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中,民俗文化作为重要的最为贴近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各民族传统民间文化,这些生活常识,需要我们了解掌握。

一、壮族的凿齿和纹身民俗文化

畲族扎染的由来(壮族的凿齿和纹身民俗传统)(1)

壮族的人们对于在习俗上来讲。有着凿齿、纹身的习俗的时,而这个时候也是有着比较多人的习俗都极其讲究,可见纹身之俗,壮民不仅由来之久,而且相当普通。

凿齿和纹身是壮族先民在发展服饰与银饰之前就在自身躯体上表现美的方法。至今此俗在一些地区的壮人中仍然存在。

在古代壮族的祖先曾把凿齿当成成丁礼。认为凡凿齿的男女就表示自己已成熟,并且享有性生活的资格。久而久之,凿齿成了一种习俗,并以此为美。

畲族扎染的由来(壮族的凿齿和纹身民俗传统)(2)

后来凿齿又和镶牙结合起来。至今在广西壮族男女青年,仍以镶牙为美。逢人一笑,露出一两颗金牙来,金黄黄的甚为得意。红水流域一些地区的男子也有镶牙之俗。

另外,人们在额上、文有不同氏族、部落的区别,具有民族图腾的标示作用。后来图腾观念淡化,纹身慢慢成为一种装饰,变成了服饰的补充和延伸。

纹身的内容和壮人不同部落的习俗有关,也就是和不同氏族的标志图腾有关,再后来则与人们的某种观念有关,例如不同的审美观念等。

二、畲族发式习俗

畲族扎染的由来(壮族的凿齿和纹身民俗传统)(3)

畲族男子发式与汉族无异,女子传统发式不同于汉族妇女。畲族已婚妇女发式样霞浦为古典盘龙髻式,式样复杂,夹以大量假发扎成。

梳扎时,先把头发分为前后两部,后部约占三分之二。其间置放一支长约20厘米,直径3厘米裹着黑布的竹箨卷筒,其中段用红线扎紧往上折,呈斜角,使头发在后脑勺部位。

畲族妇女头发则从后脑勺梳起,向上盘旋绕头盖一匝,高达脸部的二分之一,如截筒高帽一般,脑后呈瓜瓣状,发间环束数根深红色的红线。

畲族扎染的由来(壮族的凿齿和纹身民俗传统)(4)

顶部压一条两指宽的银簪,并插银耳扒、豪猪簪各1枚,俗称凤凰中。畲族妇女梳头不掺假发,仅梳畲族未婚少女发式福安畲族少女过16岁,头发亦梳成截筒高帽形状。

畲族少女则把头发围成圆形,额前留若干刘海,以红绒线夹上两支银笄。福鼎畲族少女头发围成圆形后,右侧斜插1条银簪,在簪子上垂下缨络状绒线。

其他畲族妇女发际所系黑色、蓝色、红色绒线环束,标志老、中、青不同年龄的身份,丧偶的妇女还用绿色的绒线圈头。

三、布依族的酒风俗礼仪

畲族扎染的由来(壮族的凿齿和纹身民俗传统)(5)

布依族人民在社交中很讲究礼仪,其特点是诚恳相待,注重精神文明。佳节与喜庆,亲友们互相走访,主人必先捧酒招待宾客,客人也尊敬主人,显得彬彬有礼。

吃饭时还要用酒歌来表达宾主之间的相互询问与祝福。主人在歌中对宾客的来临表示热烈欢迎;客人也以歌相答,对主人的热情款待表示衷心感谢。

例如在宴席迎客时,主人首先唱《酒礼歌》:贵客到我家,如凤落荒坡,如龙游浅水,实在简慢多。客人对主人家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便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畲族扎染的由来(壮族的凿齿和纹身民俗传统)(6)

宴罢,客人还要唱歌,感谢主人全家用劳动获得的果实殷勤招待亲朋。客人告辞时,主人也唱起送客歌,再次为招待不周表示歉意,并祝客人一路平安,希望下次来。

由于布依族是一个喜饮酒、喜唱歌的民族,因此产生了劝酒歌、定亲歌、送亲歌、接亲歌、起房歌、老人歌等酒歌,伴酒歌敬酒,明确地唱出敬酒为加深情谊。

这些酒歌,以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生动而有力地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他们勤劳俭朴的高尚品德和美好的心灵。

总之,这些民族风俗文化,有着深厚的温暖传统,独特而富有内涵,因此,这些民族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保护并传承。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