。但村民们不用太担心,我们还有‘村企联盟’兜底。”南西安村党支部书记刘君说。

他所说的“村企联盟”,是寺头镇为充分优化组合三农与企业资源,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搭台、群众参与的原则,积极动员农业龙头企业与相关产业村“联姻”组成的发展共同体。

据介绍,“村企联盟”以大棚红香椿种植面积较大的南西安、石佛、桃花、河庄四个中心村为基础,每个村分别由香椿种植户、村“两委”、村集体共同出资成立村级合作社,再将四个合作社组建加入临朐山河食品有限公司成立的春早红香椿联合社。种植户种出的红香椿,通过村级合作社统一配送到联合社,联合社将一部分红香椿作为鲜菜销往市场,一部分则送往山河食品公司深加工后再进行销售,所得利润按比例分红。

“当疫情等特殊原因造成价格波动或滞销时,‘村企联盟’不仅能稳定价格、解决销售难题,避免红香椿大量积压,还能解决以往商贩联手压价造成农民损失的问题,保证企业有稳定的原材料供应,真正实现村集体、老百姓、企业‘三赢’。”刘君说。

2010年7月,“寺头红香椿”获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此后,中国有机转换产品基地、省级示范社、省级龙头企业、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园、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示范镇等围绕红香椿的“金字招牌”接连落户寺头镇。

一个个荣誉既是鼓励也是鞭策,如何缓解香椿苗木移栽劳动力短缺、如何加速红香椿品种更新换代、如何做精做优“寺头红香椿”品牌……一系列推动大棚红香椿产业提质升级的新问题又摆在寺头镇党委班子面前。

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吃干榨净”红香椿资源,寺头镇推动大棚红香椿产业融合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我们建立‘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山河食品有限公司大力生产香椿酱等多种畅销产品的同时,吸纳附近农民就业打工,有效拓展了增收渠道。”寺头镇党委书记陈德利介绍,该镇目前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红香椿苗木基地,每年外运苗木超2000万株。2017年开始,寺头镇探路休闲农业,连续举办红香椿文化节,种植户总体收入同比增长10%。

近年来,寺头镇还将原有大棚进行现代化改造,投资12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160亩的红香椿产业园,建有44个高标准温室大棚,内设集展览、交易功能于一体的红香椿展销中心,进一步放大了特色产业集聚效应。

立足园区建设,寺头镇从土地流转费用、帮扶资金收益、大棚发包收入等多个维度壮大村集体经济。“在示范带动下,村民承包周边荒山种植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以石佛营村为例,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展望大棚红香椿产业发展前景,陈德利颇具信心:“按照县委相关工作要求,我们将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攻坚行动,以香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塑造村集体经济增收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