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敬文/口述 沈菲/撰文100年前,浙江嵊州东王村的农民将门板铺在稻桶上,搭成简易戏台,说唱艺人登台演戏,就此揭开了越剧历史的序幕逐渐地,越剧由最初民间的自发说唱,到进军大上海一唱走红,最终风靡全国,完成了从沿门卖唱的曲艺样式到我国知名戏曲形态的演变,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越剧100周年纪念演出?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越剧100周年纪念演出(百年越剧在建德)

越剧100周年纪念演出

汤敬文/口述 沈菲/撰文

100年前,浙江嵊州东王村的农民将门板铺在稻桶上,搭成简易戏台,说唱艺人登台演戏,就此揭开了越剧历史的序幕。逐渐地,越剧由最初民间的自发说唱,到进军大上海一唱走红,最终风靡全国,完成了从沿门卖唱的曲艺样式到我国知名戏曲形态的演变。

这种以嵊州方言和民间音乐为渊源,博采绍剧、京剧、昆曲、话剧、电影等多种艺术精华的戏曲,表演真切、细腻、动情,唱腔委婉动听,风格柔美抒情,受到了大批戏迷和观众的青睐,建德老百姓也不例外。

1934年,越剧传入建德,至今已有八十余载。越剧在建德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民间坐唱班到业余越剧团、职业剧团,鼎盛时期三个专业剧团,九个业余剧团,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减少至一个,到最后80年代全部解散。老百姓始终忘不了的越剧之音。如今,越剧团没有了,可越剧爱好者还在。江滨公园、老年大学、文化中心……经常看见他们的身影,自己弹自己唱,用这样的形式继续对越剧的追求和热爱。

建德越剧的先声

1934年春天,嵊县“群芳舞台”、“高升舞台”两个越剧班社到建德梅城演出《双蝴蝶》(梁祝)、《卖油郎独占女花魁》,非常受群众欢迎。

1938年秋天,嵊县民间越剧艺人陈阿早带越剧的笃班,来到寿昌县长林口村演出。全团十五六人,演《梁山伯与祝英台》、《龙封锁》、《十三太保》,一连演出十天十夜。老百姓喜欢得不得了。

当时有个叫李芝凤的村民大受感染,与丈夫邵世荣商定要组建长林口村越剧团。在陈阿早老师的帮助下,组建了原建德县、寿昌县两县第一个民间职业越剧团——寿昌县“新春舞台”,民间又称芝凤班。

芝凤班第一批招收了27个学员,边练功边排戏,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排演出《双金花》、《卖布记》、《三堂会审》等大戏,开始在寿昌、淳安、遂安、开化等县轮流演出,可谓名噪一时。抗日战争时期,仍然坚持,停停演演到抗战胜利。1946年在巨县黄坛口演出,一口气连演几个月,红极一时,名震浙西。

1953年,这个来自民间的越剧团——芝凤班被遂安县政府“收编”,在遂安县注册登记,改为“浙江省遂安县越剧团”。1958年,遂安县与淳安县合并,又改名为淳安越剧团。

如今的建德市由建德县和寿昌县合并而来。上个世纪,寿昌县有个芝凤班,建德县有个建德县民声越剧团。而这个剧团又是由建德宏声越剧团和梅城新民越剧团合并而来。

1949年冬,建德县梅城有个叫倪莲珍的人,参加过越剧的笃班学习,有一定越剧基础,她和自己的老公、弟弟在梅城组建宏声越剧团,邀请二十几位越剧爱好者一同学习排戏,在梅城、大洋、南峰、杨村桥、乾潭乡等地演出。与此同时,梅城下城区的一批越剧迷,成立梅城新民越剧团,也在周边乡镇轮番演出。

后来,县里联络了两个剧团,将他们合并,正式更名建德县民声越剧团。只可惜1953年的时候,越剧团在江西演出时,不慎发生火灾,烧光了服装、道具、乐器……建德县政府获悉,赶到江西把剧团演员带回,后因种种原因,越剧团自行解散。

建德越剧辉煌的十年

熟悉建德越剧历史的人都知道,建德越剧最辉煌的十年是1956年到1966年,在建德这片土地上,同时存在着三个专业越剧团。

建德民声越剧团解散之后,建德没有专业的越剧团。1956年,上海市政府决定支援浙江省三个专业越剧团,上海合力越剧团被分配到建德县。上海合力越剧团是当时支援浙江的剧团中阵容最为整齐、平均年龄最小、力量比较强的的剧团。全团总共50余人,浩浩荡荡来到浙江建德。

合力越剧团到了梅城,码头上一片锣鼓、鞭炮,当地政府拉起红色横幅,小学生军乐队鼓乐齐鸣、老百姓手持小红旗站在江边等候,热烈欢迎剧团的到来。自此,上海合力越剧团在建德梅城落户,更名为建德县地方国营合力越剧团,又称建德越剧一团。涌现了以高爱娟、花月珊、张慧英等一批知名演员。

建德越剧二团,是原来寿昌县越剧团。1954年,安徽省绩溪县有一个同新越剧团,她们在安徽生存遇到困难,想回浙江落户。当时寿昌县没有越剧团,寿昌县委县政府同意她们到寿昌落户,成立寿昌县越剧团。剧团演出水平比较高,在寿昌县大有名气。1958年,建德县和寿昌县合并,寿昌越剧团就更名为建德越剧二团。后来,这个建德越剧二团表现出色,时任省文化厅副局长陈平对他们赞赏有加,1960年的时候,二团被派去支援哈尔滨建设。

1957年,建德县越剧团三团的前身——杭州市天然越剧团来到建德支援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改名新安江越剧团。第二年新安江区工委撤销并入建德县,新安江越剧团更名建德县越剧三团。

1965年的时候,建德县越剧一、三团又合并,成立了新的建德县越剧团。从此,建德有一个越剧团和一个婺剧团,演出质量颇佳,基本满足全县四十多万人民看戏需要。

可是好景不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炸烂女子越剧”思潮的影响下,越剧团被解散,大批演出精英转到集体所有制工厂去当工人,到旅馆当服务员。剩下的职工和婺剧团一起成立建德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改唱京剧样板和歌舞演出。

越剧团的重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建德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恢复越剧团。1979年3月,建德县委县政府资助6万元,恢复建德越剧团。人员以原来的建德一、三团为主,聘请、调动其他县市的越剧演员,新办服装、道具、扩音等设备。

7月初开始排戏,56名演职员挑灯夜战,赶排的第一场戏就是《三看御妹》。先是在新安江白沙影剧院连演了7天,高朋满座。又到杭州新中国剧院连演50天,120场,场场爆满,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接着越剧团的第二个戏《泪洒相思地》,受到杭州红星剧院的邀请,去演出了25天,79场。

那时建德越剧团在杭州非常火。省里开“两会”,晚上要给大家安排文艺节目,结果很多人点名要建德越剧团去演《泪洒相思地》,大会秘书处就调建德越剧团去了。当时建德县委书记朱怀兴、县长张义根都很紧张,生怕演砸,再三吩咐。可演出的时候,大会堂里坐得满满的,1500多人,演得很成功,掌声不断。领导可高兴坏了,听说剧团演出时没有地毯,批了一万块钱买地毯。而且听说因为演出太成功,人们到处在议论建德越剧团,省长还批评了地级越剧团:一个县级团演得比他们地级团还要好!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社会文化活动的增多,电影、电视的出现,戏曲渐渐不景气。1985年的时候,建德越剧团再次解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