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栗斯

“行遍江南水与山,柳舒花放鸟绵蛮。明朝又入邳徐路,凤阙龙楼计日还”,“康乾盛世”里,两位皇帝都各自下江南出巡六次,合计有十二次之多。出行原因,或为考察民情戎政,体验民间疾苦;或因江浙原籍官员代表原地绅衿请愿“圣上亲临”;或是单纯为游山玩水以怡情......然而不管什么原因,都比不过十六世纪时伊丽莎白女王离开宫殿出巡的原因奇葩。

女王大人每年至少要有一次出巡,只因为王宫已经脏到待不下去了,必须来个彻底的大扫除才能继续。

十六世纪的英格兰王宫,虽然已经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富丽堂皇的宅邸依沿泰晤士河建立,装饰着色彩华丽的砖瓦、精巧的喷泉和雕塑、巧夺天工的瓷器、织物和钟表让人头晕目眩,但下水道的处理还相当落后,人们的卫生习惯在今天看来也是不可思议。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年轻时(逼得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出巡)(1)

在泥泞的英格兰乡间,大多数人一年只洗一次澡,这一次的时间通常在五月,所以婚礼大部分是在六月举行——那个时候他们身上的味道最淡,新娘手捧鲜花还能再遮住一部分。在宫廷里的达官贵妇们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也不太热衷于洗澡这回事,身上的气味都用香水来掩盖。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年轻时(逼得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出巡)(2)

所以在伊丽莎白女王的时代,情况可能只会更糟。美国阿瑟.施莱辛格所著的《伊丽莎白一世》中的描述也证明了这一点:

“十六世纪英格兰的王宫居所,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迁徙......已经污秽到无法用香水和鲜花的香味,来遮掩冲淡那些污物的熏天香气时,就要另寻居地了。......因除了要清理垃圾、排泄物及难忍的臭气外,还可能会被某些致命的疾病(如天花和鼠疫)所传染。”

这样的环境实在待不下去,也只有“举家搬迁”出去才有打扫干净的余地。伊丽莎白的出巡由此展开,如果是冬天出行,她会去伦敦市的“白厅宫”,夏天的时候则去伦敦郊外一些宠臣的宅院里。女王的大床、衣物、饰品以及所有能想到人和物的一切都要浩浩荡荡随行,实在是一场折腾的迁徙。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年轻时(逼得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出巡)(3)

这样的出巡队伍常常绵延数英里,在英格兰窄小泥泞的乡间小道上留下缓慢的车辙,一天下来最多也就前进个十英里。跟乾隆下江南时候动辄两年建造三十多所“行宫”,提前铸造千艘“御舟”的浩浩荡荡相比,简直像是一只逃难队,更囧的是在旅途中每一段日程终了的时候,如果事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情况,就意味着床位不足要轮流就寝,在宫里养尊处优的人要睡在泥泞里,难怪有人会为了抢一个床铺而大打出手。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年轻时(逼得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出巡)(4)

不过这一切并不奇怪,伊丽莎白一世时候的英格兰,一开始确实是一穷二白,而女王大人也是出了名的节俭,卖土地卖爵位、削减军费开支,借助海盗力量海上作战、向宠臣发放高利贷......所有你能想到的开源节流作法她都做过,这一年一次的出巡也是蹭沿路贵族的“赞助”。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泥泞乡间小道上,走出了英国的“伊丽莎白黄金时代”。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年轻时(逼得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出巡)(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