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人来说,最熟悉的历史和历史人物,肯定是三国这一时期,这当然是拜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赐,否则,这一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如果没有罗贯中,将同南北朝或五代十国一样不会为人所知,可以说,正是他的如椽巨笔,将这一时代深深地映刻在了国人的心中,是国人血液中的沉淀,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罗贯中为何要写三国演义?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罗贯中为何要写三国演义(为何易中天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混蛋)

罗贯中为何要写三国演义

罗贯中:夕阳桃花坞,柳絮片片红

对国人来说,最熟悉的历史和历史人物,肯定是三国这一时期,这当然是拜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赐,否则,这一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如果没有罗贯中,将同南北朝或五代十国一样不会为人所知,可以说,正是他的如椽巨笔,将这一时代深深地映刻在了国人的心中,是国人血液中的沉淀。

在《百家讲坛》中,讲得最好的,我认为是王立群先生,易中天讲的《品三国》也属精品,他对三国的理解和评述,让人产生耳目一新之感,当然,这是对正史少有了解之人而言的。

但是,据网友记,易先生曾在一次视频中有一段话却让人产生了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他说,《三国演义》是混蛋,三观不正,不建议大家读。

我是没看见过这一视频,也不知易先生所指是毛宗岗修改过的版本,还是他看过的其他什么版本,但可以肯定地说,易先生是针对正史而言,也就是说,是以一个读史之人对以演义形成的历史普通民众发出的感慨,换言之,是罗贯中的小说扭曲了这些人对历史真实的认知

这个就有些偏激了,对于一般民众而言,他们对历史的了解不可能是从史书中得来的,早期是戏剧、是评话,后期是小说或影视作品,而这些渠道中的作品,都是由文人改编后形成的,都是带有作者的观点,不可能同正史完全契合,其中加入了很多虚构成分来表现作者的爱恨情仇,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如果完全按照史实来表现,何来的文学和艺术!

《三国演义》对国人的影响之大是难以估量的,清代顺治帝师魏裔就说,“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而这本书对国人性格的形成,也是不可忽视的,鲁迅就曾言,“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三国气”,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三国》。”

正史中,对三顾茅庐一事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用了整整三篇的描写,将这一事件描绘得活灵活现,生动感人;试想,如果没有罗贯中,谁能记得这一过程,谁又能将这个事,弄成为知识分子一世的清梦,形成文人的普世价值观,这都必须要感谢罗贯中的。

罗贯中, 元末明初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人,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另有杂剧存世。

元朝统治者对文人的蔑视导致科举的不正常,所以,罗贯中也不能按照以前的知识分子传统路数去博取功名,他很早就辍学,跟着父亲在苏杭一带做生意,从这点来说,他是一名带有江南文人习气的文士。

罗贯中志向远大,史书对他虽无记载,但野史却记载其为“有志图王”,他曾是元末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僚,为其征战和开创霸业出谋划策,但张士诚并不是一位志向远大的枭雄,只想守着苏州周边的一亩三分地,当个偏安一隅的吴王,于是,不久后离开,而张士诚后来也被朱元璋打败,拒降而亡。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亦在张士诚处的施耐庵,二人趣味相投,师徒相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们并没有投靠大明政权,而是选择了隐居,专心从事小说创作,这其中的原因不得而知,不过我想,这同其曾与朱元璋为敌不无关系。

罗贯中的生卒年一直没有定论,大概是70岁左右时在文天祥的故乡庐陵逝世,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吉安,但也只是一个推测,因为他的人生轨迹模糊不清,所以,只能是一个大致的情况。

至于他也参与了《水浒》的写作,这个就很不好说了,因为谁也没有看见过施耐庵的写作原稿,只是野史笔记中曾有这么一说,是否是施耐庵去世前将稿件传与他,由他最终完稿,后来又经一些人七裁八剪的,如金圣叹这类人作妖,这些都是没有定论的。

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中,除《红楼梦》是独立完成的外,其余三部都是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改编完成,而这类民间传说中,含有很多神仙迷信的色彩,人物的形象也早已定型,相对来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去除这些神鬼妖魔方面是做了很多努力的,尽管鲁迅先生还说“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而在罗贯中虚构或编辑的一些子虚乌有的桥段中,有很多人们耳熟能详,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赵云救阿斗”、“空城计”等等,这些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正是因为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太深入人心,所以,几乎都被人们认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是浸入骨髓的民族精神,这一点,我们是必须要感谢罗贯中的。

易中天先生之言其实反映的是很大一部分人的观点,也就是将娱乐的历史当作真实的历史,这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更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包括现在抗战神剧的泛滥,使得人们印象中的日本鬼子,都如《地道战》或《地雷战》里面的一样,蠢不可及。

两相比较,罗贯中的创作同《明朝那些事儿》这些还算高质量的历史小说相比,那也是天壤之别,人民群众有几个是看正史的,那些枯燥无味的史书,不是专家学者或资深的历史爱好者,有几人去啃,何况,正史中的真实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试想,如果没有司马迁《史记》中人物的小说笔触,刘邦和项羽等一众人物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必定要模糊许多。

将小说当作正史,这不是罗贯中这样小说家的罪过,毕竟人家早已将“演义”二字大书在封面上,读者硬要将其作为历史的真实来读,与作者何干!这种智商,是小说作者们也无可奈何的。

易中天先生的论点,其实隐隐透出的,是读正史之人对普通民众汲取历史知识来源的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说白了,就是读史书之人比读小说的人有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无须讳言,包括我自己在内,也会时常流露出这样的感觉,这是代表着很大一个群体的声音。

其实,易先生自己也说过,历史人物一般都有三个形象,即历史的真实形象,艺术形象以及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既然是这样,我们又何必以为自己了解了真实形象,要去看不起那些艺术形象或人们心中的人物形象呐,没道理嘛。

我们必须要感谢罗贯中,没有他,如三国这样一个历史的“垃圾时代”,就不会被人们所熟知,肯定会沉默在历史长河中少有人识,正是他丰富了三国历史和其中的人物形象,将一个如乱麻一团的历史,变成国人共同的记忆如精神财富。

现在,任何一个指责其歪曲历史,还打着还原历史真实之人,他们的水平,都远不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至于易先生所说的“三观不正”,那是属于另一个学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