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微信怎么删除撤回的记录(陈娅说出去的话等于泼出去的水)(1)

电脑微信怎么删除撤回的记录(陈娅说出去的话等于泼出去的水)(2)

作者 | 陈娅

摘 要

2014年,微信的消息撤回功能正式向用户开放,消息撤回功能是一项支持微信用户在使用微信过程中,撤回或更改在两分钟之内发出的消息的信息交流机制。消息撤回具有即时性、暧昧性、弥补性、可逆性以及仪式感等特点,基于此,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用户的消息撤回行为进行初步探析。消息撤回作为一个符号,在符号互动过程中引发了传授双方丰富的心理活动;通过消息撤回方式删除信息是“被遗忘权”在即时通讯社交网络的体现;消息撤回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可逆化,颠覆了传统的信息流通模式,关于它的未来发展和延伸应用也值得我们去深思。

关键词

微信;消息撤回;动机;影响

0引言

2014年3月,微信5.2.1for iPhone版本正式推出了消息撤回功能,这标志着微信中已被发送的消息可以在两分钟之内被用户撤回,撤回之后,消息接收方将不会在聊天记录中看到该条消息。俗话说得好:说出去的话就等于泼出去的水。这句话表明自古以来,信息的交流活动都是不可逆的,而现在,微信的消息撤回功能则实现了覆水也能收。微信的消息撤回功能作为一个特殊的信息传播现象,值得学界去关注、分析和研究。而本文正是试图从传播学、符号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等角度出发,尝试解读微信的消息撤回功能。

1消息撤回功能的历史溯源

微信的消息撤回功能最早在2014年3月向用户发布,而到2017年12月,腾讯官方发布的iOS版微信6.6.0版本升级了“消息撤回”功能,微信用户可以再次编辑两分钟内撤回的消息。对于 “消息撤回”的历史发展背景,要追溯到书信时代,信件撤回可以看做是“消息撤回”雏形;步入网络时代,电子邮件继承创新了信件撤回机制;而步入即时通信时代,阅后即焚式的沟通则可以看做是与“消息撤回”相似性最高的交流机制。

1、信件撤回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人们主要通过书信、电报、电话与他人实现远距离交流。书信虽然时效性逊于电报、电话,但是考虑到经济成本,老百姓的最常用的还是书信交流。寄出的信件,需要装入信封,并填写好收、发人的详细信息。然而,难免会出现诸如信件内容出错或收件人信息填错等纰漏,为了弥补上述失误,邮局的信件撤回机制就应运而生了。

信件属下列三种情况任一种都不能撤回或更改:1、寄交给领导干部或机关部门的信件;2、收寄局已发出的平邮;3、邮政快件。除上述三种情况之外,还需填写撤回或更改申请书。若相关邮件还没有发出,对于需要申请撤回的邮件,在退交给寄件人,扣除相关的手续费后,剩余邮费退还给寄件人;而对于仅需更改收件人信息的邮件,则需在修改信息后,缴纳相关资费,并在新地址的基础上计算邮费,多退少补。若是已经发出的航空或,则需在申请书上标注电报或航空邮件追回。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经转局无权受理邮件撤回及更改案件,仅投递局受理。[1]

联系目前的微信消息撤回,可以总结信件撤回与邮件撤回的一些异同。作为二者的相同点,无论是信件撤回还是消息撤回,两者产生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沟通的准确性,其实质都是一种补救性的交流机制。但是,由于两者所诞生的时代决定了二者在技术和设备的先进程度上存在巨大差异。从操作层面上看,相较于当下简易迅捷的消息撤回,信件撤回则像是“老古董”,它的程序更繁琐、限制的条件更多,处理的效率也更低。

2、电子邮件撤回

进入英特网时代,天涯变咫尺,地球成为了一个村落。通过电子邮件,我们可以更加高效、便捷地与远方的人实现沟通。

电子邮件的撤回机制,以Microsoft Outlook为例,对于需要撤回的邮件,只需在工具中选中"撤回该邮件",如果该邮件还未被看到,则邮件永远撤回,他只能看到撤回提示(但是邮件标题能看到)。如果邮件已经被看过了,撤回提示同样存在。另外,若想邮件撤回成功必须要符合两个条件:1、收件人必须登录并使用Outlook或收件箱;2、该邮件未被收件人浏览或储存。我们还可以选中复选框——“告诉我对每个收件人撤回是成功还是失败”,之后,我们就能在“收件箱”中列出邮件撤回结果。[2]

相较于信件撤回,电子邮件撤回成本更低廉、操作更迅捷。而与消息撤回相比,虽然同受网络通信技术的荫佑,但是,作为非即时通讯工具的电子邮件,对于发件人的撤回操作无时间限制;并且,电子邮件可提示邮件的已读或未读状态。以上两点都是与作为即时通信软件的附加功能——消息撤回所不具备的。

3、阅后即焚

阅后即焚发布于2011年,用户可以在10秒内销毁所发送图片的社交软件。可以说,阅后即焚是即时通信时代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社交应用,它极短的时间限制体现了交流的即时性,至此,我们终于为消息撤回找到一个真正具备其特质的原型。

与消息撤回相比,阅后即焚的区别在于:1、消息撤回是社交软件中的一个功能;而阅后即焚是一个社交软件。2、微信中撤回的内容是两分钟内发出的任何形式的信息(如文字、符号、表情、图片等);而阅后即焚是以图片为主的社交软件,因此它所“焚毁”的大多是图片;3、微信的消息撤回可在发出后的两分钟之内由发送者自主决定是否撤回;而阅后即焚是发出者在1—10秒内自主设置图片的存活时间。

4、消息撤回

2011年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信社交软件问世,人们通过微信可以实现远距离的实时交流;2014年,微信正式推出了消息撤回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撤回两分钟内发出的一切信息;2017年,微信的消息撤回功能再度升级,用户可以重新编辑撤回的消息。

综上大至可以梳理出消息撤回的产生历史:其概念缘起于书信时代的信件撤回;发端于网络时代的电子邮件撤回;成形于即时通信时代的阅后即焚。与上述三者相比,微信的消息撤回在效率、成本和操作简易程度上来说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正好印证了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补偿性理论,媒介的更新迭代总是为了弥补既有媒介的不足,从宏观角度来看,媒介的发展总是日臻完善的。[3]

用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感官延伸的理论来认识消息撤回,可以看出社交软件已经在网络通信时代成为人的感觉器官[4]——眼睛、耳朵和嘴巴。信息不仅可以超越时空而瞬时抵达传播的彼方,借助于消息撤回还实现了信息的可逆化传播,使人的交流更进一步地突破了感官的限制,变得更加自由。小至消息撤回这样一个社交软件的普通功能,大至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机器人等时下热门的技术,似乎都在昭示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朝着“拟人化”的方向在发展,更是朝着“超人化”的方向在努力。

2消息撤回的概念界定

1、属加种差法中的消息撤回——一项功能

消息撤回是一个即时社交时代的新名词,对其概念的把握需要依托科学的思维方法提供认知维度。采用属加种差定义法,从性质、功用、关系及发生等角度出发可以获得关于该名词更科学的定义。

从性质方面看,消息撤回就是微信团队升级微信后向用户推出的一项新功能;其次,从功用方面看,消息撤回就是微信中,支持微信用户在发出信息后的两分钟内自主选择撤回或重新编辑消息的一项功能;再次,从关系层面看,消息撤回是缘起于书信时代的信件撤回概念、发端于网络时代的电子邮件撤回、成形于即时通信时代的阅后即焚的一个新型信息交流机制;最后,从发生定义来看消息撤回是微信消息发出者基于某种动机选择性地在消息发出两分钟内,自主选择撤回或更改该消息,对双方交流产生影响的微信聊天功能。

综上,对于消息撤回的概念界定,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消息撤回缘起于书信时代的信件撤回概念、发端于网络时代的电子邮件撤回、成形于即时通信时代的阅后即焚,是一项支持微信用户在使用微信过程中,撤回或更改在两分钟之内发出的消息,由此对人际沟通产生影响的微信聊天功能。

2、符号学观照下的消息撤回——一个符号

本研究除采用属加种差定义法为消息撤回下定义之外,也试图从符号学角度出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把握其概念。

消息撤回可以看作是是发送者对发送内容的缺位处理。一旦消息被撤回,接收者便无法在消息界面查看此条消息。作为信息最后的凭证,微信后台的撤回提示也只是千篇一律的“对方已撤回一条消息”,发送者就此实现内容缺失意图。然而,实际情况表明在整个聊天过程中,被撤回的消息(此处不包括撤回之前已被接收者看到的消息)无论是被重新编辑后实现二次传递,还是永久消逝在抵达信宿的途中,接收者仍能从该撤回行为中解读出一定的意义。受者对前者信息的解读依赖撤回提示和二次编辑消息内容作为伴随文本的协助,而对后者则是通过撤回提示以及联系双方当前信息互动的语境为解释做出努力。符号学学者赵毅衡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即是符号。因此,本研究认为消息撤回行为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符号。[5]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撤回第二类消息的行为而言,应从分别两种情况去把握其符号性质。第一种是受者单方面的依靠上下文的语境以及自己的元符号集合对该意义空白进行填补,但无法获得接近发出者本意的解释,对于这种情况,赵毅衡认为,经过努力仍不理解的也是一种解释,因为至少这种解释行为已经承认其具备一个符号所必备的品质——携带意义;第二种情况是消息接收者不愿做出解读该撤回行为的尝试,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撤回行为本身包含了发送者的意图意义,即使不能实现其到解释意义的过渡,该行为仍因具有意义的一种——意图意义,而被定义为符号。[6]

综上所述,消息撤回行为可以被看作是携带意义的感知——符号。

3消息撤回的特点

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和参考相关理论,对于消息撤回机制的特点,现归纳为以下几点:

1、可逆性

常言道:说出去的话等于泼出去的水,这是因为信息在传统信道中的传递是一次性的,一旦信息进入信道,就不能回头。但是,消息撤回功能借助于新型传播技术,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打道回府”。于是,就实现了信息流向的可逆。也可以这样说,可逆性是消息撤回的一个本质属性,这是对传统传播模式的一次颠覆。

从另一个角度看,消息撤回支持微信用户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抹除自己的信息痕迹,一定程度上与数据的“被遗忘权”有关联。数据的“被遗忘权”是对个人隐私和自由的保护[7],消息撤回就可以看成是这种保护在中国的网络社交活动中的体现。因此,消息发送者的对消息的可逆处理,从细微之处体现了“被遗忘权”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

2、弥补性

撤回机制的实质就是对发出信息的一种完善和补救,无论是书信年代的信件撤回,还是网络时代的邮件撤回,抑或是即时通讯时代的消息撤回,它们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对发出信息的弥补以及对交流质量的提高。虽然,微信的消息撤回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有了更丰富的作用效果,但是,就其本质来说,其目的任然是对消息的修正和补充。最近消息撤回新增的重新编辑,实际上就是对该作用的一种完善和强调。

3、暧昧性

上文已经论证消息撤回行为是一个符号,而其意义的传递倘若从叙述学角度来看,应被视为是叙述者(即符号发送者)向受述者(即符号接收者)传递的具有情节变化的符号组合。文一茗认为,在这一意义传递过程中,叙述者的意义“建构”实践与受述者的意义“解构”尝试之间充满了待决的张力。[8]笔者认为此种交锋的产生是因为叙述者在符号化自身意义的时候,并非能够百分之百准确表达,存在一定的意义磨损;而受述者在接收符号文本后,受个人经验感受等限制,或是通过“脑补”增值其意义可能性,又或是粗枝大叶地忽略其言外之意,使得其获取的解读意义无法百分之百复刻出叙述者的意图意义。因此,由于其过程中所引发的一系列叙述、受述双方交往心理上的变化,以及此间意义遭受的繁衍与损耗,消息撤回这种不可靠叙述具有暧昧性特征。

4、时效性

首先,消息撤回所依托的微信平台,属于即时通信社交软件。手机一旦连接网络,就能与他人实现即时沟通。借助微信实现有效的的一对一交流,或一对多交流,有赖于实时传受的信息传播机制的维系。其次,消息撤回功能本身存在时间限制,用户只能撤回在两分钟之内发出的消息。因此,消息撤回还具有即时性特点。

其次,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消息撤回功能具备的时效性是有限的时效性。在与访谈对象“祁小北”的交流过程中,认识到消息之所以能够撤回,是因为传播过程中有一个时间差为其技术实现提供可能,类似电话、视频等绝对即时的交流方式则很难实现撤回。因此,本文认为,消息撤回具有的是相对的时效性。

5、仪式感

交流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仪式,人们会努力维护这一仪式[9]。微信聊天中,仪式感是通过撤回消息,而使活动双方所完成的的信息交流达成了较为准确和有效的结果而实现的。利用微信进行交际,我们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借助文字符号实现的,文字的抽象和理性特征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即时通信碎片化的弊端,能够确保交流的准确性和深度。因此,可以这样说,以文字为符号的交流具有仪式感。而消息撤回对文字信息的修正完善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所以,由消息撤回的弥补性辅佐,仪式感可以看做是对消息撤回的诗意化解读。

4消息撤回功能的实际应用情况

上文只涉及对消息撤回功能理论层面的分析,而对于实际应用层面的消息撤回功能,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试图从用户的角度探寻“撤回消息”过程中丰富的心理活动,从而尽可能地获得关于该话题较为完整的信息。本次访谈分别选取了三个访谈对象,围绕撤回功能的使用情况、必要性和合理性等问题进行探讨。访谈通过微信进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对话遭到现场访谈中其他因素的干扰。

第一位访谈对象“清欢”:女;年龄:21岁;四川泸州;本科学历;微信使用历史为四年。第二位访谈对象“祁小北”:男;年龄:23;山西太原;本科学历;微信使用历史为两年。第三位访谈对象“secret”:女;年龄:23;四川成都;本科学历;微信使用历史4年。

首先,对于消息撤回频率问题,两位访谈对象均表示偶尔会撤回消息,但不会过于频繁地撤回。访谈对象“清欢”认为经常撤回消息的人,会给人一种不可靠,不值得信赖的负面印象,毕竟,驷马难追君子言。现如今,人们都试图通过网络窗口可以选择性地表露自己,从而在他人心中塑造一个更完美的形象。撤回一句话,可能只需要动动手指头,但是,一旦超过了度,超限效应就会起作用,从而引发对方的反感。

其次,在决定是否撤回消息的时候访谈对象不会考虑对方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而只根据内容本身的撤回必要性做出决定;在撤回消息的时候通常会考虑对方与自己关系的亲疏,通常关系越疏远越有可能会撤回;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提出,人们实施某项行为是基于一定的动机,[10]促使微信用户撤回消息的动机通常是为了补救交流中发生的失误,这一结论论证了消息具有弥补性和仪式感特性的观点。

再次,对于消息撤回功能的使用体验,“secret”认为,微信设置的两分钟的撤回期限不长不短,足够她去反应消息内容的合宜与否;此外,访谈对象“清欢”觉得如同“旺旺”一样,微信应该向消息发送者提示对方的已读/未读状态,便于了解对方的回复效率。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一旦提示消息的已读/未读状态,就意味着双方的隐私越来越少,会给双方的交流带来负担。

最后,对于消息撤回给人际交流所带来的影响的问题,三位访谈对象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积极或消极的答案。凡事不能一概而论,消息撤回的影响应结合具体的交流情景做出判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结论

本研究对消息撤回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即消息撤回缘起于书信时代的信件撤回概念、发端于网络时代的电子邮件撤回、成形于即时通信时代的阅后即焚,是一项支持微信用户在使用微信过程中,撤回或更改在两分钟之内发出的消息,由此对人际沟通产生影响的信息交流机制;消息撤回具有可逆性、即时性、暧昧性、弥补性以及仪式感等特点。

消息撤回作为国民社交软件微信的一项功能,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成功地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可逆,是技术对人类感官局限的突破,这表明技术不仅向着“拟人化”趋势发展,更是朝着“超人化”方向在努力;消息撤回作为一个携带消息发送者某种意图意义的符号,在符号互动过程中,它所实现的意义的传递以及不可避免的意义的损耗为人们的信息传播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对此过程中的交往心理的研究也具有非常大的学术价值;消息撤回作为即时通信社交网络时代特有的传播机制,实现了信息流通路径的可逆化,变革了传统的信息流通模式,对它的研究会给思考未来传播活动的发展趋势提供一些方向;消息撤回作为“被遗忘权”在我国本土社交软件中的应用,可以更加深刻地体现出科技总是在不断地为人服务这一趋势,人的权利在逐渐地得到尊重与保护。所以,有理由相信,未来社会将会更加有温度。

参考文献:

[1]徐玉焕:《邮件撤回、更改收件人名址的处理》,《中国邮政》,1994年第一期,第21页

[2]大川:《如何撤回或更改邮件》,《中国邮政》,2001年第八期,第78页

[3]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12-54页

[4]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广州:商务印书馆,2000年十月版,第31页

[5]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25-35页

[6]赵毅衡:《符号过程的悖论及其不完整变体》,《符号与传媒》,2010年第1期,第8-10页

[7]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删除,大数据的取舍之道》,袁杰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一月版,第161-200页

[8]文一茗:《不可靠叙述的符号研究》,《符号与传媒》,2012年第1期,第62页

[9]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八月版,第22-45页

[10]A·H·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程朝翔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七月版,第43-64页

电脑微信怎么删除撤回的记录(陈娅说出去的话等于泼出去的水)(3)

本文刊载于《丝绸之路》2020年01期

编辑︱黄思睿

视觉︱欧阳言多

如果这篇论文给你带来了一点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