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井冈山邓四平,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追寻井冈山足迹?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追寻井冈山足迹(巍巍井冈山邓四平)

追寻井冈山足迹

巍巍井冈山

邓四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题记

井冈山是中国工农革命的圣地,朱毛会师井冈山的历史典故可谓家喻户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因此而闻名中外。

2015年金秋十月下旬,慕名去了一趟井冈山。井冈山如今是江西省吉安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面积并不大。20世纪30年代前,井冈山并不出名,甚至可以说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荒山野岭。正因为是地势险要的荒山野岭,所以才能藏得住人。

说起吉安,不得不多说几句,古时的吉安并不叫吉安这个名字,而叫庐陵。说起吉安,也许少有人知,但只要一说起庐陵,可以说其知名度要远远超过吉安这个名字。庐陵这个地方,最出名的人大致应该是在电视剧中常常出现的庐陵王李显。李显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所生的第七子,曾先后两次当上过皇帝,此人就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唐中宗。李显第一次当上皇帝才两个月就因触怒皇太后武则天而被废为庐陵王,贬出了长安。数年后,又被召回长安,重新当上了皇帝,又被皇后韦后与其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死得非常窝囊,驾崩之时才仅仅55岁。

其次,从吉安这个地方也曾走出数不胜数的文人志士。苏东坡曾作诗云:“巍巍城郭阔,庐陵半苏州”。这里更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而著称于世。众所周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就是那位写出过“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醉翁亭记》的作者,就出生在吉安这个地方,现在当地仍有其众多的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文天祥等人,也都是从这里走出去而名扬天下的吉安籍人士。邓小平女儿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书中写道,邓小平的祖籍地也是江西吉安,后来其先祖一路辗转迁徙到了四川广安定居。总之,吉安是一个文化厚重、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我以前对江西的了解,大多来自于书本上一些介绍或电视剧中零零星星的一些剧情。印象中,江西仿佛历来就是一个张飞杀岳飞杀到满天飞的打仗的地方。远的不说,近的诸如朱元璋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打得个天昏地暗你死我活,最后以朱元璋大胜而归。清朝咸丰年间源自于广西金田的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南昌、九江、吉安等地也均是清军和太平军打得个你死我活进行激烈争夺的主战场之一。

如今,从江西省城南昌出发到井冈山,大致要走五六个小时车程。中途在一个姓吴的当地人开的农家乐前吃午饭。农家乐的大门前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樟树,据说是吴姓人家祖先明洪武年间在此安家落户时种植的,距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

中午吃饭时喝了当地出产的一种红米酒,度数只有十几度左右,味道甜甜的,又有点酸酸的,既有点像醪糟开水,又有点像烤苕干酒的甑脚尾酒一样,一斤左右的一瓶酒下肚,丝毫没有醉酒的感觉。都说这是当地的特产。

吃完午饭上车继续前行,前往井冈山。车在蜿蜒的山间公路上左右盘旋,只见沿途漫山遍野几乎都长满了青翠的毛竹、斑竹等各式各样叫得出名字和叫不出名字的竹子来。看见那满山遍野的竹子,我蓦然记起初中时学过的一篇名叫《井冈翠竹》的课文来,至今记得课文的作者叫袁鹰,也至今还记得其中要求背诵的那一段文字:“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的生机,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车行山间,路边青翠的从林间偶而闪出一面鲜红的旗帜形状的宣传广告牌来,猎猎招展的大红旗帜上书八个醒目大字:“红军故乡,革命摇篮。”看见这些,我们如梦初醒一般发觉,我们是真的来到了革命胜地井冈山了。

讲解员介绍说,“井冈山”这个名称的由来在当地有这么一种说法:清朝初年,有位名叫蓝子希的人,为避战乱,迁徙到五指峰下一块小平地安家立寨。由于这里四面环山,地形好像一口井;村前有一条小溪流过,客籍人称溪为“江”,遂名此地为“井江”。因村庄依山向江建造,这村子也就叫作“井江山村”。后因客籍人口音“江”与“岗”谐音,又把这个村子称为“井岗山村”。尔后又有黄氏迁居此地,居住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村子不是建造在山头上,而是建在山脚下,就把“井岗山村”的“岗”字去掉了“山”字头,称作“井冈山村”,于是便有了“井冈山”这个地名。闻名遐迩的五指峰,便是“井冈山主峰”。

听完讲解员介绍,我们饶有兴趣地先去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着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井冈山从事革命斗争的一些图片和文物。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井冈山,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队历尽千辛万苦也上了井冈山。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朱毛井冈山会师。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茨坪的毛泽东旧居。当年的旧居早已在1929年被国民党军队烧毁,如今的旧居是新中国建立后重新按照原貌复建而成,全是干打垒的土墙房,外墙全部涂成了金黄的颜色。左边是当年毛泽东和战士们吃饭的餐室,摆放着一张粗糙的木桌,桌边搭着几根长条凳。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常常在这里用餐。当年红军生活异常艰苦,从军长到伙夫每天都只有五分钱的伙食费,很多时候吃的是粗糙的红米饭和南瓜汤,有时常常还要靠野菜充饥。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井冈山的斗争》,并和他的战友们一起将革命的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并最终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其意志之坚韧,其斗志之卓绝,其气势之雄阔,令人不得不发自肺腑由衷地感到钦敬。

距毛泽东旧居数米远的地方,还有同样一幢干打垒的土墙房子,走进去一看,墙上的文字介绍那是朱德、陈毅、彭德怀当年在井冈山居住过的旧居。

下午,又去瞻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走上两百多步石阶,方可进入陵园纪念馆。纪念馆分一楼二楼两层,一楼正面墙上镌刻着毛泽东的手书“死难烈士万岁”六字,墙下摆放着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敬献的花圈。一楼左右两面的墙壁上,悬挂着众多死难烈士的照片和生平简介。二楼墙上镶嵌着的大理石上,镌刻着众多死难烈士的籍贯和姓名,更多的是无名烈士。青山埋忠骨,牺牲在井冈山的革命烈士大致有1万多人。

从纪念馆二楼后门走出去,通往后山,在后山的一方石壁上,镌刻着朱德上世纪60年代重回井冈山时手书的“天下第一山”5个字。再往后行,是诗碑林。走完诗碑林长廊,便来到了高大巍峨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下,碑文由邓小平题写。站在纪念碑下远眺,可以望见高大巍峨的井冈山主峰,状若五根手指,因此被称为五指峰。讲解员介绍说,第四套人民币中的一百元人民币的背面图案,就是井冈山五指峰,因此,井冈山五指峰又被人们称为“中国财山”。

极目远眺,茨坪镇就坐落在五指峰下四围的群山环抱中,星星点点的小洋楼,雪白的墙壁,猩红的屋顶,俨然一个个可爱的婴孩睡在一个温暖的摇篮之中。

从烈士陵园一路下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半山腰间的两棵青松下面的一座低矮的坟墓,与其说是一个坟墓,倒不如说是一个长满青藤的低矮得不能再低矮的小坟堆罢了。坟堆旁边高高耸立着一尊青铜雕塑的战马,马上骑着一个气宇轩昂之人。再往低矮的坟墓前的小铜牌上仔细打量,方才辨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王佐的坟墓,此人和袁文才当年都是井冈山上响当当的绿林好汉,后来归顺了红军,但后来不幸都被错杀。新中国成立后,方得平反昭雪定为革命烈士。

参观完烈士陵园,天色已晚。当天晚上,乘坐当地旅游大巴,赶往井冈山市区,透过车窗发现,与其说这是一个市,倒不如说这里更像群山环抱中一个宁静秀美的小镇,公路两旁很少有灯光,街上也很少看见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讲解员介绍,尽管如此,井冈山市在一个叫作拿山的地方还建有飞机场,也有火车直接通往市里,交通十分便捷,由此可见各级党委政府对革命胜地井冈山的高度重视。晚上看了一场大型山水实景剧,剧情主要表现的是朱毛井冈山胜利会师以及在井冈山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做殊死斗争的情景。这个大型山水实景剧的场面非常壮观,气势非常磅礴,现场炮火连天,让人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又回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

第二日参观了著名的黄洋界。黄洋界这个地方之所以如此出名,不仅因为这里曾在1928年8月30日发生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更因为毛泽东后来写过的一首《西江月 井冈山》而更加闻名中外。黄洋界为井冈山上五大哨口之一,地势险要,悬崖峭壁之上,至今还可看见当年红军打击敌人用过的檑木滚石等物,如此险要之地,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架势,难怪乎,当年国民党反动派以数倍于红军兵力来围剿红军,竟将山上为数并不很多的红军丝毫奈何不得。至今在黄洋界依旧可看见悬崖峭壁旁一块山石上架设着一门迫击炮,在阵阵萧瑟的山风中,仿佛依旧在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激烈: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后来,又去参观了位于小井的红四军医院旧址。医院又叫红光医院,是一楼一底两层黑色的木楼,里面陈设十分简陋,医疗条件相当艰苦。

金戈铁马,风雷激荡。一座历史的丰碑,高耸在山川岁月的天际。

高山仰止,激情燃烧。一道峥嵘的风景,雕刻进古往今来的记忆。

历史不曾遗忘——红军的摇篮,革命的圣地,永远的井冈山!

作者简介

邓四平,1974年5月生,四川省蓬安县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馆员,蓬安全搜索、蓬安新文网、四川全网搜总编辑。1989年至今,在《中国教师报》《中国旅游报》《青年作家》《四川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0余篇,多次获国家、省、市各级文学奖,众多散文被选入各种文学选本和中小学生语文单元考试测验试卷。其中,《醉忆故乡醪糟香》被选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编著的现代文经典阅读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