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善不为官,仁不为富情多不可与之谋事,心软不可以与之决断,脸薄不可与之创业,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善不当官?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善不当官(慈不掌兵义不掌财)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善不当官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善不为官,仁不为富。情多不可与之谋事,心软不可以与之决断,脸薄不可与之创业。

古往今来,上下五千年,能成大事的英雄豪杰,无不脸厚、心黑、血冷。同时又自强、坚毅、果敢!

都是那种“宁教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的主!

你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概莫如是!

世俗的道德,比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等,这些东西,其实都是英雄豪杰们拿来驾驭民众的一个工具而已,以此约束普通大众的日常行为,达到治国安民之目的。

但这个工具,对于英雄豪杰他们自己而言,则是一点作用都没有的,他们才不会遵守这些。

大凡制定规则的人,往往都是不遵守规则的,因为他们太明白制定这个规则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了什么!

这样说,倒不是故意抹黑和贬低那些英雄豪杰。

相反,我素来以为:杰出人物,从来都不是看其私德,而是看其公德。

也就是说,我们要多关注他们对人类历史和当时社会的贡献,而少关注他们的个人道德和生活作风的小问题。

翻开人类厚厚的史册,你会发现,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尤其在遭逢乱世之时,那些温良恭俭让的好人和君子,真正能干出大事业出来的,往往屈指可数。

比如孔子,在后世,他虽然被尊为圣人,即所谓的大成至圣先师。但在当时,就他自己而言,他实则是一个人生的失败者。

他和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四处推销自己的仁政理念,但无一国有接纳,师徒众人,惶惶如丧家之犬。

就这样,前前后后,他们折腾了许多年,也没折腾出什么结果来。

最后,他既没能实现个人理想,也没能改变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天下依旧纷争不断,百姓依旧水深火热。

可以说,孔子的仁政理念,在当时只是一个华而不实的口号,并不能解决当时社会最迫切的问题-----和平和统一。

所以,对当时的社会,他和他的弟子们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贡献!

反倒是被后世骂了很多年的秦始皇、曹操、武则天等人,都为当时的社会和人类的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秦始皇:扫平六国,一统华夏,结束天下纷争局面,创立大秦帝国,开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曹操:以弱胜强,平定北方,是曹魏政权的开创者,同时为后来的晋朝统一三国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一代女皇,功彪青史。

他们皆以小不仁,换来了大至仁;以小不义,换来了大至义,都是了不起的大人物,响当当的大英雄!

伟人曾经写过一首诗,表明过类似的立场和观点。诗曰: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一个人,若是过分重情重义,过分仁慈善良,过分心软脸薄,基本上都很难在政治、军事、商业等,这些需要与人争与人斗的领域取得很大的成就。

他们做事,要么畏手畏脚,非常顾忌别人的眼光,生怕别人说三道四,唯恐自己背负不仁不义的骂名。

要么妇人之仁,心软脸薄,常常因为自己的一时不忍,铸成日后的大错大祸,不仅害了自己,也坑了队友。

所以,我们看人,特别是看男人,不能简单粗暴地以好和坏来评定。

你所谓的好人,很可能只是一个优柔寡断、仁弱无能之辈。你所谓不大守规矩的“坏家伙”,说不定日后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请记住,从古至今,不管什么时代,人类社会永远运行着

一套法则-----那就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成王败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