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国学与人文素养吕氏春秋(国学经典之礼记第十八讲王制第二节)(1)

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祃于所征之地。受命于祖,受成于学。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

【注】祃:战前祭祀始造军法者,以壮军威。:指战术计谋。释奠:学宫中祭祀先师之礼,设荐馔而酌奠。:指俘虏。:割取被杀死的敌兵的左耳。

【译】天子将出征,先祭祀上帝、社稷、宗庙;开战前在阵地上祭祀造军法的人,以壮军威。出发前在祖庙中接受祖先的征伐命令,到大学里听取先师的计谋。出征就是要捉拿那些有罪的人。征伐回来后,再到大学里设奠祭祀先师,报告捕获的俘虏和杀死敌人的数目。

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干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无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天子杀则下大绥,诸侯杀则下小绥,大夫杀则止佐车。佐车止,则百姓田猎。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麑,不卵,不杀胎,不殀(yāo)夭,不覆巢。

【注】乾豆:泛指祭祀所用的干湿肉物。乾指脯脩,盛于笾。豆指醢、臡等濡物,盛于豆。大绥:天子田猎时的指挥旗。小绥:诸侯田猎时的指挥旗。佐车:协助驱赶野兽的车。獭祭鱼:正月解冻后,水獭开始捕食 鱼类,古人因以代指正月。虞人:掌管川泽政令的官。:为捕鱼而筑的水坝。豺祭兽:指九月底至十 月初。:捕取飞鸟的网。:捕取走兽的网。草木零落:指十月。火田:放火焚烧枯草将野兽驱赶出来再捕猎。:幼鹿。泛指幼兽。殀:断杀。:指未成年的小兽。

【译】天子、诸侯在没有战争和凶丧的情况下,每年田猎三次,其目的在于,第一是为了准备祭祀的供品,第二是为了招待宾客,第三是为了丰富天子、诸侯的膳食品种。在没有战争和凶丧的情况下也不田猎,就叫做不敬。由猎时不守规矩,随意捕杀,就叫做作践天帝所生之物。田猎的规矩是:天子打猎不应四面合围,诸侯打猎不应把成群的野兽全部杀光。射杀野兽之后,天子要放下指挥的大旗,诸侯要放下指挥的小旗。大夫射杀野兽后,就应命令协助驱赶野兽的副车停止驱赶。大夫的副车停止驱赶之后,百姓开始田猎。正月以后,虞人才可以进入川泽垒梁捕鱼。秋冬之交,才可以开始田猎。八月以后,才可以设网捕鸟。到了十月,才可以进入山林砍伐。昆虫尚未蛰居地下之前,不可以纵火焚草肥田。不捕捉小兽,不取鸟卵,不杀怀胎的母兽,不杀刚出生的小兽,不捣毁鸟巢。

国学与人文素养吕氏春秋(国学经典之礼记第十八讲王制第二节)(2)

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小大,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祭用数之仂。丧,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丧用三年之仂。丧祭,用不足曰暴,有余曰浩。祭,丰年不奢,凶年不俭。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

【注】冢宰:即太宰,总理政务之官,位仅次于天子。岁之杪:年终。:荒年。三十年之通:三十年收入的平均数。这样每年的总预算就 不受当年收成丰歉的影响。仂:十分之一。:牵引柩车的绳索。未葬以前,系于輴车,以备火灾。此处泛指丧事。越绋,指不受丧事的限制。 九年之蓄:耕种九年而积余的粮食。菜色:因挨饿而面黄肌瘦。:杀牲为盛馔。

【译】大宰编制下一年的国家开支总预算,必定在年终进行。因为 要等五谷入库之后才能编制预算。根据国土大小和年成好坏,用 三十年收入的平均数作依据制定预算,根据收入的多少预算开支。 祭祀所用,占每年收入的十分之一。遇有父母之丧,服丧的三年中 不祭宗庙,只有祭天地、社稷不受丧事的限制,照常举行,所以丧事 的开支也可以用三年收入的平均数的十分之一。丧事和祭祀的开 支超出预算的就叫“暴”,用后有余叫做“浩”。祭祀不能因丰年而 奢华,不能因荒年而节俭。一个国家没有九年的积蓄,可以说是不富足;没有六年的积 蓄,可以说是拮据;没有三年的积蓄,就不像个国家了。耕种三年, 必定有一年的余粮;耕种九年,必定有三年的余粮。以三十年的平 均收入来制定预算,即使遇到饥荒水旱等灾害,老百姓也不会挨饿。达到这样的水平后,天子的膳食,可以每天宰杀牲畜,吃饭时 也可以奏乐了。

国学与人文素养吕氏春秋(国学经典之礼记第十八讲王制第二节)(3)

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三年之丧,自天子达,庶人县封,葬不为雨止,不封不树,丧不贰事,自天子达于庶人。丧从死者,祭从生者。支子不祭。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注】殡:将棺柩暂时浅埋在正寝堂西。葬:将棺柩埋于墓地。县封:“县”通“悬”。“封”当作“窆”。悬窆用绳索将棺柩悬坠入墓坑中,不用碑。:堆土为坟丘。贰事:做别的事情,此指做官、当差等。支子:嫡长子之外的儿子。昭穆:古代宗庙排列法,左为昭庙,右为穆庙,太祖庙居中。若父为昭 则子为穆,父为穆则子为昭。大祖之庙:远祖庙,始祖庙。周代天子以后 稷为始祖,诸侯、大夫则以始封之君为太祖,无庙的祖宗亦入太祖庙。士 一庙:士合远祖及高祖以下祖宗于一庙。

【译】天子死后七天乃停棺正寝堂西,死后七月乃举行葬礼。诸侯死后五天乃停棺正寝堂西,死后五月乃举行葬礼。大夫、士、平民死后三日即停棺正寝堂西,死后三月即举行葬礼。为父母须守丧三年,上起天子下至平民均不例外。平民下葬,只能用绳子缝棺入穴,即使下雨也照样埋葬,不聚土成坟,也不种树。服丧期间不得做其他事情,从原则上讲,从天子到平民都适用这一规定。办丧事的规格是依据死者的爵位来定,而祭祀的规格是依据主持祭祀者(即孝子)的爵位来定。不是嫡长子就不能主持祭祀。天子设立七庙:左边三个昭庙―文王、高祖、祖,右边三个穆庙―武王、曾祖、父,加上正中一个太祖庙,共七庙。诸侯设立五庙,即高祖、祖二昭庙,曾祖、父二穆庙,加上太祖庙,共五庙。大夫设立三庙,一昭一穆,加上太祖庙,共三庙。士只设一庙。平民无庙,祭祀祖宗在正寝。

国学与人文素养吕氏春秋(国学经典之礼记第十八讲王制第二节)(4)

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天子诸侯祭因国之在其地而无主后者。天子犆礿,祫禘,祫尝,祫烝。诸侯礿则不禘,禘则不尝,尝则不烝,烝则不礿。诸侯礿,犆;禘,一犆一祫;尝,祫;烝,祫。

【注】五祀:五种小祭祀。即祭门神、灶神、行神、户神、中霤神。视三公: 指用享三公的九献之礼及牲牢礼器之数。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河。 古时这四条河都独自流入海。视诸侯:指用七献之礼。因国:已经覆亡的古国。:同特。各庙分别祭祀。与合祭之“祫”相对。犆祫:春时遍祭各庙。:合祭。将各庙的神主集中到太祖庙中一起祭祀。这一段里 的“祫”,均指祭祀方式。祫禘,言夏祭时各庙合于太祖庙同祭,可以节省劳力及物力。下文“尝祫”、“烝祫”,文虽倒,义则同。

【译】天子、诸侯宗庙四时祭:春祭叫礿,夏祭叫禘,秋祭叫尝,冬祭 叫烝。天子祭祀天神、地祇及其他大小神灵;诸侯祭祀土神、谷神 及其他神灵;大夫祭祀门神、灶神、行神、户神、中禫神等五种小神。 天子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祭祀五岳用享三公的九献礼,祭祀四渎 用享诸侯的七献礼。诸侯只祭祀在自己封地内的名山大川。天 子、诸侯都要祭祀境内已经灭亡而又没有后嗣的古国先君。天子 的春祭是分别遍祭各庙,夏祭、秋祭、冬祭都是合祭。诸侯每年只 举行三次时祭,如举行春礿,就不举行夏禘;举行夏禘就不举行秋 尝;举行秋尝就不举行冬烝;举行冬烝就不举行春礿。诸侯的春礿 是分别遍祭各庙,夏祭则一年分别遍祭各庙,一年合祭群庙,秋祭 和冬祭都是合祭群庙。

国学与人文素养吕氏春秋(国学经典之礼记第十八讲王制第二节)(5)

天子社稷皆大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大夫、士宗庙之祭,有田则祭,无田则荐。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韭以卵,麦以鱼,黍以豚,稻以雁。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宗庙之牛,角握;宾客之牛,角尺。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庶羞不逾牲,燕衣不逾祭服,寝不逾庙。

【注】无田:指失去官职而无禄田。:供献时鲜祭品,其礼称荐新,不如四时祭隆重。雁:鹅。无故:指没有祭祀活动。:时鲜物品。

【译】天子祭社神、谷神都用牛、羊、采三牲,诸侯祭社神、谷神都用羊、永二牲。大夫和士的宗庙之祭,有禄田的用祭礼,无禄田的用荐礼。平民祭祀祖先的荐新之礼是:春天荐韭菜,夏天荐麦子,秋天荐黍子,冬天荐稻子;韭菜配以鸡蛋,麦子配以鱼,黍子配以小猪,稻子配以鹅。祭祀天地所用的牛较小,牛角不过像蚕茧、栗子那般大小;祭祀宗庙所用的牛略大,牛角大约四指来长;招待宾客所用的牛较大,牛角有一尺来长。诸侯没有特殊原J因不可杀牛,大夫没有特殊原因不可杀羊,士没有特殊原因不可杀狗与猪,平民没有特殊原因不吃时鲜物品。日常吃的菜肴,再好不能超过祭祀用的牲牢;日常穿的衣服,再好不能超过祭祀用的礼服;日常居住的堂屋,再好不能超过宗庙。

国学与人文素养吕氏春秋(国学经典之礼记第十八讲王制第二节)(6)

古者:公田,藉而不税。市,廛而不税。关,讥而不征。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夫圭田无征。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田里不粥(yù):,墓地不请。司空执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泽,时四时。量地远近,兴事任力。凡使民:任老者之事,食壮者之食。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髪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髪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注】公田藉而不税:夏、殷二代实行劳役地租,租种者须耕种公田,公田的收获归土地所有者。:稽查。:余夫。每个农家以一人为正夫, 其余的劳动力为余夫。圭田:卿大夫禄田以外的田,其收获作为祭祀专用。 圭田五十庙。:变卖。墓地不请:周代有公共墓地,以族为单位安葬。 司空:管理百工,负责营造等事的官。:指测量土地的工具。:低洼潮湿之地。:等同。中国:指中原地区。雕题:额头上刺有花纹图案。交趾:两足趾相向而行。不粒食:西方、北方的少数民族以畜牧业为生,无谷物。寄、象、狄鞮、译:均指通译中原与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人员。

【译】古时候,农夫都助耕公田,不另缴田租。市场上,商贩缴纳地皮税后,不再缴所得税。物品出入关口,只稽查是否违禁,而不抽 关税。在规定的时限内进入山林川泽采伐渔猎,就不加禁止。余 夫耕种卿大夫的圭田也不必缴税。分派平民服劳役,每人每年不 超过三天。公家分配的农田和宅地不准买卖。国家有公共墓地, 不得申请另处安葬。 司空掌管用度测量土地安置人民,观测山陵、河川、低湿地、沼 泽的地势,测定四季的气候寒暖,测量土地的远近,建造都邑,分派 劳役。凡役使人民,按老年人能担任的标准分派任务,而按青壮年 的标准分发给养。凡是储备用以安置人民的物品,必须根据居住 地的气候寒暖和地势高下决定。如大峡谷两边与大河两岸的气候 和地势不一样,两地人民的风俗就不同:性格的刚柔、身体的轻重、行动的快慢都不一样,口味各有偏爱,器具形制各异,衣服式样质 料各有所宜。对人民重在教化,不必改变他们的风俗;重在统一刑 政,不必改变他们原有的习俗。 中原和四周边远地区的人民,各有不同的生活习性,而且不能 改变。住在东方的叫夷人,他们把头发剪短,身上刺着花纹,其中 有不吃熟食的人。住在南方的叫蛮人,他们额头上刺着花纹,走路 时两脚拇趾相对而行,其中有不吃熟食的人。住在西方的叫戎人, 他们披散着头发,用兽皮做衣服,其中有不以五谷为食的人。住在 北方的叫狄人,他们用羽毛连缀成衣,住在洞穴中,其中有不以五 谷为食的人。中原、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人民,都有安逸的住 处,偏爱的口味,舒适的服饰,便利的工具,完备的器物。东西南北 中五方的人民,虽然言语不通,嗜好不同,但当他们要表达心意、互 相交流的时候,有懂得双方语言的人帮助沟通。这种人,在东夷叫 寄,在南蛮叫象,在西戎叫狄鞮,在北狄叫译。

国学与人文素养吕氏春秋(国学经典之礼记第十八讲王制第二节)(7)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译】凡安置人民,必须根据土地大小确定城邑的规格,决定安置人 民的数量,使土地多少、城邑大小、人民多少三者互相配合得当,做 到没有空闲的土地,没有无业的游民。人民的食用有节制,农事、 役事按季节进行,人民就会安居乐业,勉于功事,尊敬君长,然后兴 办学校教育他们。

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命乡,简不帅教者以告。耆老皆朝于庠,元日,习射上功,习乡上齿,大司徒帅国之俊士与执事焉。不变,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如初礼。不变,移之郊,如初礼。不变,移之遂,如初礼。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齿。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凡入学以齿。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大乐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

【译】司徒职掌修习六礼以节制人民的性情,明辨七教以提高人民的道德,整齐八政以防止潜越,规范道德以统一风俗,赡养老人以促进孝顺的风气,救济孤独以避免这部分人被社会遗弃,奖励贤者以鼓励人人学好,清除坏人以警戒人们改正错误。司徒命令六乡的长官将不听从教诲的人报告上来。选定一个吉日,把乡里的德高望重的老人们请到乡学,演习乡射礼,射中多者居前,演习乡饮酒礼,年纪大者居前;司徒带领国学的学生也来帮忙。这样做的用意在子感化那些不听从教诲的人。隔了一年,如果他们还不悔改,司徒就命令国都右边兰乡的长官将这些不听教诲者检举出来并且转移到左边三乡,命令国都左边三乡的长官将不听教诲者检举出来并且转移到右边三乡,在新的环境中,让他们再接受一次和第一次同样的感化教育,隔了一年还不悔改,就把他们迁移到更远一点的郊,在新的环境中让他们再接受一次感化教育。隔了一年还不悔改,就把他们迁移到更远的遂,在遂学里再对他们进行一次感化教育。几经教育仍不悔改,说明已不可救药,就把他们放逐到遥远的边疆,一辈子都不予录用。司徒命令六乡的长官考察乡学中德才兼优的学生并把他们推荐给司徒,被推荐者被称作选士。司徒亲自考察选士中的出类拔萃者并把他们推荐给大学,这样的被推荐者被称作俊士。获得选士荣誉的就不再承担乡里的摇役,获得俊士荣誉的就不再承担国家的摇役,后者又叫造士。乐正特别重视大学生的四门必修课,每门课都设有教师,也就是沿用先王传下来的《诗》、《书》、《礼》、《乐》四种教材来培养人才。春秋二季教授《礼》、《乐》,冬夏二季教授《诗》、《书》。国王的太子和庶子、诸侯的太子、卿大夫、元士的嫡子,国家的俊士和选士,都被送到大学学习。入学以后,不管是哪个学生,大家都只以年龄大小为序,不论尊卑。大学将要毕业时,小青将不听教导的大学生汇报给大青,大青汇报给小乐正,小乐正汇报给大乐正,大乐正汇报给天子。天子于是择个吉日,下令三公、九卿、大夫、元士齐集大学,演习有关礼仪以感化不听教导者。这样做了还不改,天子就亲自到校视察。这样做了还不改,天子首先自责,三天的饭内不见肉,而且吃饭时也不奏乐,然后将屡教不改者流放到远方,西部远方叫棘,东部远方叫寄,终身不予录用。

国学与人文素养吕氏春秋(国学经典之礼记第十八讲王制第二节)(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