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

广州大学城迎来了它的成人礼

十八年前 十所高校正式进驻小谷围岛

数万名大学生拖着行李箱接踵而至

其中就有华南师范大学9个学院师生

小谷围从此不再是一座孤岛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1)

“列车即将到达 大学城北站”

每次一出地铁

就有一种“回家”的扎实感觉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2)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2003年,广州大学城一期工程动工建设,华师等十所高校拥有了“大学城校区”,并于2004年9月份迎来了第一批“岛民”。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3)

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首批新生进驻。2005年,华南师范大学9个学院由石牌校区(现广州校区石牌校园)本部整体搬迁至珠江边,十七年后,文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体育科学学院、音乐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化学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环境学院、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量子物质研究院、物理前沿科学研究院、环境研究院、物理学部、创业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南方核科学计算中心和未来科技研究院继续在大学城书写新的篇章。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4)

在广州大学城的学习和生活,是惬意、恣意和奋发的具体写照。以中心湖为核心,内环路两侧草木葱茏,曾被称为“夜跑圣地”。再往外走,中环路将各大高校、商业区、地铁站、岭南印象园、广东科学中心联系起来,成为“压马路”的最佳路段。大学城外环路段是恣意骑车的首选,道路开阔,风景最佳。

十八年来,数万名华师学子怀着踏入世界的热情和懵懂,成为一届又一届的“新岛民”,在这里寻到了大学的独家宝藏,又如离家的孩子般带着眷恋出岛闯荡。

大学城

是一座大学的城

十所高校十几万师生融汇于此

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学术风景

其中“十校互选”的选课风暴

更是各高校破除壁垒之举


学术风景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5)

(图为华师十校互选课程——营养与健康的课堂)


“‘十校通选’大家都在抢。”回忆起自己的本科生活,法学院刑法学专业2020级研究生简雯琪说道。在开设的一百多门课程中,简雯琪瞄准了和本专业关联最深的课程——广州大学开设的刑法与公民生活。选课当天,她早早就守在选课页面前,系统开放即开抢。成功选上课后,简雯琪和朋友们就骑上自行车,绕着内环路去广州大学上课,这是地理上的拓宽,也是思维上的拓宽。“对于本科生来说,大家的专业学习更多还是局限在华师课堂里,‘十校通选’是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机会。”大学城上的学术氛围,如同内环路两侧的白杨树,只要给它自由生长的空间,自然会生发出一片绿荫。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6)


百家争鸣之间

亦不乏闹中取静

大学城外围仿佛有层结界

隔绝喧嚣 收容了安静的学子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7)


大学城,对于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22级本科生辅导员卢渠来说,是一卷放映了七年的老胶片。七年前,卢渠对学校周边环境还不熟悉,“心里觉得大学城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当她第一次看到中心湖那番热闹放松的氛围,和广外的学生一起放风筝时,“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她感觉自己逐渐被这个岛接纳了。随着卢渠对大学城认识越来越深,依恋逐渐超过了认知上的熟悉,“它是一个地理上的孤岛,也是心灵上的孤岛”。这个远离市中心、自成一派的“孤岛”,让本硕读文、生性喜静的卢渠能够安心读书、做研究,在砚湖旁埋首书卷,闲时便与朋友在内环“压马路”。对她来说,“孤独”更意味着生长的自由,让享受独处空间、和自己进行对话变得顺理成章。从学场到职场,卢渠与大学城在更大意义上交融,带领学生在这个学术的“乌托邦”和生活的“伊甸园”里继续探索。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8)


即使出于疫情防控和安全的考虑

学校间开放和交流受到了限制

但“十校一家”的想法仍烙印在师生心中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9)


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孙歆然以兼班的身份,成为第一批来到大学城的“岛民”。一开始,孙歆然并不适应大学城的生活节奏。随着她从学生转变成音乐学院的老师,对大学城的情感也从最初的不适应,转变到“喜欢这种不被外界叨扰的地方”。虽然师生交流没有石牌校区(现广州校区石牌校园)那么方便,但学生社群却十分活跃。华师音院的学生经常去其他学校作合唱指导,同样,音院学生会去广州美术学院看展,去星海音乐学院看表演,还能“蹭”到其他学校的“大师课”。其他学校的同学也会专门来华师的音乐厅欣赏音院“三大男高音”的表演。由于学生间的交流变频繁了,成长实践机会也随之增多。“大学城还是一个很纯粹的地方。”孙歆然总结道。


埋首书卷之外

华师人还在岛上书写各色青春

挥汗发奋 追寻疯狂 懵懂迷茫

大家总是藏着相似的秘密


意青春


大学城的昼


白昼 一切苏醒

校园人来人往 忙忙碌碌

岛上人文质朴 自然亲近

大学城为学生保留了一份惬意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10)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11)


大学城校道宽广 树木林立

与好友相约在校道上骑车

给忙碌的生活增添一点乐趣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12)


梁明诚雕塑园临近珠江

学生们在城市森林中团建 野餐

每到落日西斜 眼前一切成为剪影

大学生活又增了一份浪漫和轻松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13)


“趣味百态小屋”女生宿舍四人组,终于开展了早早计划好的野餐活动。梁明诚雕塑园距华南师范大学不过二三公里,但姐妹四人都有空的时间却格外难得。终于等到了小长假,她们准备了沙拉、鸡翅和零食,点了四人份的抹茶蛋糕,由于没有华丽的帐篷装备,她们就用闲置的窗帘布来当野餐垫,太阳有些毒辣,她们就躲在别人帐篷的阴影下拍照,用蓝牙音箱放着最喜爱的音乐,玩着大富翁手牌。四人与杉树、草地、江边构成极具艺术感的画面,这种穿插在生活中的“仪式感”让忙碌暂时褪下。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14)

(图为“趣味百态小屋”准备的食物)


“岛民”的质朴

让人“放牧”着青春的迷茫

岛上不够完美

但足够美好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15)


“感到浮躁迷茫时,我就会选择骑着一辆自行车到南亭或北亭,然后随便拐进哪个地方。”对于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21级本科生范馨尹来说,南亭和北亭是她在大学生活迷茫时的加油站。“一个人走的时候,那些生活的细节就像皮肤毛孔一样被放大,你会觉得,原来生活中的烦恼也不过如此。”在南亭村,她遇见了“有求必应屋”般的二手杂货铺、大隐隐于菜市场的乒乓球教练,在她看来,这种烟火气是很安心的,她喜欢城中村真实而不做作的姿态。挑一个无事的下午,骑车拐进北亭村崔氏宗祠对面江边的大榕树下,范馨尹沐浴在夕阳中,感受被美景治愈的瞬间。在生活和学业的缝隙里,村落让她见到了更多的真实。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16)

(图为范馨尹拍摄的北亭龙舟队边的江岸夕阳)


大学城的夜


晚上 夜幕深沉

有人笃定地追寻梦想

有人在迷茫中摸索方向

都是青春的模样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17)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18)


华南师范大学深夜骑行

抛去白天的琐碎

迎着风 听着歌 体会自由

夜幕降临 那是一场青春的独角戏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19)


2021年的秋天,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22级研究生胡则霖保研上岸,留在了华师旅游管理学院,留在了大学城。为了追寻“研学”梦,他决定以创业的形式和心态打造一个“研学旅行协会”。筹备期间,协会的Logo始终难有定稿,于是,在一个深夜,胡则霖决定出发,绕岛骑行。这是他的灵感源泉——少了白天的杂乱,乌压压的树木快速掠过,清凉的风迎面而来,胡则霖沉浸在思维的自由里。那种前进的疯狂和刺激给了他灵感,最终,胡则霖将该协会的Logo设计为一个奔跑的人,也可以抽象为无限变化的“X”和“Y”。深夜绕岛骑行,是大学城特有的疯狂,也是大学生义无反顾追寻梦想的注脚。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20)


深夜的华南师范大学一路上

总有几群学生

刚刚结束学习或工作

结伴压着马路

畅想未来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21)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黎桂婷是华师经管街舞队的一员。为了不影响白天上课,街舞队的训练时间通常安排在晚上。平时,队员们就在经管学院院楼一楼的舞蹈室里训练,在拥挤的舞蹈室里,他们会进行艰苦的体能练习,“扎马”的痛苦往往会让他们在舞蹈室里“撕心裂肺”地吼叫。在临近比赛、时间紧迫时,他们还会从晚上九点练舞练到十一点多。训练结束后,他们便从院楼的后门走到校道,一路骑着车到华师一路路口,或往左拐回宿舍洗澡休整,或往右拐去北亭吃夜宵。华师一路的路口,每晚都见证着这帮“辛苦流汗和快乐觅食都在一块儿”的舞者的悄然成长。


谈到华师人的夜晚

首先是嗅觉上的

其次是味觉上的

宵夜成为大学城深夜的主角


味觉记忆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22)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23)


贝岗小吃街的仙豆糕 鸡翅包饭

南亭村的冰粉 仙庙烧鸡

北亭村的拔丝地瓜 各色烧烤

穗石村的锅包肉 酸菜鱼

成为深夜里的魂牵梦绕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24)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25)


白天 总是陷入具体的忙碌

深夜 一头扎进烟火中

那些独属于青春的聚散离合

永远发生在大排档 小吃摊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26)


“他们非要来,一百多人,都说是老顾客,非要来。”一串四川话伴着笑声从仙庙烧鸡(北亭店)的阿姨口中道出。这一天,她接到一百多人的电话预订,学生们先后来到店铺,如炸开了锅,说话声,咀嚼声,茶杯碰撞声,声声入耳。夜渐深,学生们离去,剩下的客人又续了一杯酒。这就是仙庙烧鸡最普通的一晚。阿姨通常在凌晨两点拉下卷帘门,三四点才能休息,早上十一点,店里又传来冲洗新鲜扇贝的声音。十一二年,周边的商铺更新迭代,这家店日复一日的真诚待客之道建立起口碑,陪伴了一场场学生的欢聚及离散。深夜,烧鸡飘香,存入一部分学生的青春。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27)


除了四大村落

华师人最熟悉的就是

由十几间流动商贩构成的“小贝”

他们在华南师范大学附近神出鬼没

靠一套手艺为过往学生提供吃喝 欢愉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28)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29)


小土豆 臭豆腐 烧烤

紫菜包饭 无骨鸡柳 甘梅地瓜

总在排队的鲜榨果汁

炊烟不断的炒粉炒面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30)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31)


在人气和整治的微妙平衡中

一句“‘小贝’在吗”

已经成为华师人的暗号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32)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33)


大学城如今的热闹与开放

是十八年建设的成果

一届届华师人见证着它的发展

也在这儿收获了自己的成长


相互见证的十八年


在大学扩招和建设教育强省的背景下

有这样的一批“迁徙人”

见证了大学城建设初期的艰辛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34)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6届学生黄勇,可被称为“迁徙人”。入学第一年,因校内宿舍床位紧缺,他和同学搬到华南农业大学附近的五山学生公寓,这里离课室有四五公里,每天需要坐校车来往。2005年9月,随着华师进驻大学城,他和同学又搬至此地,每天踩着还是黄土的校道,顶着晃眼的烈日,路过刚栽下的幼嫩树苗,到新落成的课室大楼上课。又一年,黄勇大四,毕业找工作,常常要坐上摇摇晃晃的公交车,奔赴十多公里外的石牌校区(现广州校区石牌校园)和市中心,投简历、面试。“迁徙人”的经历,是大学持续扩招的缩影。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35)

经过短短一年的建设,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现广州校区大学城校园)以全新的面貌伫立在珠江边。化学与环境学院(现化学学院、环境学院)的实验用地由4000平方米扩为35000平方米,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的实验楼由4000平方米扩为45000平方米。时任物理系主任的刘琼发说,这里有着60万平方米的教学用地,价值两亿元的设备费用……在参观实验大楼那天,他走了一上午也没有把每一间实验室走完。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36)

最初,大学城的道路都是泥路,师生们只能搭公交或坐出租车到大学城外围,再步行进入。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中,381路等公交是师生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2005年,广州地铁4号线将大学城与广州市区相连,“列车即将到达,大学城北站”成为华师人熟悉的一声呼唤,这座小岛完成了蜕变。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37)

大学城的建设道阻且长

幸运地是

它拥有一群

和它一起成长的华师人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38)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现化学学院)化学教育专业2009届学生邱萍是早期的“访岛者”。当时,大学城处在建设初期,行道树还没散叶,交通也仅限于零星几条公交线路,这让第一次离家读书的邱萍很不适应。后来让她逐渐喜欢上这里的,是大学城青春而单纯的气质。下课时,她总会看到轮滑少年的身影掠过蝴蝶亭,广州大学商业中心前永远挤着“潮男潮女”,她会和同学骑车去华南理工大学品尝岛内闻名的烧鸽饭,也会去操场听五月天的演唱会。十几年后,邱萍再次回到大学城,看到道路两边已经草木葱茏,地铁、公交、水上BRT和游艇相继开通,自己从懵懂书生成为了高中化学老师。邱萍忽然意识到,她幸运地成为了和大学城共同成长的那一代人。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39)

2010年开通的B25路公交

连接起大学城与石牌

成为不少华师学生出行的选择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40)


“B25就像华南师范大学的校车。”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届学生李晓筱笑着说。为辅修英语专业,2019年暑假,她有一个月的时间每个工作日都要乘坐B25,往返于石牌与大学城。开学以后,她每个周六也是这样过的。从大学城华师站到石牌的师大暨大站,票价2元,全程不过35分钟,这样的便利让李晓筱习惯性选择乘B25通勤。早上,李晓筱准时登上B25,和几乎一车的华师人“离岛”,再同他们一起在师大暨大站下车。等李晓筱结束辅修课程从华师正门出来时,已是傍晚。在B25上,她目睹着天色渐暗。经过琶洲大桥时,夜幕环绕着广州塔,公交车摇摇晃晃,她听着歌看着窗外发呆,好像一下子治愈了一天的疲惫。“这趟车陪伴了我的大学三年。”回忆起当年跨校区辅修到拿下双学位,李晓筱想感谢自己的坚持。

一座江心小岛

倾听着我们的意兴飞扬

收容了我们的聚散离别

在这座明知终要离开的岛上

我们怀着“乡愁”

过出了青春不逝

日久天长的意味


采写丨张池 石韵文 黄唯艺 陈湘 黎盖策

胡蕴姿 梁婉倩 高慧霖 朱凤敏 叶琪

摄影丨蔡涵宇 彭洛延 魏正骁 龙韵

隋禄源 彭仲宇 杜可昕 石韵文 苏子彤

黄东 苏彦霓 梁小容 张池 陈璐 牟航

何艺彤 陈榆斌 曾尔婷 黄今今 陈雨瑶

制图丨张嘉瑶

执行编辑丨叶琪 苏子彤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杨柳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