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背影(120)莱芜鱼拓:以鱼作画 妙艺传家

编者按

莱芜,古称嬴、牟,自春秋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莱芜位于山东中部,如同齐鲁大地的一颗心脏,因地理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代有长勺之战,金戈铁马,折戟沉沙;近代有莱芜战役,炮火连天,硝烟弥漫。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莱芜涌现出大批杰出人物:镇国将军刘瑀、征朔将军李果、垦荒知县吴来朝、名医朱包蒙、诗人何兰华、画家李半残、历史学家王毓铨、散文家吴伯箫、导演吴天明……人杰地灵,大家频出。

莱芜三面环山,北部山脉为泰山余脉,南部为徂徕山脉,寄母山、葫芦山、黄羊山、笔架山、三平山、莲花山……峰峦叠秀,各有典故。除了山,莱芜更有水,境内404条河流滋润大地,浪花淘尽,是非成败,古今多少蹊跷事,都随汶河水流中。

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写得了诗句,读得下文章,更有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的涵养,培育出朴实、厚道、聪明、灵透的莱芜人民,在每个时代的每个季节里,冬季温暖,春季晴朗,夏季凉爽,秋季金黄。

莱芜,这座走过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蕴藏着诸多热情迸发或者默默无语的故事素材,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对话、去整理,去提升,担起媒体责任,以飨可爱网友。

即日起,大众网莱芜频道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莱芜背影》,旨在记录历史,传播文化,服务当地,弘扬精神。同时,谨以此表达:有一幅白描叫做莱芜印象,有一泓眷恋叫做莱芜记忆,有一种胸怀叫做俺莱芜有,有一个情结叫做大爱莱芜。

简笔画民间故事绘画作品(莱芜鱼拓以鱼作画)(1)

大红鲤鱼拓片

简笔画民间故事绘画作品(莱芜鱼拓以鱼作画)(2)

给鱼体上颜色

简笔画民间故事绘画作品(莱芜鱼拓以鱼作画)(3)

揭开纸张,看到栩栩如生的鱼体画面

简笔画民间故事绘画作品(莱芜鱼拓以鱼作画)(4)

景斌教小学生做鱼拓

简笔画民间故事绘画作品(莱芜鱼拓以鱼作画)(5)

五福临门鱼拓

简笔画民间故事绘画作品(莱芜鱼拓以鱼作画)(6)

鱼拓作品《追梦》

文/片 大众网记者 亓秀宝

莱芜境内大小水库及塘坝遍布,鱼类资源较为丰富,喜欢钓鱼的市民也不在少数。与很多钓友把鱼获拿来食用不同,一名叫景斌的钓友喜欢将钓的鱼用来作画。将颜料、墨汁等涂在活鱼身上,敷上纸,均匀拓印,形成画作,名曰:鱼拓。

景家人做鱼拓,要追溯到清同治年间。当时,以景明信为主的景家人经营马队骡队,往返济南、博山等地,把乡邻种植的粮食、采集的山货收集来运送至外地换回针头线脑、油料、盐砖、茶砖、陶罐、各色布匹等日常用品。

一天,景明信钓到几条小鱼便早早收起鱼竿回家,随手把鱼篓放在桌边,坐在桌旁铺纸准备写上几笔然后给母亲做鱼汤,刚开始动笔写字,一条小鱼突然从鱼篓中蹦出,正好跳在刚写的字上。景明信忙起身将鱼抓住放回鱼篓,回头看到纸上鱼蹦过的地方鱼鳞片纹路清晰,煞是好看。他便想,如果把鱼用墨汁涂抹,放在纸上拓印,是不是会更好看?于是接着把鱼抓起,用毛笔沾墨汁涂抹鱼身,随后把宣纸盖在鱼身上,揭开宣纸,一条灵动的小鱼跃然纸上。随后的日子里,景明信每次钓到鱼便尝试拓印,感觉漂亮的鱼拓画就拿给大家看,乡邻们都戏称他为十足的“鱼疯子”。

140多年过去了,如今36岁的景斌接过了祖辈衣钵,也成了亲朋好友口中的“鱼疯子”。他得空就往河边、湖边、水库边跑,对钓鱼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尽管每次都收获不少,可他却很少把鱼获分给别人,朋友们透露:除非是鱼鳞不全或半路死去的鱼才能从他手中拿到。问及为何如此“抠门”,景斌说“鱼拓对鱼的外形要求十分严格,钓来的鱼先得精挑细选之后才行”。要制作出高质量的鱼拓必须每一个环节都很到位。制作之前,首先要把鱼身上的粘液用食盐或者洗涤剂彻底清理干净,然后将其放在泡沫板或橡皮泥做的鱼枕上,把鱼摆成所需要的姿势。制作彩色鱼拓时一般先参照鱼本身的颜色调3种基本色,分浓、中、淡三色,鱼的背部色深、中间稍浅、腹部色淡。为保证颜色过渡的自然,需要用纯羊毛的平头笔晕色。黑白鱼拓的制作可使用普通墨汁,在晕色的过程中要注意颜色的微妙变化,争取达到一眼看上去流畅自然的效果。

完成晕色以后就可以开始拓鱼了。先将纸适度喷湿,覆盖在鱼身上,均匀地按压、拍打或用刷子刷,使颜料均匀地拓印到纸上,拓制完成后再用毛笔画出鱼的眼睛,题上词句,落款、盖章,才算完成。由于鱼拓作品都是一次拓成,所以有较大的偶然性,每个环节的细枝末节都关系着最终作品的成败,因此一件完美的作品十分难得。

十几年来,景斌多次参加全国传统文化大赛、全国书画网络大赛、全国鱼拓比赛和展览,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鱼拓作品《结伴同游江水中百年仍戏碧波间》还拿到了2015年全国鱼拓大赛金奖。现如今,景斌把鱼拓技艺也教授给了慕名前来学习的人们。说到以后的打算,景斌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鱼拓这门传统的民间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