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幽谷(作者原创授权)

诸葛亮几次北伐或铩羽而归,或小胜后难以持久,不得已而退兵。他是否意识到伐魏是不可能完成任务不得而知,但至少应该很清楚,北伐是一场持久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诸葛亮采纳了杨仪的建议,分兵两班,限一百日为期,循环相转。同时,必须解决运粮困难这一棘手问题。

《三国演义》第102回提到,杨仪报告:“即今粮米皆在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如之奈何?”诸葛亮倒是胸有成竹:“吾已运谋多时也。前者所积木料,并西川收买下的大木,教人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米,甚是便利。牛马皆不水食,可以昼夜转运不绝也。”演义不但详细列出了造木牛流马的尺寸,还讲了一个运用木牛流马抢司马懿粮食的故事。原来,司马懿见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运粮,就派人抢了几匹,照样打造,去陇西运粮。不料,诸葛亮派王平扮成魏军,杀败运粮大军,驱赶木牛流马返回。郭淮率军来救,王平令士兵扭转木牛流马舌头,丢弃道上,魏军驱赶不动。后来蜀军救兵魏延、姜维赶到,杀败郭淮,蜀军将牛马舌头重复扭转,魏军只能眼睁睁看着蜀军驱赶木牛流马扬长而去。

诸葛亮木牛流马是真的吗(木牛流马为何神秘失传)(1)

《三国演义》把木牛流马描写的神乎其神,似乎就是永动机。记得高中时,笔者跟同桌谈论起此事,同桌说,可惜木牛流马失传了。我说,木牛流马就是小说的编造,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一定不存在。确实,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是物理学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如果按照演义的描写,木牛流马不靠任何能量输入,就可以运粮,显然并不可能。但历史上诸葛亮确实造过木牛流马,当然木牛流马远不像演义说的那么神奇。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三国志·后主传》则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根据上述记载,木牛流马确实是诸葛亮的发明,而且木牛流马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工具,从木牛流马使用的时间顺序来看,先有木牛,后有流马,流马很有可能是木牛的改进版。

《三国志》记载木牛的形制为:“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诸葛亮木牛流马是真的吗(木牛流马为何神秘失传)(2)

这里有木牛作用效率的描述,更主要的是对木牛形态的描述。“方腹曲头”明确说明了腹与头的形状,腹是方形的,用来装粮食的箱子,这是定论。头是曲形的,至少应有一个曲面的特点。“一脚四足”是说耕牛有四条腿,很明显木牛要比耕牛多一个着地的脚,它明显区别于其他四足,有脚的形状。“头入领中”说的是耕牛的领前连牛头领后连牛体,木牛的体没有别的,只有方腹,领只能在方腹的前上部,后面说“横者为领”说明是横向连接。“头入领中”说明木牛的头没有在领的前面,它在领里。“舌著于腹”说明舌在腹上,在那垂着。

由《三国演义》这段故事得知,舌是一种止动装置,一搬动牛舌木牛就不动了。“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如何理解?当时的尺要比现在的小些,每尺约为24.1cm,六尺约为145cm,木牛要走四步。木牛前进145厘米可看做迈前腿两步、迈后腿两步即四步前行的距离,而迈前腿和迈后腿每步应走72.5cm,这样木牛的效率才是最高的。“载一岁粮”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木牛的载重为600斤大米,另一种说法是400斤大米。“日行二十里”说明木牛一天能走二十里,应该说这个速度非常慢,正常成年人步行每小时可以轻松走10里,二十里只是一个人两小时的路程。“人不大劳”说明木牛是需要人操纵的,它只是一个省力的运输机械,“不大劳”并不说明是自动机械。一千七百年来,不断有人尝试复原木牛流马,下图就是复原图的一种。

诸葛亮木牛流马是真的吗(木牛流马为何神秘失传)(3)

由此可见,木牛流马是在栈道上由人操纵的省力运输机械,是诸葛亮为了解决前线用粮问题而发明的,它有机械的优势,比普通运输工具省力。虽然演义把木牛流马说的很神秘,但实际制作工艺并不特别复杂,操纵更是容易,这样才能被大多数人使用,完成军队运输粮食的任务。司马懿抢了几匹就能仿制,说明并不含有高科技元素。

有人进一步分析,木牛流马是利用重心的摆动实现车的向前移动:当木牛叉开前后腿时,随时可以停在坡地上。叉开度由在该四尺长的车辕上的限位钉限制。把车辕的把手一面拉前一面下压,品字顶孔就移向品字左孔之上,即重心移到前腿上,此时品字右孔被撬高,即后腿不受力并被凌空提起,在重力作用下或流马上的梢钉推动下向前腿靠拢。当重心移出品字左孔时,木牛已向前移动了半步,再向前就要颠覆了,此时可把手把迅速向上拉起并向前拉,使品字顶孔向后移至品字右孔之上使重心落在后腿上,前拉的结果是使后腿叉开,同时前腿被流马上的销钉推向前。

那么,木牛是如何实现群行的呢?把两个木牛车前后用绳连接,为了产生最好的作用效果,连接后牛齿的绳经前牛背、前牛领系在前牛的牛齿上,这两根拉后牛齿的绳便是牛鞅,这样的牛鞅确实挺细,即“细者牛鞅”。人在前下按牛角,前牛走后足,后牛在绳拉力下抬起木牛前腹走前足,人再拉起牛齿时,前牛走前足,后牛又在绳的拉力下前腹下落走后足,如此往复,木牛交替前行,形成了群行。但他失去了推行的功能,速度很慢,即“群行二十里”,独行时,在平路、缓坡、下坡都可以推行,只有在上陡坡、上下台阶时再以按下牛角、拉起牛齿的方式使牛继续前进,提高了速度,即“特行数十里”。总之,这头木牛把单一推行的运动方式改变成推行,与按、拉相结合,解决了坡度大时一个人推不动的难题。并因杠杆平衡、杠杆省力原理的应用,使运行非常省力。它具备了车的功能,又有省力的效果。使上、下台阶、群行、灵活转弯得以实现,彰显了古人智慧。

流马同样是省力机械,有人分析,流马前脚踩的是独轮,后脚踩的是两轮,保证了流马的稳定,转弯时人又可以上抬后杠,使后轮离地,流马便成了独轮车,更适合转弯。因此,流马在平路、缓坡路、下破路都可以推行,只有陡坡路、上下台阶时以按上下杠的形式使马继续前行,是效率很高的运输工具。

诸葛亮木牛流马是真的吗(木牛流马为何神秘失传)(4)

总之,木牛流马“人不大劳,牛马不食”,证明以人力驾驭。诸葛亮以超越时代的才智,制造了轮腿神妙配合的木牛流马。人一推,轮子中间动,使四腿上下运动不停;而牛马前进过程中,腿着地,受上方粮板重压,又杠杆式使另两条腿翘高,而人配合使重心移至后面高起双腿上,实际手腕一压之下,木牛流马就前进了车轮一个直径路程。这样反复一抬一压,又有四腿可垂直伸缩上下运动配合山道坡度而行。也正是因为这样,司马懿派出的侦哨探知后惊的目瞪口呆、叹为观止。

木牛流马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防盗”。也就是说,在运粮过程中,如果被敌军发现或者拦截时,抵挡不住弃粮逃跑时,只要推行者要木牛流在轮毂隐蔽部位插入事先配套制好的榫头(可能有一个插榫头的配套工具,类似内六角扳手之类的东西),使轮子不能转动,敌军运不走。演义中王平劫魏军粮食的故事,很可能就是据此编出来的。

诸葛亮木牛流马是真的吗(木牛流马为何神秘失传)(5)

还有一个问题,木牛流马为什么要设计成“牛”、“马”这样难看形象呢?

有人推测,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方面是以牛或马造型便于隐藏山林间,不利被敌军发现,另一方面“牛”、“马”可起到装神弄鬼的迷惑作用,是不是希望被敌人误认为是牛头马面,不得而知。

木牛流马如此神奇,为什么会失传呢?

表面上看,诸葛亮将制法记于竹简并有附图。但若干年后,原始竹简老化,附图丧失、字迹模糊、一些竹简错位脱漏;又几经传抄,原文更是残缺多误,加之文中杂有方言,更让后人难以理解。但我们知道,木牛流马虽神奇,但能被轻易仿制,说明其工艺并不是特别复杂。既然如此,为什么后人再也无法完全复制呢?我认为,诸葛亮运用木牛流马运粮,是战争期间不得已的行为。其实,这种运输属于常见的不合理运输的一种。

不合理运输与合理运输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常见的不合理运输有对流运输、重复运输、迂回运输、过远运输以及动力选择不当。用木牛流马运粮,属于典型的过远运输。过远运输是指附近有某种货物,却要从超过合理货流图规定的范围以外的远距离地区输入的运输。粮食并非关中平原的稀缺商品,只是诸葛亮北伐时期,不得已长途运来。当伐魏行动停止,或者国家实现统一,这种运输的合理性立即荡然无存。如前所述,木牛流马虽是省力机械,但速度太慢,平坦大道上显然并不合适,我想,这大概就是木牛流马失传的深层次原因。今天,机械爱好者仿制的木牛流马不下数十种,但无一达到诸葛亮当年的功效,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