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是一本经典的世界名著,它的名字如雷贯耳,它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旷世杰作,也是毛姆力荐的为数不多的名作小说之一。

本书主要的情节是围绕贝内特夫妇家的五个女儿中的三个女儿,和他们邻居夏洛特这四个女人的婚姻故事为线索进行发展和推进的。

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形象解析(重读傲慢与偏见才明白为何伊丽莎白被父亲偏爱)(1)

故事情节称不上跌宕起伏,但是简·奥斯丁幽默讽刺的笔触,敏锐深邃的观察力,把几个人物的性格情绪、内心动向以及情感演变等刻画得生动有趣,韵味无穷。

重读这部小说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何伊丽莎白会被父亲偏爱,被母亲讨厌,原因有5点。

这里先简单概括一下贝内特夫妇五个女儿的性格特点:

大女儿——简:美貌倾城,性格温润;

二女儿——伊丽莎白(莉齐):思想深邃,聪敏伶俐;

三女儿——玛丽:一心研学,矫揉造作;

四女儿——基蒂:幼稚无知,生性懒惰;

小女儿——莉迪亚:爱慕虚荣,放荡不羁

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形象解析(重读傲慢与偏见才明白为何伊丽莎白被父亲偏爱)(2)

一、为什么同是一个父母生的?伊丽莎白最受父亲的宠爱?

“贝内特先生极为惦念二女儿。他很少为别的事出门,只因疼爱伊丽莎白,便经常跑去看望她。”

从书里很多地方都不难看出,在五个女儿中,贝内特先生最偏爱的是二女儿伊丽莎白。

那么原因是为什么?

我认为有三个方面:性格、学识、修养

1、性格

伊丽莎白的脾气性情是五个女儿中最像贝内特先生的,她幽默风趣、聪慧灵敏,所以按常理推,伊丽莎白自然也会是颇受父亲喜爱的那个女儿。

就像现实中很多家庭,父亲无形中都会相对喜欢那个和他脾性比较契合的女儿多一点。

此外自幼就喜欢读书的伊丽莎白,智慧的汩汩泉水早已渗透在了她的性格和思想上,她有自己的主见和思考。

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形象解析(重读傲慢与偏见才明白为何伊丽莎白被父亲偏爱)(3)

较之姐姐简的温和柔软,伊丽莎白显得更刚毅坚定;比之妹妹们的轻浮无知,她则表现出的是沉稳和远见。

2、学识

伊丽莎白博学多识,聪敏机灵,和达西那样思想深邃、要求极高的人沟通,也丝毫没有任何隔阂。

“一个女人必须精通音乐、唱歌、绘画、舞蹈以及现代语言,才当得起这个称号。除此之外,她的仪表步态、嗓音语调、谈吐表情,都必须具备一种特质,否则她只能获得一半的资格。”

达西还认为“除了这一切之外,她还应该有点真才实学,多读些书,增长聪明才智。”

本书的最后,伊丽莎白调皮地问达西他是怎么爱上她的?

达西:“我喜爱你头脑机灵。”

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形象解析(重读傲慢与偏见才明白为何伊丽莎白被父亲偏爱)(4)

伊丽莎白的聪慧机灵,也是贝内特先生喜爱她的另一大原因,从书里这段话不难窥探出,贝内特先生骨子里是喜欢智慧聪敏的女人的。

“父亲当年因为贪恋青春美貌,贪恋青春美貌通常赋予的表面上的善气迎人,因而娶了一个智力贫乏而又心胸狭窄的女人,致使结婚不久,便终结了对她的一片真情,夫妇之间的相互敬重和相互信任,早已荡然无存;他对家庭幸福的期待,也已化为泡影。”

正是因为对伊丽莎白的欣赏和认可,作为父亲的贝内特先生能深切地体察到伊丽莎白内心的真实情感追求。

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形象解析(重读傲慢与偏见才明白为何伊丽莎白被父亲偏爱)(5)

“你是那样活泼聪慧,要是嫁个不般配的丈夫,那是极其危险的。你很难逃脱丢脸和悲惨的下场。孩子,别让我伤心地看着你瞧不起你的终身伴侣。你可不要稀里糊涂的。”

“我没有意见了。如果真是这样,他倒配得上你。莉齐,我可不愿意让你嫁给一个与你不相配的人。”

上面的一番话,无不都在透露着贝内特先生把二女儿伊丽莎白视为多么珍贵的宝贝,在他的眼中,她是那么的优秀,她拥有活拨的性格、聪慧的思想、有趣的灵魂,这样的女儿怎能让他不偏爱?

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形象解析(重读傲慢与偏见才明白为何伊丽莎白被父亲偏爱)(6)

3、修养

凯瑟琳夫人侮辱伊丽莎白样样都配不上达西时,伊丽莎白泰然自若地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我认为,我跟你外甥结婚,并不会背弃自己的出身。他是个绅士,我是绅士的女儿,我们正是门当户对。”

“绅士的女儿”这一词,完全可以看出不仅贝内特先生独宠伊丽莎白,在伊丽莎白的心中,她父亲也是很有修养的绅士。比起母亲,她肯定也是更敬爱父亲多一些的。

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形象解析(重读傲慢与偏见才明白为何伊丽莎白被父亲偏爱)(7)

伊丽莎白从小喜欢读书,拥有高远的视野和不俗的修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也是得益于她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让她活得洒脱自如,聪慧通透。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女人的修养,体现出来的是端庄大方,不骄不谄,不媚俗,不失礼,懂得人情,善解人意,和人交往,有着吸引人的独特气质和魅力。

这句话仿佛就是为伊丽莎白“量身定做”的。

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形象解析(重读傲慢与偏见才明白为何伊丽莎白被父亲偏爱)(8)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修养做底色,当她遇到凯瑟琳夫人的百般刁难时,她依旧可以做到淡定从容,不卑不亢。

作为父亲,看到女儿有这样的修养和境界,任谁都会很欣慰,很喜爱她吧。

二、为什么都是自己的女儿,贝内特夫人最讨厌二女儿伊丽莎白?

1、性格和三观不同

有时候这个世界是很神奇的,纵然是母女关系,其实也讲究磁场和缘分的。

有些母亲就是不喜欢自己的某个女儿,她们要么是认为她不够懂事,要么是认为她不太听话,要么是认为她有些强势,总之就是莫名地不太喜欢她。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大女儿乖巧温顺,颇受母亲的喜爱;二女儿内敛敏感,就有点不受母亲的待见。

其实,这就是母女之间的气场不和。往大了说,以后的为人处世方面,她们的三观也不尽相同。

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形象解析(重读傲慢与偏见才明白为何伊丽莎白被父亲偏爱)(9)

再说回贝内特夫人,书中对她这样描述:“她是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

很显然,她和她的小女儿莉迪亚属于一类人,也毫无悬念,她也确实最宠爱她的小女儿。

纵观其他几个女儿,要么是听话温顺,要么是深受她的喜爱,唯独伊丽莎白,她一贯有自己的思想和坚持,所以贝内特夫人有点无法掌控她的感觉。

当伊丽莎白的表兄柯林斯带着施舍和虚荣混杂的不纯之心向她求婚时,聪慧的她当然是果断拒绝的。

这就惹得贝内特夫人颇为生气,她觉得伊丽莎白太固执任性,太不识好歹,不为他们一家人未来的安稳着想。

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形象解析(重读傲慢与偏见才明白为何伊丽莎白被父亲偏爱)(10)

“面对母亲的胡搅蛮缠,伊丽莎白应答自如,时而情恳意切,时而嬉皮笑脸。虽然方法变来换去,决心却始终如一。”

贝内特夫人浅薄自私地让伊丽莎白嫁给柯林斯,名义上是有一层打着为伊丽莎白着想的迂腐成分,但实则她真正关心的还是柯林斯以后继承贝内特先生房产的事。

说来说去,贝内特夫人和伊丽莎白不是一类人,她天天站在门外咋咋呼呼地瞎囔囔,永远理解不了伊丽莎白的真实内心,本就三观不同,所以也就谈不上多喜欢了。

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形象解析(重读傲慢与偏见才明白为何伊丽莎白被父亲偏爱)(11)

2、贝内特先生对伊丽莎白的偏爱,更激发了贝内特夫人对她的反感

书中多处明确体现了贝内特先生对伊丽莎白的偏爱和独宠。

“她们哪一个也没有多少好称道的,”贝内特先生答道。“她们像别人家的姑娘一样,一个个又傻又蠢,倒是莉齐(伊丽莎白)比几个姐妹伶俐一些。”

首先贝内特夫人并没有觉得伊丽莎白身上有什么特别的优点,就像她对贝内特先生说的那样:“我希望你别做这种事。莉齐丝毫不比别的女儿强。我敢说,论长相,她没有简一半漂亮;论脾气,她没有莉迪亚一半好。可你总是偏爱她。”

相反由于伊丽莎白的特立独行,反倒让贝内特夫人看到的只是她的表象,诸如脾气差、不识好歹、固执任性、相貌平平等等这些特点。

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形象解析(重读傲慢与偏见才明白为何伊丽莎白被父亲偏爱)(12)

所以她当然不理解为何如此这般“平凡”的伊丽莎白,却能博得她父亲的喜爱?所以贝内特先生越是毫不掩饰地夸赞伊丽莎白,无形中就越会招致贝内特夫人对她的反感。

其次,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这也算是母亲在吃女儿的醋吧。

卡罗尔·里夫(Carol Ryff)等人的一项研究发现,当儿子超过成功水平时,母亲会感觉更好,而当女儿超过成功水平时,母亲会感觉更糟。

前面也提到过贝内特先生之所以会娶贝内特夫人,当初完全是被她的青春美貌冲昏了头脑,谁知娶回来的却是一个智力贫乏而又心胸狭窄的女人,以至于结婚没多久,他对她的感情便烟消云散了。

“除了她的愚昧无知可以供他开开心之外,他对她别无欠情。”

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形象解析(重读傲慢与偏见才明白为何伊丽莎白被父亲偏爱)(13)

贝内特夫妇的感情本就不融洽,但偏偏在贝内特先生的眼中,伊丽莎白却又是那么的突出和优秀,这就难免会让同为女性、且与二女儿本就性格不太合的母亲,内心泛起说不清道不明的醋意。

伊丽莎白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后,贝内特夫人气势汹汹地找贝内特先生,以期让他来谴责和呵斥伊丽莎白一顿,以解她的心头之气。

谁知贝内特先生接下来的问话,让贝内特夫人真的大失所望。

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形象解析(重读傲慢与偏见才明白为何伊丽莎白被父亲偏爱)(14)

“伊丽莎白,你面临着一个不幸的抉择。从今天起,你要和你父母中的一个成为陌路人。你要是不嫁给柯林斯先生,你母亲就永远不再见你了;你若是嫁给柯林斯先生,我就永远不再见你了。”

彼时彼刻,求一下贝内特夫人的心里阴影面积有多大?

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形象解析(重读傲慢与偏见才明白为何伊丽莎白被父亲偏爱)(15)

从心理学上讲,一个家庭的核心关系是夫妻关系,其次才是亲子关系。只有把夫妻关系摆在第一位置上,这样才能维系一个家庭长久的和睦与幸福,否则,必将矛盾重重。

所以伊丽莎白为何被父亲偏爱,被母亲讨厌?与其说是某个人的原因,不如说是一个家庭的情感关系所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