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得说,“国民性”是个比较虚妄自大的概念。一方面,凡是轻易甩出几个形容词,大而化之地概括某个民族精神特质,总免不了挂一漏万,甚至被利用,成了大搞种族歧视的借口。另一方面,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特质,又对历史进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又不可忽视。

我们常说的“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日本人勤俭”,感觉都是在刻板印象下的重复论证,用个案证明整体。然而遇到反对意见,又认为仅仅是个案,无法代表民族性格的全部。

泰国呆久了,和泰国人交往日密,纠正了我以往形成的刻板印象,同时又形成了一些新的刻板印象。

泰国的社会制度(迟到拖拉懒惰攀迎)(1)

曼谷唐人街

泰国人以“没有时间观念”闻名,泰国人自己也喜欢以此事自嘲,什么“马上到的意思其实是刚刚出门”;什么“跟中国朋友约饭,赶到时已经看中国人在抢着结账”。我倒觉得敢于自嘲代表着自省批判,虽然曼谷大堵车切切实实在影响行程,但参与过一些泰国商务活动,感觉泰国人对时间的要求出奇严苛,反倒不如中国商业安排来得更加随性。

亚热带的泰国自然资源丰盛,“田里有米,水里有鱼”,果腹充饥相对容易,不存在饥寒交迫的恶劣环境。即便沦落在都市街头,席地而睡,靠施舍也能度日。欧美背包客扎堆的考山路,走出来一个路口,无家可归的泰国穷人竟然睡满一条街,一块凉席,几个塑料袋,便是全部的家当。

泰国号称“黄袍佛国”,上座部佛教影响无远弗届(叫小乘佛教好像有贬义,西游记里观音还曾化身老和尚,售卖袈裟锡杖,还跟唐僧介绍小乘佛教跟大乘佛教的分别),三界六道轮回的观念盛行,现世凄苦是因前世造孽,顺从忍受是佛法之意。对自己对心酸处境待之宽容,对社会不公也多加忍让,有时候甚至是毫无原则。

泰国的社会制度(迟到拖拉懒惰攀迎)(2)

泰国穷人现世生活艰辛,只好努力增加功德,既为了避免死后下地狱受更多苦,更为了来世投胎做好准备,希望生在富贵家庭。增加功德,一种方法是出家修行,落发为僧;另一种是供养僧侣,修缮佛寺,布施行善。

泰国僧侣过午不食,不戒荤腥,每天清晨,赤足出门,背着黄布袋子化缘,身后有时候还会个有善男信女跟随,手里拎着个塑料水桶,接收百姓的食物。在泰国,路上见到僧侣要主动让路,女子不可跟其有肢体接触,也不能坐在同一排座位。去年在“新唐人街”辉煌地区,曾经见到一个泰国青年,远远躲出一米开外,绕着僧侣而过,与其说是尊敬,感觉更像是怕被要求布施,不想破费。

曼谷每年都会选定寺庙举办慈善庙会,普通老百姓排着队捐钱礼佛。所谓庙会,基本上是小吃街、游乐场、诵经法会的结合体。

僧侣在泰国的地位尊崇,但在百姓眼中,官员的地位更高,官本位观念极其严重。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电视中报道的官员视察画面,还是一副高高在上,父母官的姿态。

泰国的封建等级制度悠久,身份是很难跨越的鸿沟。大城王朝时期确立的封建制度规定,封地、领民跟身份等级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只有取得贵族身份,才能合法获得封建时代最为重要的资源——土体和人口。当时移民到泰国的华人,靠经商取得巨额财富,还是得依附在王公贵族之下,靠联姻获取等级身份。进入民主政体时代,前总理他信靠新兴产业获得亿万身家,媒体还是以他之前的政府职位称呼他。

泰国的社会制度(迟到拖拉懒惰攀迎)(3)

朋友曾说,泰国职场,人身依附关系也更严重一些,学长对学弟对庇护,不仅仅是嘘寒问暖,小恩小惠的利益交换,甚至要承担理所当然的道德义务。

有泰国学者认为,在亚洲其他地区,人身依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但在泰国,这却是社会关系的内核。议员跟地区选民之间,保皇派和皇室之间,商人和官员之间,都有交错的裙带关系。

终日游荡在曼谷街头,气候炎热但内心清凉,所学所感颇多,想沉淀心绪,为自己找一个文字出口,今日立下“宏愿”,开一个头条号,笔耕不辍,向诸君介绍泰国文化历史。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