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归属地的争论,使得小调《八段锦》越发引起大家的关注特别是在六安大别山民歌被成功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许多人开始对六安大别山民歌小调《八段锦》提出了疑问通过我的走访、调查和研究,觉得可以对它作一个浅薄的解释了,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安徽民间小调明天姑娘要出嫁全集?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安徽民间小调明天姑娘要出嫁全集(正解六安大别山民歌小调八段锦)

安徽民间小调明天姑娘要出嫁全集

由于对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归属地的争论,使得小调《八段锦》越发引起大家的关注。特别是在六安大别山民歌被成功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许多人开始对六安大别山民歌小调《八段锦》提出了疑问。通过我的走访、调查和研究,觉得可以对它作一个浅薄的解释了。

《八段锦》为何拥有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呢?我们大家都知道六安大别山民歌多是望风采柳,取名方法也很简单。好似《诗经》中的诗名一样,六安大别山民歌从主题内容里随意拣出一句为名的现象很多。但这里不能忽视一些以数字为名的特例,如《十二点红》、《四季飘》、《十杯酒》、《十恨》、《五更鼓》等等。那么,《八段锦》的命名也是这样与叙述内容有着本质的联系么?不是的。《八段锦》这个名字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过。武术中有《八段锦》,曲艺中也有《八段锦》,当然民歌里也有《八段锦》,这个名字绝对不是六安大别山民歌所独有的,其他地域的民歌里也出现过。之所以叫《八段锦》,要么是内容有八段,每段是独立存在,又相互关联,亦或曲调有八节,存在变化。六安大别山民歌小调《八段锦》的名字就是根据内容来定的,它有八段内容,而曲调基本不变。

说到内容,我又要讲第二个问题。这里先把六安大别山民歌小调《八段锦》抄录如下:

1、 小小鲤鱼粉红腮,上街游到(下是)下街来,头摇尾巴摆,头摇尾巴摆。

打把金钩钓上你起来,不为冤家不钓你起来。

2、 小小仙鹤一点红,一程飞在(半是)半天空,张生打弹弓,张生打弹弓。

红娘一见搂抱在怀中,人到此处为何不相逢?

3、 小小镜子四方方,未曾买来(送是)送才郎,有心送才郎,有心送才郎。

送与才郎揣在你身上,想起妹妹拿起镜子望。

4、 小小手巾四方方,未曾买来(送是)送才郎,有心送才郎,有心送才郎。

洒上花露揣在郎身上,想起妹妹闻闻手巾香。

5、 小小绣鞋三寸长,未曾绣起(送是)送才郎,有心送才郎,有心送才郎。

送与才郎揣在你身上,想起妹妹观看绣鞋样。

6、 小小紫竹细苗条,送给我郎(做是)做支箫,我郎会吹箫,我郎会吹箫。

先吹虞美人后吹相思调,先吹虞美人后吹相思调。

7、 小小明月照高楼,照着高楼(令是)令人愁,我郎在荆州,我郎在荆州。

荆州池塘荷花头对头,荆州池塘荷花头对头。

8、 小小尼姑下山来,手捧木鱼(化是)化长斋,一不为化米,二不为化财。

不为冤家不到你家来,不为冤家不到你家来。

在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最难也最重要的就 是还原遗产的本来面目。在长时间人类的口口相授的过程中,不免出现误差,再加之民歌的传承者多数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故而更增高了偏差率。再转回来说《八段锦》。第一句就存在分歧,有人说“小小鲤鱼翻红鳃”,还有人说“小小鲤鱼压红鳃”,我看都不准确。原词应该是“小小鲤鱼粉红鳃”。为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翻”和“压”字,使得本来轻松愉悦、快乐活泼的情境变得血肉模糊,与曲调意蕴不符。而且,“翻”和“压”字的使用不流畅,不如直接呈现“粉”字更具民歌本色。我想这种流变大概与方言使用有关,“翻”与“粉”在金寨方言里中发音相近,“压”就跟着“翻”的意思想当然地来了。第二句现在多传为“上江游到下江来”,也有不妥之处。试想从江中要看清一条游动着的粉红鳃鲤鱼在摇头摆尾巴是不可能的,还要打钩钓取又谈何容易。而我深入到《八段锦》的采集地金寨斑竹园,通过走访民歌手,得出原词中这句是“上街游到下街来”。那鱼又怎么在街上游呢?据说,这首《八段锦》最早是从苏杭一带传来的。这样就好理解了:从沿岸看街中水流里的小鱼便容易得多,想要甩钩打钓也不是太难。曲调上也区别于高亢的原生金寨山歌。但由于流传到金寨当地,人们非常喜爱,就保留下来,传唱至今,在此间又由罗银卿填词改编成《八月桂花遍地开》,唱响全国。于是,各地的争论就日益激烈了。至于,“街”字为何变成“江”字?我想,这也与金寨的方言有关,“街”和“江”发音相近。记录时,不仔细辨识,就造成了谬传。

再说整体构思和意境,大多数人可以很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一首情歌。曲笔写成,让人回味甚多。无论从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是情感的设置铺排,都是自然、巧妙、真挚的。可以说,六安大别山民歌小调《八段锦》是在六安这片土地上得到了滋养,愈加鲜活了,也只有在这里它才能唱出无尽的神采,醉人的情思。(文/管亚伟 曾收录于《六安大别山民歌精选与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