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笃君按:这种魔汤的玛雅语原名叫作xocolatl,意为“苦水”,其实就是巧克力chocolate。(虚极子《人肉料理与极品魔汤》)

热巧克力本是玛雅人发明的“魔汤”,喝了这种汤可令人神清气爽、兴奋异常,因此这汤也略具致瘾性,故称“魔汤”。大约在1520年,可可豆被征服者带回了西班牙。十七世纪,热巧克力在西班牙宫廷贵族圈流行开来。1615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之女——奥地利的安妮(Anna von Österreich,1601-1666)——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母后,将热巧克力从西班牙带到了法国,此后一发而不可收,热巧魔汤迅速风靡意大利、英国、荷兰、德国和瑞士等欧洲诸国。

情人节甜汤(情人节魔汤)(1)

▲ 油画《庞蒂耶夫公爵一家的热巧时间》(1768)

法国洛可可宫廷肖像画家老查庞迪(J.-B. Charpentier the Elder,1728–1806) 作

现藏于凡尔赛宫

十八世纪,欧洲迎来了热巧克力的黄金时代。起初,热巧克力是用水冲泡而成的,后来,为了增加口感,以便与咖啡和茶争夺“贵族挚爱第一饮品”的称号,人们改用牛奶或奶油来冲调,于是真正意义上的热巧克力诞生了。

情人节甜汤(情人节魔汤)(2)

▲ 油画《晨起热巧》(1775-1780)

威尼斯风俗画家隆吉(P. Longhi,1702–1785)作

现藏于威尼斯雷佐尼科宫

因了那满满的甜味,热巧克力多为欧洲贵妇所爱。但是,由于西班牙冒险家特别喜欢记述那些发生在阿兹特克帝国宫廷中的有关“热巧可催情”的奇闻异事。因此,自巧克力风靡欧洲以来,与情爱相关的无数联想就一直伴随着热巧。直到今天,巧克力和热巧都是情人节的传统甜食。

情人节甜汤(情人节魔汤)(3)

▲ 油画《惊恐》(1769)

法国画家勒普朗斯 作

现藏于托莱多艺术博物馆

在十八世纪法国画家勒普朗斯(J. B. Leprince,1734-1781)所作油画《惊恐》(1769)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女人,半裸在床上,她惊恐万状,正俯身扑向床头桌上的热巧克力,而热巧桌前那只翻倒的椅子则暗示着有人刚刚“逃离现场”。桌上放着一个热巧克力壶,两只热巧克力杯,这也表明,方才是两个人在这里享用过热巧魔汤。至于究竟是什么事打断了此二人的热巧时间,还请观者充分发挥想象力自行脑补了。

在这幅油画上,我们可以看到典型的热巧克力壶,其盖上有洞,洞中插入一根木棒,用来搅拌热巧克力,以免形成可可块。

情人节甜汤(情人节魔汤)(4)

▲ 油画《热巧克力静物》(1770)

西班牙画家梅伦德斯(L. E. Meléndez,1716–1780)作

现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情人节甜汤(情人节魔汤)(5)

▲ 晚期巴洛克风格热巧克力瓷器一套

现藏于法兰克福瓷器博物馆

创作过“史上最美色粉画”——《热巧克力姑娘》——的瑞士画家利奥塔(Jean-Etienne Liotard,1702 – 1789)也画过另外一幅《荷兰姑娘享用早餐热巧克力》:

情人节甜汤(情人节魔汤)(6)

▲ 油画《荷兰姑娘享用早餐热巧克力》(1744)

瑞士画家利奥塔 作

现藏于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

这幅作品是利奥塔一生中创作的少数几幅油画之一,也是其作品中极为罕见的风俗画。他整合了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扬·维米尔(Jan Vermeer van Delft,1632-1675)和德·霍赫(Pieter de Hooch,1629-1684)笔下的室内空间,但为其配上了十八世纪的荷兰家具。可以说,这幅画是利奥塔对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艺术的致敬。

情人节甜汤(情人节魔汤)(7)

▲ 油画《执秤女子》(约1664)

扬·维米尔 作

现藏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情人节甜汤(情人节魔汤)(8)

▲ 油画《称金子的女子》(约1664)

彼得·德·霍赫 作

现藏于柏林画廊

只不过,利奥塔将那两位荷兰黄金时代艺术大师画中的“称金女子”换成了享用热巧克力早餐的姑娘。利奥塔创作这幅画也可能源于他在代尔夫特逗留期间的灵感迸发,这从姑娘背后墙上的装饰画上也可以看出来,那幅“画中画”描绘的是代尔夫特新教堂的内景:

情人节甜汤(情人节魔汤)(9)

▲ 油画《荷兰姑娘享用早餐热巧克力》(1744,局部)

瑞士画家利奥塔 作

现藏于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

情人节甜汤(情人节魔汤)(10)

▲ 油画《代尔夫特新教堂内景/沉默者威廉墓》(1651)

荷兰画家胡黑斯特(G. Houckgeest,1600-1661)作

现藏于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