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欢中医、文化、健康、养生,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这里有趣,不简单。

前言

今日秋分,秋乏猛于虎,你是否总是疲惫乏力,没有精气神?“调补好脾肾”助你轻松解秋乏!

秋季神疲体倦,到底怎么回事?

俗话说:“春困秋乏”,正值秋高气爽之际,气温宜人,正是一年中少有的舒适日子,许多人却感到全身疲惫,困意连连,即使夜间睡眠很好,白天仍觉得精力不足,好像永远也睡不够似的。

秋乏的原因有哪些(秋季的神疲体倦)(1)

秋乏,本身是个正常自然现象,可以理解为是对盛夏时节人体超常消耗的补偿反应,是机体在秋季的气候环境中得以恢复所表现出的保护性措施,但其中秋乏严重者通日精神萎靡,精神萎靡就会严重影响工作生活。

秋乏的形成,大体是由于秋季阳气始衰,阴气始生,气血渐趋于里,但充而不实,所以仍有“乏”的感觉。但不同人充实的程度不一样,体健之人血气充盈,脏腑得到充足滋养,故疲乏之象不显。而秋乏明显之人,往往是由于脾肾不足,气血生化不足,脏腑四肢缺乏滋养,故神疲体倦、懒言声低、精神萎靡。而脾肾两虚形成之根本,大抵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原因

1. 夏季暑邪耗损脾气

暑乃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之邪,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其中“散”,指暑邪侵犯人体,可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故临床除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津伤之症外,往往可见气短、乏力、纳差。

暑邪致病,多挟湿邪为患,皆因暑季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故湿热臃困,最是损耗脾胃之气。加之现代人在暑日喜好冷饮,或是长期浸淫空调风扇,更是寒邪直中脾土,引起脾阳不振。

因此若是夏季不注意避暑祛湿,自身生活习惯不良,往往脾气受暑湿所挫,秋季就会出现脾胃虚弱,运化不足,清阳不升的情况。

2. 秋季燥邪劫伤肾阴

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季万物收敛,肃杀之气象明显,降雨减少,气候干燥,失于水分滋润,此时之燥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津液,进而损耗人体脏腑阴精。

肾脏为人体脏腑先天精气之所在,《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以燥邪伤阴,最终必定损耗肾之阴精。而秋季为肺脏主令,肺与肾的关系,则是金水互生,燥邪伤人,先从口鼻而入,肺为华盖,必先受之,若肺脏为燥邪所伤,肺阴亏虚,亦会进一步累致肾阴不足。

秋乏的原因有哪些(秋季的神疲体倦)(2)

图源:摄图网

3. 脾肾夏秋之际同气相连,易成两虚之象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命门真火,为先天之本。脾的运化,必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肾精又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才能充盛。

正如《医门棒喝》所云:“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因此脾肾两脏因互相促进作用,在夏秋之际很容易同气相连,一旦发生脏腑气血阴阳之病变,就会迅速互相传变,形成脾肾两虚之象。

秋乏猛如虎

内调外理,健脾补肾可退之

秋乏严重之人,除脾肾两虚为基本病机之外,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上仍应当注意中医辨证分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患者表现特点加以分型及诊治,常见的临床分型有以下三种,以及对应情况的日常饮食该如何调护:

1.气虚型:大多见于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大病初愈之人等,除了疲劳困顿之外,大多有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面白,舌质淡,脉弱等表现。

一般治疗当以益气健脾为法,通常可用健脾丸等方剂。而在日常作息调养之中,应当注意避免劳累,饮食当以清淡,易消化有营养为好,其中山药作为一种补益性中药,也是人们常用的饮食佳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功擅益肾补脾,调肺化痰,轻力延年,治疗脾虚腹泻、怠情嗜卧、肾虚腰痛、滑精梦遗、肺虚咳嗽等症,是气虚秋乏之人上乘之选。

秋乏的原因有哪些(秋季的神疲体倦)(3)

2.阴虚型:大多为常年抽烟,熬夜伤身,喜好辛热食物之人,秋季疲乏萎靡之余,大多合并有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干咳,咽燥,盗汗,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表现。

此类患者治疗上以滋阴润燥为主,方用左归丸。在日常调护之中,应当注意戒烟,保持良好作息习惯,饮食清淡等,还可以常吃鲜山药、银耳、白果、梨、莲子、甘蔗等柔软、含水分较多的甘润食物。

3.阳虚型:大多见于年龄体弱,夏日伤于冷饮,冬春受寒之人,秋季除了精神不振以外,多见面色萎黄,食少,神倦乏力,少气懒言,畏寒肢冷,阳痿,多尿或不禁,大便溏薄,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舌质淡,苔白,脉弱。

治疗上则以温中补阳为法,可用右归丸或理中汤类,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防寒保暖,远离冰冻寒凉食物,多加户外活动,饮食上可尝试牛羊肉、红枣、茴香、姜、锁阳、龙眼肉等。

秋乏的原因有哪些(秋季的神疲体倦)(4)

图源:摄图网

除了汤药治疗及日常饮食调护以外,中医外治理疗对于改善秋季疲乏有独到疗效:

1.艾灸

灸中脘、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艾灸本身具有温阳通络的功用,对于脾阳不振之人尤为适宜,中脘为胃经募穴,又为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的交会穴,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

神阙位于上、下焦之枢,临近胃肠,所以神阙穴又有回阳固脱、温阳健脾的作用;而气海、关元这一临床常用经典组合,具有培元补气,壮阳固脱的功效;足三里作为养生强体的常用穴位,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的作用。

秋乏的原因有哪些(秋季的神疲体倦)(5)

2. 针灸

选取穴位为阴陵泉、足三里及合谷。阴陵泉,擅长健脾治血证;足三里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及扶正祛邪之功能,擅长补益肠虚、胃及脾虚证,不宜大泄;合谷擅长通经止络、补益肠气。

3. 按揉穴位:太白、脾腧、足三里

►太白穴: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按揉此穴可以加强脾的运化,达到止泻及促进物质转化的目的。按揉时取坐位,用左手拇指指腹按揉右侧太白穴,以穴位处感到微微酸痛为度,反之亦然。不必用太大的力,每次按3~5分钟。

秋乏的原因有哪些(秋季的神疲体倦)(6)

►脾腧穴:脾脏脏气汇聚之处,主管把食物转化为身体所需的气血精微等物质。手握空拳轻轻叩击脾腧数次即可,牢记不可重锤。

秋乏的原因有哪些(秋季的神疲体倦)(7)

►足三里穴:按揉时端坐,四指弯曲,按放在小腿外侧,将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里穴处,一按一松,连做36次,两侧互换。

秋乏的原因有哪些(秋季的神疲体倦)(8)

如果你对文章内容或相程感兴趣,请关注正安文化北京[zanedubj],我们等你哟~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