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评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一说山西省清徐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还跟施耐庵合作写过水浒传,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外国媒体对罗贯中三国演义的评价?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外国媒体对罗贯中三国演义的评价(析评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外国媒体对罗贯中三国演义的评价

析评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一说山西省清徐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还跟施耐庵合作写过水浒传。

《三国演义》的艺术价值是非常高的,其中的任何一个章节都可以独立的作为剧本来用,比如央视版的《三国演义》基本就是按照罗贯中安排的章节来拍摄的。京剧以及其他的戏剧都利用了罗贯中的小说演义情节。罗贯中故意褒扬的人物都获得了历代人们的认可。虽然其中有不少是为了故事情节展开需求而颠倒黑白胡乱添加的,但是造成了人们对于真实历史的误解。

扬刘抑曹贬孙是这部书的宗旨,为了彻底诋毁曹操,许多莫须有的恶劣事件都安排给了曹操。于是后世的人们一提起曹操就恨得咬牙切齿,这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但是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是不负责任的。虽然如此,《三国演义》还是艺术性的表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对一些主要的历史脉络描述还是比较准确的。

历史上的功臣下场都不好。皇帝依靠你消灭敌人时,你是受人尊敬的,但是你的功劳越大,威信就会越高,这就是所谓的功高盖主,无论这个功臣有没有错误,都会被皇帝杀掉的。

如果这个功臣造反成功,当了皇帝,还可以保住自己一族人的性命。如果功臣被皇帝打败,就会身败名裂,千古遗憾。举例说明:失败的有:岳飞,莫须有之罪被杀;韩信,造反之罪被杀;于谦,被灭门;熊廷弼、袁崇焕等等。造反成功的有:杨坚,夺了皇位创立大隋朝;李世民夺了皇位,开启盛唐;赵匡胤,夺了皇位建立大宋;曹丕、司马炎等等。

写书人,一定会有一个中心思想,罗贯中主要是表现忠义,那么就围绕忠奸两派人物展开情节。罗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安排了一个中间调和派孙吴。从一开始,曹操是保皇是忠义的,慢慢因为战功变成把持朝政的奸臣权臣。刘备一直是忠义的,他们三个兄弟历尽艰难终于在忠臣诸葛亮的协助下建立蜀国。孙权的东吴一会儿投靠曹操,一会儿结亲刘备,从中获得了生存空间,是一个唯利益为至高无上的两面派。

曹操任人唯贤,举荐刘备为左将军,刘备却骗了朝廷五万部队假装截击袁术而造反。曹操厚待关羽,并厚待刘备的两个妻子,却被说是狡诈。曹操想杀一个关羽两个妇女很难吗?刘备投靠曹操偷了兵马就造反,投靠了吕布却暗中联合曹操杀死吕布,下邳一战,刘备不管兄弟妻子死活,自己一个人跑到河北,这种人难道是好人吗?

刘备也有仁义的一面,就是他起自乡里,知道老百姓的疾苦,对老百姓很好,他的好名声也不是吹出来的。人无完人,谁没有缺点啊。

曹操与皇帝的权力斗争,就是性命的搏斗。汉献帝杀曹操,无论有没有理都是正当的,而曹操为了保住性命杀了皇帝就属于叛贼,是十恶不赦的。曹操终生没有杀死和废掉汉献帝,何故说他是反贼?关羽降汉不降曹是没有道理的,关羽自称忠于汉献帝,为什么要降汉?难道关羽一开始背叛了汉朝了吗?曹操终生用的旗号是汉,只是按照惯例带兵的行列里有曹的旗号而已,试问别的将军是不是也会打着自己姓氏的军旗呢?曹军的军服上在魏国之前一直是印着汉字的。这难道是叛变汉朝的证据吗?

诸葛亮、刘备集团以及孙权、周瑜集团为了自己的局部利益,与汉献帝下旨带兵征讨他们的曹操进行赤壁大战。这里面谁是叛军?不是一目了然的吗?

曹氏的后人,在唐朝还是很受人尊敬的,比如曹髦的后代曹霸,唐玄宗时期画家,能文善画,官至左武卫将军,杜甫(他也是三国时期晋国的灭吴大将杜预的后代)作有《丹青引》及《观曹将军画马图》二诗,表达对其画艺的赞叹。

曹雪芹(曹操六十四代孙 ):敦诚的《寄怀曹雪芹》: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扬州旧梦久已觉,且著临邛犊鼻裈。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

由此看出,历史上许多人对于曹操的评价还是不错的。一部小说对于历史的影响力太大了,罗贯中成了圣人后,许多三国时期的人物被描述成了无耻小人。

说到家,人们都只是看热闹,没有人有时间去分辨真相。施耐庵是罗贯中的学生,他把武植与潘金莲的故事抹黑成了粗鄙丑陋的丈夫和淫邪妻子的关系,后来的人们只会相信小说的描述,没有人去相信事情不是这样的。

罗贯中为了这部小说在封建年代里获得皇权的认可,就安排了不少忠义思想的人物和事迹来获得皇权的承认。当然,忠义思想永远不会过时,我们活在世上,要忠于国家、忠于领袖、忠于理想、忠于朋友、忠于家庭。如果我们不忠于这一切,就会被人唾弃。

罗贯中作为小说鼻祖一样的人物,他的诗词水平也是很高的,由于写的是小说,在以往没有可借鉴的例子。罗贯中就借鉴了说书人的做法,把故事尽可能地独立成章,而又不失链接。在每一回的结尾都会留一个疑团,好让人迫不及待的去读下一章。现在的电视连续剧正是学习了这样的写作方法。小说里有许多定场诗,这些都是街头说书人开篇时说或者唱的四句或者八句顺口溜,一般不顾及格律,只要顺口符合故事情节就行了。罗贯中按照格律的形式把它们整理或者创作出来,这就是雅俗共赏的三国演义诗词。

罗贯中写的赋水平很高,例如《大雾垂江赋》。引用的词也水平很高,例如开篇词《临江仙·二十一史三国篇》,就是引用了杨慎的词。罗贯中开启了半文言半通俗的文体先河,在以后的冯梦龙的《三言两拍》中,就是学习了他的写作方法。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故事情节安排上也学习了罗贯中。又如鲁迅的短篇小说也是半文言式。半文言的好处是,文字干练凝缩,又让人看得懂,在里面可以夹杂一些时尚的现代词汇。

总的来说,罗贯中是一代文圣,他的小说领先于列夫·托尔斯泰、马尔克斯等人。他的戏剧水平领先于莎士比亚、果戈里等。他的小说还会被改编成从某一章节发掘的电影素材。在以后的历史长河里,罗贯中还会被人们记住并称颂。

三国演义至今全部评完了。谢谢诸位贤人雅士的指导和教诲。

刘洪战写于日照 公元2016年1月30日星期六 农历乙未年己丑月辛亥日丙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