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是客家人由来已久的婚嫁习俗。

这一系列传统婚嫁习俗中,作为压轴戏的“亲迎”,礼仪讲究最多,喜庆仪式最为热烈、隆重。

旧时,交通不便,男尊女卑思想异常严重,待出阁的姑娘和异性接触机会少,男娶女嫁基本靠媒人说合。

客家人接亲时的礼仪流程(客家迎亲习俗)(1)

通俗地说,说媒、相亲、开八字、合八字、开草帖、开红帖、订婚(雅称“过聘”,俗称“压生日”)、送闲节、送闲年、送大节、送大年、送日子、嫁女、娶亲、办喜宴及后续的谢厨、做三朝、做满月,这是客家传统婚嫁习俗完整的程序。

按通俗说法,“请期”是“送日子”,“亲迎”是“嫁女”、“娶亲”。

春生夏种秋收冬藏。秋收过后,粮食归仓。时值农闲季节。此时至腊月,正是客家山村嫁女、娶亲忙碌的季节。

需娶亲的家庭,早早地请高明的风水(算命)先生或寺庙的佛菩萨拣好日子。同时,将嫁娶相关的各种吉日吉时用红纸写成礼帖。

客家人接亲时的礼仪流程(客家迎亲习俗)(2)

择日,男方带上“日子”礼帖、彩礼、酒、菜等礼品,同媒人一道到女方家“送日子”。女方家一般都会提前邀请内亲、亲房叔伯。当日,设宴热情款待大家。

“日子”送后,裁衣、安床、合帐、出门、入门、拜堂等嫁娶相关的吉时吉日便正式定下来了。

裁红衣、制家具、酿米酒、发请帖……“日子”定下后,男女两方家庭,紧锣密鼓地忙碌着迎亲、嫁女事宜。

转眼,已近嫁女、娶亲吉日了。

隔前数日,男女两方家庭各自邀请亲房叔伯协商筹办嫁娶做东道事宜。相对而言,男方家庭愈显紧张、忙碌。除筹钱支付红帖上未付清的彩礼、办好自家的结婚喜宴,男方还得张罗送轿(注1)、送轿菜、迎亲等事宜。诚如客家调侃所言:女家洗净锅头等肉煮,男家要管两头家哟!

客家人接亲时的礼仪流程(客家迎亲习俗)(3)

女方出嫁日头一天或当天(注2),天蒙蒙亮,亲房叔伯早早地齐聚男方家中。吃过点心,大家各就各位,按事先的安排,将送往女方家的糕盛、轿腿猪肉、鸡、鸭、魚、牛肉等轿菜先挑往村中的祖厅(装轿菜的箩筐、杠盛、鸡笼等各种物具及扁担都会一一贴上小块红纸,以示吉祥喜庆),燃香点烛。点完香烛。媒人带路,送轿菜的队伍浩浩荡荡直奔女方家。

在女方家吃过午饭或早饭(注3),媒人随送轿菜人员即回男方家。临回前,女方家给每人一一递上红包(注4),以表谢意。

送完轿菜,接下去便是迎亲了。迎亲,也就是通俗所说的“娶亲”。

迎亲的讲究,主要有两点:其一,有参与送轿菜去女方家的人,不得参与娶亲;其二,去时的人数应为单数,归时的人数应为双数。

娶亲的人员主要有:新郎、陪郎、伴娘(未婚女孩)、担箩或抬杠盛(箩或杠盛里装有食红染红的猪头等敬神食品)、点烛、理事、点轿灯(注5)、提带路鸡笼、掌火把、轿夫(驾驶员)等。

客家人接亲时的礼仪流程(客家迎亲习俗)(4)

新郎家在自家厅堂燃香点烛,点亮轿灯,由一人燃放鞭炮,在“啪啦啪啦”的鞭炮欢送声中,一伙娶亲队伍井然有序,先行至村中祖厅,毕恭毕敬端起猪头摆上祖厅神桌,燃香点烛。点完香烛。媒人带路。一伙队伍欢欢喜喜往女方家娶亲去了。

途经村庄、桥梁,负责点烛的人员便会燃放鞭炮。

娶亲队伍行至女方村中祖厅或女方家不远处(注6),负责点烛的人员燃起长长的鞭炮,传递喜讯。

“劈劈啪啪” “劈劈啪啪” “新姐丈来啦!” “新姐丈来啦!” 恭迎多时的人群,不时发出愉悦的欢叫声。这时,一位乖巧、灵俐的孩童疾步奔走上前,稚声稚气地说:“姐丈早!” “姑丈早!” 满面笑容的新郎心神领会,一边将手中的红伞递给孩童,一边将红包往孩童袋中塞,连声说道:“老弟乖!” “老弟乖!”(注7)

“姐丈好早!” “大家好早!” “请!” “请!”这边,孩童接过红伞、红包,欢天喜地往人群里“闯”;那边,女方亲房代表一边连声向娶亲队伍说着热情洋溢的话,一边打着手势,把大家迎进厅堂。

客家人接亲时的礼仪流程(客家迎亲习俗)(5)

厅堂内。女方亲房中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开始给新郎簪花、披红。片刻,穿戴簇新的新郎,益显容光焕发!

少顷,嫁女宴开始啦!今天,新郎是“小登科”哟!坐的可是女方嫁女宴的头席。

宴席过半。新郎在陪郎引领下,逐桌逐桌地去请酒,笑容满面的陪郎逐桌向大家说:“欢迎百客明天中午到新郎家喝杯喜酒!要来!一定要来!……” 热情洋溢,情真意切。新郎脱下礼帽,逐桌点头鞠躬,以示诚意。

嫁女宴结束后(注8),娶亲中的理事人员作为男方的全权代表,开始向女方亲房代表支付未付清的彩礼及各种名目繁多的礼数红包。这些礼数红包包括:开盛礼、裁缝礼、洗菜礼、衣橱礼、梳妆礼、厨官礼、洗汤礼、化妆礼、牵新人礼、出门礼、上轿礼、行路礼等等。

有些地方,还加有“讲亲”习俗。即所有彩礼及礼数红包付清后,女方亲房开始“找茬”。比如,某某红包太小啦,轿腿猪肉太肥啦等等。不过,这些都难不倒男方娶亲的“理事伯”,他可是能说会道、见过不少世面的哟!据说,“讲亲讲亲,越‘讲’越发!”

客家人接亲时的礼仪流程(客家迎亲习俗)(6)

嫁女宴(或晚宴)结束后,新郎这边,还有向女方长辈“打拜见”的习俗。即女方长辈坐成左右两排,新郎脱下礼帽,逐一向长辈鞠躬致敬并说些“健康长寿”“长命百岁”之类的祝福语。长辈起身回礼,说些“新婚快乐”“早生贵子”之类的祝福语回敬,并向新郎递上红包庆贺。

“打拜见” “讲亲”完毕。新娘的亲人(如伯母、婶婶),笑盈盈地向新郎、新娘各自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炖熟的猪心。新郎、新娘同吃一个猪心,寓意:永结同心。

而后,开始“游厨”(注9)。新娘开始洗汤、梳妆打扮,待在房间,静候出门。

出门时间快到了,背新娘下阁楼、牵新娘、吃兄弟姐妹饭……启程回归。

男方这边。祖厅内,早已灯火通明,茶、酒、瓜、果等各种供品摆满了神桌。负责“祝神” “牵嫁”的命好夫妻、负责接新娘的亲房,早已在祖厅内静候多时。

客家人接亲时的礼仪流程(客家迎亲习俗)(7)

待到新娘行至祖厅门楼口,负责接新娘的亲房点起喜炮,喜炮冲天。欢快的鞭炮声中,负责“牵嫁”的命好婆婆牵起新娘右手,缓缓地将新娘牵进祖厅神桌前的米筛内,并将盛有算盘、小秆秤、红枣、泡圆等物品的“吊桶”交于新娘,挎于手臂。“牵嫁”的命好婆婆、新娘、新郎、“祝神”的命好公公,面向神位,从左至右,一字排开……

旋即,“祝神”开始了。负责“祝神”的命好公公手持清香,口中念念有词,欣告祖宗。大意是:今天是裔孙某某(新郎名)和某某(新娘名)新婚大囍之日,家族新添丁口……祈求祖宗佑护……周年生贵子,瓜瓞绵绵,家族繁荣昌盛……。而后,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祖宗,夫妻对拜。

礼毕。“牵嫁”的命好婆婆,站于新娘右边,依旧牵新娘右手,将新娘牵往家的方向。女方伴娘(一般为2个未婚女孩)、娶亲全体人员,随后跟上。

行至家门口,负责接新娘的亲房燃香鸣炮,喜炮相迎。众人入内。接着,“牵嫁”的命好婆婆将新娘牵至家中神龛、灶前,相继拜家神、拜灶神。礼毕,牵新娘至新房。此刻,新娘的公公、婆婆,新郎的兄弟都需暂时回避,不得相撞和相见。

客家人接亲时的礼仪流程(客家迎亲习俗)(8)

新娘牵至新房,娶亲仪式圆满完成。

新娘归门,喜气盈门。亲房叔伯,笑语盈盈。齐心协力,乐办喜宴。

结婚喜宴一般都设在中午。主要习俗有:请伹伯、接嫁妆迎伹郎、安席、敬酒、闹洞房。

女方的兄或弟,俗称“伹伯”。女方送嫁妆来的亲房,俗称“伹郎”。

旧时,交通不便,请伹伯、伹郎,一般都在娶亲当天晚上完成。现在,交通便利,如果路途不是太远,男方结婚日当天早晨,新郎都会早早地去女方家,再次热情邀请伹伯及送嫁妆的伹郎。

送嫁妆的伹郎行至男方村口,男方的亲房将嫁妆一一接下,并燃放鞭炮将大家迎至祖厅或家中。开席前,设简宴,煮点心,热情款待。

结婚宴的头席是伹伯坐,担箱的叔或伯和伹伯同坐一櫈,按对子席应是第三席。其他座次,按男方舅公、舅舅、外公等亲戚依次排列。

客家人接亲时的礼仪流程(客家迎亲习俗)(9)

席间,新郎、新娘会逐桌敬酒。新郎这边的亲戚长辈都会给新娘发红包,俗称“见礼”。新郎的亲房叔伯,也会接二连三地向伹郎礼节性敬酒,以示敬意。

结婚宴结束后,除伹伯和陪伹伯的伹郎外,其他伹郎均会回家。男方这边,会安排好车辆送他们回去,并给每位伹郎包上大红包。

“不闹不发,越闹越发。”闹洞房,一般都在结婚晚宴后进行。男女老少都可参加,一般以后生青年为主。他们要求新郎、新娘表演形式多样的节目,间或猜拳行令。笑声连连。祝福绵绵。闹洞房将结婚活动推向了高潮。……

客家人接亲时的礼仪流程(客家迎亲习俗)(10)

注1:旧时,交通不便,娶亲一般步行,新人坐轿归门。故,需送花轿至女方家接新人。

现在,交通便利,娶亲用车代轿,很少有人用轿娶亲。送轿这种习俗几乎消失。

注2.旧时,交通不便,如果男女两方居住地相距较远,送轿菜一般会选择在女方出嫁日前一天。如果两方居住地相距较近,送轿菜则选择在女方出嫁日早晨。旧时,嫁女东道一般是晚宴。现在,嫁女东道基本改为午宴。

注3.如果送轿菜选择在女方出嫁日前一天,送轿菜人员一般都是在女方家吃完午饭即回;如果送轿菜选择在女方出嫁日当天早晨,送轿菜人员一般都是在女方家吃完早饭即回。

注4.男女两方都需包红包给媒人。

注5.娶亲用的马灯,客家人习惯称为“轿灯”。

注6.建有祖厅的村庄,嫁女宴、新郎簪花,一般都设在祖厅;如没建祖厅或离祖厅较远,嫁女宴、新郎簪花,一般都在女方家中举行。

注7.此习俗称“接伞”,新郎给孩童的红包,称“接伞包”。

注8.如果嫁女宴是午宴,娶亲理事人员和女方亲房“讲亲”支付彩礼及各种礼数红包,一般在晚宴后进行。

注9.游厨:晚宴结束后、新娘出门前,女方为男方娶亲人员举办的礼节性宴席。

作者介绍

客家人接亲时的礼仪流程(客家迎亲习俗)(11)

感恩的心,(本名俞雄辉)客家祖地福建宁化人,动物医生。喜欢客家文化,喜欢涂鸦。偶有作品散发报刊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