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天山的“百灵鸟”——

新疆哈萨克族歌唱家的“五线谱人生”

百灵鸟最美的歌声(她是来自天山的)(1)

在新疆本土歌曲创编中,突然·胡沙英(中)本着贴近牧区、贴近生活的角度出发,为听众献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图片源自新疆纪实文学学会

本文首发于第36期哈萨克斯坦《今日丝路》报

文/羽翼

有一种70载人生,充满曼妙的音符;有一种70载人生,用毕生的努力传唱来自民间的声音;有一种70载人生,仍将感恩之心化作动听的歌谣,唱诵着人间的真善美。新疆老一辈哈萨克族歌唱家突然·胡沙英用甜美的歌声,优美的旋律,歌唱家乡,歌唱美好生活,被亲切地称为“来自天山的百灵鸟”。

曾经的《红花》姑娘

突然·胡沙英,国家二级音乐编辑,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新疆音乐家协会会员,新疆声乐学会原副秘书长,多年来在新疆音像出版社从事哈萨克语音乐编辑工作。

突然·胡沙英的音乐创作始于高中时期谱写的一首哈萨克语歌曲《红花》。故事还要从1961年的某一天说起,那时突然·胡沙英还是伊犁霍城县的一名高中生。有一天清晨,她在走向校园的途中,看到草原上盛开的遍地红花,有感而发创作出《红花》这首歌的雏形,后来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突然·胡沙英尝试谱曲、填词,在这样的启蒙辅导中,突然·胡沙英朝着音乐的殿堂迈出了她实现音乐梦的第一步。

突然·胡沙英说,作为学校文艺队的队员,最擅长的就是唱歌,而《红花》诞生,让全校同学都称她为“会写歌的姑娘”。

1962年,突然·胡沙英准备参加高考,这位“会写歌的姑娘”被学校推荐给来自新疆艺术学院前来招生的老师们,就在当年,她考入新疆艺术学院学习声乐专业。

1964年,《天山红花》在新疆开拍,声乐系的老师们将突然·胡沙英的那首《红花》,推荐为电影主题曲之一。突然·胡沙英对这首歌反复润色加工,因为电影情节的精彩,歌曲的动听,《红花》深受观众的喜爱,在广泛传唱中,成为一代人难忘的经典。突然·胡沙英在校期间也因《红花》再次成为校园里的“红人”。

突然·胡沙英说:“从未想过自己的作品会被选中,也因为这首《红花》我走进大众的视野。在那个年代的校园文艺演出中,我可以唱出好几种语言的歌曲,观众听得热闹,我唱得更有劲。”

走进民间音乐的海洋

新疆塔城是突然·胡沙英的第二故乡。1968年毕业后,突然·胡沙英分配到塔城地区歌舞团,从此之后,突然·胡沙英走进牧场,走进田园,走到新疆各族百姓的家门口,献上她美妙的歌喉。

百灵鸟最美的歌声(她是来自天山的)(2)

除了演唱哈萨克族的民歌外,突然·胡沙英还与当地文艺行业的同事们,共同将《沙家浜》《红灯记》等中国经典剧目翻译成哈萨克语,呈献给牧区的父老乡亲。受访者供图

突然·胡沙英说:“几乎天天都骑着马奔波在各个牧区,饿了啃一口馕,渴了喝点泉水,虽说条件艰苦,但我们对演出的心却是火热的。”

除了演唱哈萨克族的民歌外,突然·胡沙英还与当地文艺行业的同事们,共同将《沙家浜》、《红灯记》等经典剧目翻译成哈萨克语,呈献给牧区的父老乡亲。

从此之后,突然·胡沙英在乡间牧场以及大大小小的舞台上歌唱,创作出一首首音乐作品。在塔城工作的12 年时间里,突然·胡沙英的演唱实现更高层次的飞跃,她所在的塔城地区歌舞团也发展为祖国西北边陲的优秀艺术演出单位。

“从1978年开始,可以从塔城地区歌舞团队伍的发展看出来,百姓对节目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突然·胡沙英说,从节目形式和编排节目的数量规模上来看,已经有了大的跨度。

由于没能及时保护受损的声带,1980年,突然·胡沙英不得不离开自己热爱的舞台。当年,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成立,突然·胡沙英受邀担任音乐编辑,开始从台前转为幕后的音乐生涯。

在新疆本土歌曲创编中,突然·胡沙英本着贴近牧区、贴近生活的角度出发,为听众献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丰富着新疆牧区百姓的文化生活,在作品创作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她创作的许多歌曲频频获奖,并发行成音乐专辑。

1992年,突然·胡沙英因工作需要调到新疆音像出版社,担任哈萨克语编辑部负责人兼音乐编辑,在家家户户以拥有一台卡带式录音机作为标配的年代,突然·胡沙英行走于新疆哈萨克族牧区的每个角落,搜集大量民歌,发行成卡带及碟片。十多年来,挖掘出一部部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也培养出一批民间艺术家,让新疆本土音乐作品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突然·胡沙英说:“每次到牧区采风回来,感觉背着沉甸甸的收获,总有旋律回荡在心中,恨不得一口气写下来。”

听众是最好的老师

从牧区走进校园,从校园走进舞台,从舞台走进录音棚,近70载人生路上,突然·胡沙英每一步都与音乐有着割舍不开的情缘。

每到一处,突然·胡沙英将她优美的嗓音奉献给新疆的山川与草原,在带去好声音的同时,也不断将自己融入民间歌曲的宝库,与民间艺人的交流中,学习到许多宝贵的艺术精髓。

百灵鸟最美的歌声(她是来自天山的)(3)

让突然·胡沙英感到最自豪的是“来自天山的百灵鸟”这个称呼。图片源自新疆纪实文学学会

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突然·胡沙英创作出《我是乖巧的孩子》《必普勒》等150余首哈萨克语歌曲,大多数由她本人作词,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播放,成为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伴随听众的成长。

如今,70岁的突然·胡沙英认为,新疆本土民歌的发展迎来最好的时代,为此她期待看到新时代为新疆本土音乐带来新的面貌。

从1983年以来,突然·胡沙英获得中国众多专业奖项,让她最自豪的是“来自天山的百灵鸟”这个称呼。

突然·胡沙英说:“好的作品不用担心是否能获得认可,音乐的沃土来源于民间,只有深受百姓喜爱的歌曲才是精品。”

在快节奏的时代中,音乐作品的数量种类繁多,越来越多的选秀栏目以及网络平台,让更多的年轻人有了施展歌喉的机会。

突然·胡沙英认为,做音乐需要过硬的文学功底和声乐功底,热爱音乐的前提要能吃苦,摆正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时代下,不用担心好作品是否能够走出家门,希望新疆年轻一辈的音乐人才能够创作优质的本土音乐作品,让更多的听众欣赏到新疆本土歌曲的魅力。”突然·胡沙英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