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者》(2016电影版,文伟鸿导演),个人评分:6.5。

(影评涉及部分剧透,适合观影后阅读。)

使徒行者大结局评论(剧情演技画面全部上线)(1)

电影版《使徒行者》的剧情,显然经过了精心设计,比如片中的三次摩斯密码。

第一次在澳门赌场通过敲击筹码发出,第二次以性骚扰之名拍在佘诗曼的屁股上,第三次通过开枪的方式,被射在“上帝之城”巴西某足球场的热土上。

三次之间,便制造出“谁是卧底Blackjack”的谜团(其实第二次对于剧情的意义并不大)。

Blackjack候选人,古天乐饰演的少爷与张家辉饰演的阿蓝,可以代表卧底界风头正劲的新生势力,而由许绍雄饰演的欢喜哥,则代表卧底界资历丰富几乎成精的老江湖,新势力与老江湖在同一空间共事,可见编剧在角色上营造出了清晰的层次感。

使徒行者大结局评论(剧情演技画面全部上线)(2)

阿蓝起初不同意少爷去巴西,后来在巴西告诉少爷,将已有叛变迹象的少爷抓来巴西,是为了避免少爷在香港被杀,这样的剧情设定,已属于比较高级的情感诡计,观众应该会比较享受这种小冲击。

另外,电影在残酷的部分堪称干净利落,给出了黑帮片的正确打开方式,比如欢喜哥一枪崩掉佘诗曼饰演的阿钉、少爷为救干女儿毫不犹豫举枪自尽,虽然剧情必然会有相应反转,但在那个当下,“主角光环的短暂失灵”还是能带来观影快感。

片中演员的演技,除了佘诗曼偶尔掉线,几乎所有演员都滴水不漏地呈现出香港韵味浓烈的TVB匠心,尤其是张家辉、许绍雄、李光洁。

毕竟都是实打实的老戏骨。即使片子开头,佘诗曼以一身辣眼睛的鲜艳行头、横冲直撞刹不住车的浮夸表演,企图再现TVB刑侦剧的经典青春味道,让观众回忆起那些“警官每个下午都请下午茶每个晚上都请火锅”的老梗,但佘诗曼最终还是现出了脖子上的皱纹,提醒观众,这部片真的都是老演员。

这群老演员的演技有多牛?

张家辉,阿蓝的女保镖小英在车库被杀死,阿蓝被其他保镖拖走,镜头给了张家辉眼神特写:血红、充满皱纹、泪在打转,又似凝固、坚定,悲情与仇恨并存,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

使徒行者大结局评论(剧情演技画面全部上线)(3)

许绍雄,大反派董先生在他面前细致描述自己如何一刀一刀捅死Karina并挖出她的双眼,镜头给了许绍雄表情特写:很自然的微笑,却又十足僵硬,随时随地就会绷不住,脸面与内心的极致博弈,入木三分;而张家辉,即使只是坐在他旁边事不关己地吃牛排,也靠侧身给足了整个镜头层次感。

使徒行者大结局评论(剧情演技画面全部上线)(4)

李光洁,饰演董先生,阴骘、残忍,却又能在谋杀Karina时,通过几个一带而过的身体剪影,便诠释出初入黑道的恐惧与决绝。

使徒行者大结局评论(剧情演技画面全部上线)(5)

而影片最后,幽暗的香港夜景,几缕香烟在透明的霓虹映衬中浓烈萦绕直至飘散,传递出心如死灰的末路英雄情节,就可以看出,选对了演员连他们口中呼出的烟都有演技,不乏意义。

整部电影的画面,也有相当浓郁的雕琢痕迹。无论是数次对巴西里约的全景扫视,还是里约枪战中,黄沙、绿树、蓝海、白衣、黑衣营造出的色彩热情、层次分明的意境。

使徒行者大结局评论(剧情演技画面全部上线)(6)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阿蓝与小英第一次遭遇伏击时那场“充满心机”的巷斗:整个画面逐渐黑下来,只留下巷子口一个倒梯形的通光镜头,镜头中,张家辉将一个杀手抵在墙壁上,踢了一脚又一脚,整个身体侧影表现出令人吃惊的柔韧度与身材比例,真是美如画,怪不得豆瓣上有条短评,以迷妹姿态吼出了一句“张家辉身材好好啊!”。

剧情、演技、画面,都有优秀表现,但整部片却让人印象平平,怎么回事?

让我拿2013年在韩国上映、由朴勋政自编自导的同类型影片《新世界》来进行对比。

使徒行者大结局评论(剧情演技画面全部上线)(7)

同《使徒行者》一样,《新世界》的主题也是卧底与兄弟情,李政宰与黄政民饰演的李子成与丁青,基本能与少爷与阿蓝形成对应关系:李子成既是丁青的手下,也是丁青爱到不顾行规的“好基友”,少爷与阿蓝情如兄弟,但两人仍有等级区分——阿蓝能进会议室少爷没资格进

首先,来看送礼物。

《使徒行者》中,少爷送给阿蓝的礼物是奥特曼

《新世界》中,丁青送给李子成的礼物是劳力士手表

奥特曼与劳力士,它们究竟有什么差别?

差别就是:奥特曼割裂了角色的完整性,劳力士在为角色的完整性服务。

可以理解,《使徒行者》试图通过奥特曼来表现主角的“童心未泯”——在黑道浸淫过久的人,需要干净的东西来维持人格平衡,选择“童心”担此重任,无可厚非,但奥特曼未免童心过度了,我很难理解一个情商爆表的卧底大咖整天浸淫于奥特曼那大红大蓝的幼齿形象(好像张家辉也确实没碰过奥特曼,那买来干什么?),你说一个变态杀人魔喜欢奥特曼,我还能理解一点。

《新世界》中,两人虽然你侬我侬,但并没有实质证据表明两人是同志,尤其李子成,“直男 手表”,这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电影世界都是符合人物逻辑令人舒服的搭配,所以男人之间送手表,才是对角色的负责。

使徒行者大结局评论(剧情演技画面全部上线)(8)

使徒行者大结局评论(剧情演技画面全部上线)(9)

然后,来看台词。

《使徒行者》几乎没有经典台词,少爷与阿蓝互表真情的那几句台词本来还可以,但因为被反复使用,令其充满过分的设计感,动人程度大打折扣,除此,片中还有一些违和的台词,比如小英那句“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你先走,好吗?”,一种小朋友玩游戏的蜜汁尴尬

《新世界》几乎没有违和台词,令人印象深刻的倒很多,比如丁青临死前那句:“你在干什么你这狗崽子万一千万分之一我要是活着你怎么办你能对付我吗?”,不肯改变自己“匪”的立场,只好决定用自己的死成全兄弟的“新世界”,这份深情,全在这出人意料的台词里了。

使徒行者大结局评论(剧情演技画面全部上线)(10)

再来看“破功”。

两部电影都力图打造幽深、冷峻、凌厉、紧张的间谍世界,《使徒行者》多次“一秒破功”,这主要归功于佘诗曼(虽然她在电梯装枪的一场戏可圈可点),而《新世界》只有一处破功,就是回忆往事时,曾经的李子成“微微一笑很倾城”,因为身材棒到没朋友的李政宰就是个“一笑就破功”的耿直boy啊!

使徒行者大结局评论(剧情演技画面全部上线)(11)

接下来是格局。

表面意义上的格局,就是电影画面营造出的气势感,《使徒行者》虽然在香港、巴西、澳门、深圳等多地游走,也有多场枪战、肉搏战,但总让人感觉群众演员没请够,有“小家碧玉”之嫌,《新世界》随便截一张剧照,都服装整齐、布队严谨,霸气到飞起,一场电梯里的戏,拍得比《使徒行者》中一场里约大战还“宏伟”。

《新世界》中的每个人物也有始有终,但《使徒行者》,我想问,在澳门酒店与少爷干架的女杀手后来到哪儿去了?那么屌、感觉是大杀器的人设,为什么落得个打酱油的命?

而深层意义上的格局,两部电影差距就更惊人了,这可能涉及到电影审查上的观念差异

使徒行者大结局评论(剧情演技画面全部上线)(12)

《使徒行者》中的卧底不仅坚守了警察的初心,甚至大有依靠兄弟情令黑帮都归顺警察的趋势(当然,我不是指大boss董先生),尽管结局残酷,但在价值取向上,已经在朝着“警匪一家亲”的合家欢方向迈进,而《新世界》,是的,卧底最终决定彻底黑化,黑白通杀,开启属于自己的“儒匪新世界”。

Blackjack想恢复警察身份,而李子成,想永远毁灭自己的警察身份。

哪一种更符合卧底的逻辑,对于一个在黑帮潜伏太久、黑帮味道远大于警察味道的人而言?

我认为,卧底会选择离自己比较近的那条路。

因为人性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坚定。

使徒行者大结局评论(剧情演技画面全部上线)(13)

《新世界》片名也寓意于此,所以相比《使徒行者》,它脱离了“谁是卧底”的初级格局,达到“粉碎卧底”的高级境界。

2014年,我之所以会弃剧被称为TVB救市之作的《使徒行者》,就是因为它陷于“猜卧底”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第一个卧底、第二个卧底、第三个卧底、第四个卧底、卧底大boss、卧底中的卧底、搞不好黑帮也在警察中安插了卧底、卧底卧底卧底妈哒好多卧底我头晕,后遗症遗留到了这部影版《使徒行者》,张家辉开枪射出摩斯密码时,我有点“”,问旁边的朋友:会不会整部电影就是警察的卧底大趴体,所有黑帮都是卧底,根本没有真正的黑帮??!!

使徒行者大结局评论(剧情演技画面全部上线)(14)

推理发烧友都知道:猜凶手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大家都玩更高级的东西,这才催生出了东野圭吾的大神时代。

卧底电影也一样:如果不能设定出人意料的卧底身份,应该玩些其它的情节了。

《使徒行者》好看,也有匠心,但格局有限,并不丰满,存在明显的小缺点,最后再举两处比较重要的。

使徒行者大结局评论(剧情演技画面全部上线)(15)

使徒行者大结局评论(剧情演技画面全部上线)(16)

其一,少爷和阿蓝,与巴西头牌在茶餐厅对打时,如果能少装点酷,恐怕也不至于一死一伤了,自古武侠都证明:打架是个实在活儿,“话多装酷是大忌

其二,董先生会不会伏法得太简单了?我刀还没上手,他就先倒下了?

如果不是经费不够,请别给我早泻的结局。

#影评大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