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人们关注的焦点全部都集中在屠呦呦教授这一个获奖者身上,很多人忽视的是,那一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不是只有屠呦呦教授一人,而是三个,另外两位获奖者分别是来自日本的大村智和来自爱尔兰的威廉·坎贝尔,而这两位科学家获奖则是因为同一项成就:发明了针对寄生虫感染的有效疗法,他们合作分离出了一种全新的细菌素,叫做伊维菌素,这种菌素极大地降低了盘尾丝虫病的发生率,对其他类型的寄生虫感染亦显示出有效性。

隐翅虫科普(曾经肆虐非洲的盘尾丝虫)(1)

威廉·坎贝尔、大村智、屠呦呦

盘尾丝虫,全称旋盘尾丝虫【Onchocerca volvlus (Leuckart,1893) Railliet and Henry,1910】,长33.5~50mm,是一种寄生在人体皮肤内,并可造成严重的眼部损害甚至失明的病原体,寄生虫作用于眼部,可使患者部分表现为眼睛发炎、流脓,眼球不能自由移动,甚至可以观察到处于眼球浅表的成虫,慢慢的瞳孔会变得发出各种病变的颜色,然后浑浊,最终病人的眼球全部变为白色,然后导致失明,这种寄生虫感染者并不会全部表现为失明,更多的会引发皮炎、苔鲜样变,导致皮肤失去弹性。

隐翅虫科普(曾经肆虐非洲的盘尾丝虫)(2)

病变的眼球,其他图片容易引起不适故未使用

盘尾丝虫最早感染病例在18世纪,源发于非洲黑人,盘尾丝虫曾经广泛分布于非洲、拉丁美洲和西亚的南、北也门,共34个国家,据WHO1995年估计,受威胁的有9000万人,受感染的有1760万人,致盲达32.6万人。

盘尾丝虫引发的疾病有一个更通俗的名称,河盲症(river blindness)。这种寄生虫通过在快速流动的溪流中繁殖的黑蝇(black fly)叮咬进行传播,这种深褐色或黑色的吸血蝇是盘尾丝虫的中间宿主,这导致生活在河流附近的居民更容易感染此寄生虫,因此盘尾丝虫病经常被称作为河盲症。

隐翅虫科普(曾经肆虐非洲的盘尾丝虫)(3)

黑蝇

这种恐怖的寄生虫寄生于人体皮下组织内的淋巴管汇合处,局部引起炎症反应,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包围虫体的纤维结节,成虫寿命长达15年,每条雌虫一生可产出数百万条微丝蚴,微丝蚴主要出现在结节附近的结缔组织和皮肤的淋巴管内,亦可出现于眼组织或尿内,很少出现于血液,相比较于成虫,微丝蚴是真正的“眼球杀手”。

隐翅虫科普(曾经肆虐非洲的盘尾丝虫)(4)

盘尾丝虫

虽然盘尾丝虫入侵人体后,患者并没有明显的反应,但微丝蚴可以通过从皮肤穿过眼球的结膜进入角膜,或经血液流动或沿睫状体血管和神经鞘进入眼后部,微丝蚴可在眼房内自由移动,它的分泌物或其死亡后的抗原性物质和毒性物质等引起眼部损害,导致角膜发炎混浊及纤维化,亦可侵入眼球深部严重影响虹膜、视网膜及视神经,进而影响视力,病情发展到后期直接导致失明,但这一过程非常缓慢。

隐翅虫科普(曾经肆虐非洲的盘尾丝虫)(5)

病变的眼球,瞳孔颜色、眼球角度均发生病变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寄生虫的微丝蚴并无传染性,只有当黑蝇叮人时,这种吸血蝇在吸血的同时一并将皮肤组织液也吸入腹中,微丝蚴即随组织液进入黑蝇的支囊,通过中肠,经血腔到达胸肌,约6~7天后经两次蜕皮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并移至黑蝇的下唇,当黑蝇再叮人时,幼虫即进入人体使人感染,幼虫发育为成虫约1年,虽然黑蝇的叮咬对象很多,但盘尾丝虫仅见蛛猴和大猩猩有自然感染,家畜动物不能作为保育幼虫的宿主。

隐翅虫科普(曾经肆虐非洲的盘尾丝虫)(6)

原本盘尾丝虫的影响就止于此,但是更新的研究表明,这种寄生虫的影响远超人们想象。在1990年到2013年之间,在饱受战争蹂躏的南苏丹和乌干达北部,上千名儿童突然患上一种神秘的重度癫痫症,当接触食物或者低温时,受影响的儿童不受控制地点头,也因此这种疾病被称作为点头综合症一项新的研究揭示出这些儿童体内发现的盘尾丝虫的微丝蚴可能触发人体自己的免疫防御系统攻击神经元。

这种寄生虫与点头综合征之间存在的关联并不能解释为何这种疾病在盘尾丝虫病较为常见的地区突然出现,也不能够解释为何点头综合症只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不过好在利用伊维菌素消除盘尾丝虫病的同时捎带的解决了这个来历不明的点头综合症,在乌干达政府加快推动伊维菌素治疗后,新的点头综合症病例快速下降到接近于零,概括的说,如果消除了盘尾丝虫病,那么点头综合症就会真正地消失。

鉴于伊维菌素的强大药效,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5年便预测,曾经肆虐非洲的“眼球杀手”,将会在2020年在人类世界彻底消失。

隐翅虫科普(曾经肆虐非洲的盘尾丝虫)(7)

世界卫生组织在走访盘尾丝虫病患者康复情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旋盘尾丝虫》,《Science子刊:神秘的点头综合征可能是盘尾丝虫导致的》,《新生活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