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二战时代的德国国防军军官,大家想到的,往往都是一堆来自普鲁士容克贵族圈子的“冯”(von)们。

这个von字,某种程度上,可以算得上是德意志贵族的标志,同荷兰的“范”(Van)的含义类似,von后面原本是其家族的封地或来源。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1)

比如,大家熟悉的二战德军元帅埃里希·冯·曼施泰因(Erich von Manstein)

不过,曾经的德军贵族军官,也并非都来自普鲁士的容克贵族,一战和二战中,南德地区的“冯”们(他们很多属于乡村贵族或者宫廷贵族),照样也涌现出过一些名人。

典型的,当属咱们下面要细说的这位,“720女武神行动”中,只身刺杀希特勒的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上校。


1907 年 11 月 15 日,德国西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的斯图加特(这也是后来奔驰、保时捷、博世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小城耶廷根,一个承袭伯爵头衔的天主教贵族家庭迎来了自己的继承人——克劳斯·菲利普·玛丽亚·查士丁尼·申克·冯·施陶芬柏格(欧洲贵族的名字越长,表示其祖上越显赫)。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2)

在德国统一之前,巴登-符腾堡州是一个独立的邦国——符腾堡王国,跟北方普鲁士王国的信仰和风风俗差别明显

少年时代的冯·施陶芬贝格正好经历了一战后,德国战败割地赔款的那段“屈辱经历”,他和大多数德国人一样,内心充满了“不服”。

接受了完整的私立学校精英教育后,19岁的冯·施陶芬贝格选择了从军。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3)

冯·施陶芬贝格在祖宅门口

军校毕业后,出身南德天主教家庭的冯·施陶芬贝格在国防军里一直干得不错,和那些北德普鲁士的容克同事们,相处融洽;

但这时,他所热爱的祖国,却境况不佳,在战败阴影和经济危机中,苦苦挣扎。

冯·施陶芬贝格和身边的很多同胞一样,开始热切地期盼出现一位能带领德国人民走出泥潭困境,重塑辉煌的“伟大领袖”。

好似——他们真的找到了这样的一个人。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4)

1933年,冯·施陶芬贝格和大量被忽悠的热血沸腾的德国民众一起,把他们追随的那位“救世主”选上了德国总理的宝座。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5)

冯·施陶芬贝格夫妇也是在1933年结婚的

老实说,冯·施陶芬贝格对希特勒的感情非常复杂,直到二战开打的前期,他一直是希特勒的崇拜者和效忠者。

比如,刚被派往东线战场的时候,他写给妻子~尼娜·申克·冯·施陶芬贝格的书信里,还在热情地赞美着伟大的元首,对希特勒复兴国家、重整军队、开疆破土的威力充满敬畏之心。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6)

电影《行动目标希特勒》中汤姆·克鲁斯和原型相貌上还是挺相似的,身高差距则由内外增高的军靴来凑了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7)

真实的冯·施陶芬贝格和他的儿女们

然而,进入1942年下年后,他的这种敬畏之心和崇拜的感情,开始发生了变化(具体心理历程,可参考他本人日记)。

随后,1943年,冯·施陶芬贝格在北非战场受了重伤。

他幸运地保住了性命,但失去了自己的左眼、右手,以及左手的两个手指,双腿也落下了残疾。

很快,他被送回了柏林休养。

这期间,他结识了一些反希特勒的国防军地下组织。

逐渐地,冯·施陶芬贝格对希特勒的感情从早期的崇拜,之前的怀疑,变为了憎恶和痛恨,并毛遂自荐成了刺杀希特勒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人。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8)

进入1944年夏,德军在东线早已经转攻为守,西线盟军成功地在诺曼底登陆,法国完全光复指日可待,虽然德国老百姓和中下层官兵很多还在被循环洗脑所蒙蔽,但是高层们已经看得很清楚了——战败已成定局,投降是迟早的事儿。

这时的德国面对大半个世界,一旦继续硬抗,输必定身死魂灭,所有人都吃不了兜着走。

很显然,在当年的国防军高层看来,只有除掉希特勒,推翻纳粹专治,建立新政府,由自己主导的新政府与盟军谈判,同时,利用西方和苏联意识形态和现实的矛盾,有望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这样不但能避免外国军队进入德国,保全国防军的建制,还可以继续维持德国在1939年9月发动二战前已经据有的主要领土,比如德奥合并的状态、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等等。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9)

二战前的欧洲,这也是当年“女武神行动”团队试图保持的一个战后状态

必须抓紧除掉希特勒,不能再等了。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10)


事实上,想弄死希特勒的人一直多了去了。从1938年开始,德国军官团体密谋暗杀希特勒的行动不下40次,但每一次都未能得手。不是发生了意外,就是希特勒警惕地躲过,临时改变了行程。

比如,根据《第三帝国的兴亡》中的记载,施拉勃伦道夫少将就曾搞过一瓶伪装成白兰地的炸药酒,打算在飞机上炸死希特勒,但因为天气太冷等原因,最终没能引爆。电影《行动目标希特勒》中,也曾还原过这一幕,场面拍得很紧张。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11)

《行动目标希特勒》剧照,酒送出后,施拉勃伦道夫少将狡黠的一笑

至于怎么弄死希特勒,暗杀小组筹划再三,决定还是走老路线,用定时炸弹。

那么,这就需要一个有资格能光明正大的接触希特勒的人员。

正如前面说的那样,身残志坚的冯·施陶芬贝格上校,及时地毛遂自荐了。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12)

左一高个子的,为冯·施陶芬伯格上校

他负伤后坚毅的表现,曾经传到希特勒的耳朵里,很受重视。

冯·施陶芬伯格伤愈后,被调到了柏林本土兵团担任参谋长——在德军东西两线明显已转到下风的情况下,希特勒非常需要这样意志坚强又相貌体面的“军人典范”。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13)

《行动目标希特勒》剧照

这个职位,让冯·施陶芬伯格有机会见到希特勒,参加一些柏林高层会议。

1944年7月11日,冯·施陶芬伯格决定实施暗杀,但在会场他和希特勒、戈林在一起待了半个小时,希姆莱却临时缺席了。最终,想把这群人一锅端的冯·施陶芬伯格没有拉响炸弹。

7月20日,他决定再次实施暗杀。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14)

《行动目标希特勒》中,720清晨,和妻子话别的冯·施陶芬伯格

按照“女武神行动”的计划,冯·施陶芬伯格和副官哈夫登乘飞机抵达“狼穴”,二人的公文包里,各藏了一枚定时炸弹。

因为副官没有资格进入会场,只能在外围等待。

这两枚炸弹需要冯·施陶芬伯格靠着自己的残肢(独臂、独眼,只有左手三只手指能用)在极短的时间内秘密组装出来,然后通过溶液腐蚀金属线释放撞针的方式引爆。

这个操作非常精密———要把引信插进炸弹里,然后再用钳子把玻璃管捏碎,让酸液能流到触发引信的金属线上,金属线被酸液腐蚀后,撞针就会弹出来击发雷管。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15)

冯·施陶芬伯格借口换衣服,来组装炸弹

设定的引爆时间,是12分钟,他需要在定时炸弹引爆前,顺利脱身。

那么,说到这儿,肯定有人觉得,这位上校先生,一定是个贪生怕死之徒,为啥他丢下炸弹就跑——直接面对面的开枪,或者捅刀子,这样豁出性命的暗杀,才能比较靠谱的保证“效果”。

但是,接触元首要过搜身那一关,所有枪支和刀具都需提前上交。

冯·施陶芬伯格并非因为怕死才选择定时炸弹的形式,而是这样的操作才能把炸弹的零件带进去。

毕竟,敢搞暗杀政变,本身就是个命悬一线的事儿,特别怕死的人,哪有这样的勇气。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16)

他之所以舍不得同归于尽,更是因为,自己要做的事情不止是杀死希特勒——冯·施陶芬伯格还要回柏林,协助指挥政变!

按照“女武神行动”计划,从执行到组织都需要他出力,这位身残志坚的上校放了炸弹后还要乘飞机从东普鲁士拉斯滕堡的德军大本营(狼穴,战后成为了波兰领土)组织参与政变。

前一个月,为了防止德国国内出现叛乱,国防军本土军团曾制订了一个叫“瓦尔基里行动”的计划。具体内容是~一旦国内发生叛乱,本土兵团有权控制政府的各个部门,以及包括电台在内的通信设施、汽车站、火车站等交通设施。

按照暗杀小组的计划,他们将宣布元首已死,全国进入紧急状态,随后动用“瓦尔基里行动”完成政变。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17)

《行动目标希特勒》中,警卫营长雷默少校收到瓦尔基里行动”时的场面——最开始楞的说不出话来

所以呢,当冯·施陶芬伯格和副官哈夫登放了炸弹后,还要忙着“赶飞机”跨越数百公里回到柏林组织参与政变。

那叫一个忙。

不过,无论从当年的史料还是后来的电影中,咱们也能看到,这些国防军们搞政变,确实显得比较外行——他们的主要“政变形式”,竟然是....忙着打电话。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18)

政变搞得很有仪式感,但基本都是在办公室打电话

实际上,无论在狼穴实施的暗杀有没有真正起到作用,柏林方面那边也应该按照希特勒被炸死的计划行事——立即占领广播电台、解除纳粹党卫队的武装,控制柏林,暂时切断柏林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同时促成各地驻外军队的明确声援和支持——而不是一堆人窝在办公室里议论纷纷、打探风向、通过打电话的方式“搞政变”,用几个小时等待着是否被炸死的确切消息,再采取行动...直到电台播出了希特勒本人的声音,才傻了眼,然后高呼着“德意志万岁”毅然赴死。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19)

冯·施陶芬伯格被处决的地方,他死时,时年36岁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20)

冯·施陶芬伯格夫妇的墓地。施陶芬伯格本人的尸骨至今下落不明,墓地里其实只有她的妻子,活了93岁的妮娜

其中一个相当致命的错误还有,潜伏在“狼穴”的密谋成员没有及时切断与外部的联系,导致“狼穴”能够顺利对外宣布希特勒没死的消息,证明了柏林政变团队擅自启动“瓦尔基里行动”的非法性——如此一来,政变行为一下子就站不住脚,人心也马上乱了。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21)

政变团队潜伏在“狼穴”的线人,行动不够给力,最终也死的很惨

另外,一个显得较为天真的操作是,他们没有事先在负责柏林防务的奥托·恩斯特·雷默少校上面做做工作。

最终这个小人物,搅乱了整个政变计划。

在《行动目标希特勒》中,德国军官专业户托马斯·克莱舒曼塑造了一个高冷帅酷,立场摇摆不定的警卫营长~雷默少校,虽然镜头不多,但看起来还是很中立的样子。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22)

就是他

但其真实的历史原型,可是个纳粹死忠,直到在战后还不遗余力地传播纳粹遗毒。

这样的铁杆纳粹,掌控着柏林的兵力调遣,而政变团队竟然就那么“心大”地去让他执行“瓦尔基里行动”,逮捕包括戈培尔在内的纳粹大佬们。

结果,人家雷默少校一听到希特勒的声音,确定元首没死后,二话不说,带着手下就转身杀到了政变大本营,没费多大劲,当晚就把政变团队给捉了,现场了断了包括冯·施陶芬伯格在内的多名政变组织者。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23)

《行动目标希特勒》,雷默少校在戈培尔办公室接到了元首的电话,马上释放了纳粹分子,转身抓施陶芬伯格去了

更缺乏经验地方的还体现在,这个计划严重缺乏群众基础,单纯属于一个国防军军官内部的组织策划的谋杀与政变;

同时,政变者们也没能笼络住其他德军高级将领,掌握地方军权,像隆美尔,古德里安都多多少少听说过这个计划和组织,但只是隔岸观火,没有提供任何实质帮助——可悲的是,其中的很多高级将领,最终仍旧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株连了。

比如隆美尔,政变发生时,他正在法国前线的战地医院中昏迷,但搁不住他副官被卷了进去,冯·施陶芬伯格还是他在北非战场上的老下属...

当然,隆美尔是被“赐死”的,算是有个很体面的“了断”,但放在其他将领身上,就没那么从容了——这些曾经的政界、军界高官受尽羞辱,比如,故意收走他们的裤带,让这些骄傲的贵族军官在受审过程中全程提着裤子,衣衫狼狈。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24)

电影人物和原型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25)

电影人物和原型

死刑的实施方法更是耸人听闻:用钢琴弦勒住脖子,挂在屠宰场的钩子上慢慢死去。行刑过程还被拍成了视频,供戈培尔“欣赏”....即便他们中的一些人,根本就没参与过暗杀行动,只是因为自己的同事扛不住严刑逼供,神志不清的时候,随口招出来的。

据统计,陆续共有7000多人遭到逮捕,其中将近5000人被处死,直到1945年4月,在柏林战役的炮火中,有关“720事件”的审判和死刑仍在进行...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26)

死于疯狂报复的国防军将领们


至于那天希特勒为什么没死成,大家肯定都看过很多分析,大概就是以下三点:

1.天气热,临时从地下掩体会议室换到了一个木制棚屋,窗子还都打开着,炸弹的威力被明显削弱;

2.冯·施陶芬伯格身体残疾,就左手三个手指能用,结果时间太紧,两枚炸弹仅来得及装上一个;

3.负责会场服务的勃兰特上校嫌公文包太碍事,移动到了桌脚橡木板的一侧。而且炸弹爆炸时,希特勒正好在看军事地图,上半身几乎趴在了桌子,厚实的橡木桌正好起到了盾牌的作用。

施陶芬贝格副官(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27)

会议室平面图:蓝色是希特勒的位置,红色是死掉的人


总之,这群国防军打仗没得说,但搞政治,还是太天真。

光指望靠一颗炸弹炸掉希特勒经营多年的权威是不够的,更何况,他们最终连肉体上的消灭都没能做到。

而冯·施陶芬伯格上校之所以没有在会议室呆到最后一刻,和自己的暗杀对象同归于尽,那是因为,他想要做的事情不止是杀死希特勒,在他们的计划里,刺杀成功之后,还有很多事业需要完成……

令人遗憾的是,无论这些政变者们当初有没有做好舍生取义的准备,最终,他们都死成了自己最无法接受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