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 寿命(失忆附身多重人格障碍究竟是什么)(1)

大家好,我是超高校级的心理委员。

春季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心理疾病成为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然而,在最近与许多心理爱好者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家对一些心理疾病存在一定的误解,其中误解最多的莫过于 人格分裂障碍,即多重人格。

所以这篇文章,我会就我一个业余爱好者的口吻,去给大家浅科普一下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的相关知识,指出一些可能存在的认知上的错误。当然,本人对心理学纯属业余爱好,文中内容不代表学术权威,若有错误敬请指正,同时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讨论。

人格障碍 寿命(失忆附身多重人格障碍究竟是什么)(2)

(一)人格分裂是什么?人格分裂=精神分裂?

不一样。

对心理疾病略有了解的小伙伴,可能会把人格分裂和精神分裂的概念混淆,认为它们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叫法。然而,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

首先先讲讲精神分裂,精神分裂指的是患者的意识清晰,但认知、情感或意志等心理部分存在障碍或失调,常见的症状有幻觉、妄想等,(看到或听到别人看不到的事物、认为某人想谋害自己等)。

精神分裂症有许多种类型,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病因和含义都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多赘述。我们只需要知道,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是完完全全两种不一样的疾病。

人格分裂症,又称多重人格,是指一具身体出现复数个人格。可以简单理解为“两个或多个灵魂,共享一具身体”。不同的人格会有不同的记忆、身份、性格,他们彼此独立,并轮流控制身体,外人看来就像是突然变了个人。

人格障碍 寿命(失忆附身多重人格障碍究竟是什么)(3)

(二)人格分裂症的症状表现,如何察觉人格分裂?

失忆。

不同的人格轮流掌控身体的控制权,期间不同的人格的记忆并不共享。这意味着一号人格在控制期间所做的事情,二号人格“苏醒”后并不知道。这就导致了患者常感到自己的记忆大段地丢失,自己常莫名其妙地到了一个地方,其严重性已经远超于一般的“健忘”所能到达的地步。

这一特性也造成了对人格分裂症患者定罪时,相关法律的复杂性。如果1号人格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控制身体实施犯罪行为,2号人格将完全不知情。此外,不同的人格的个性特点可能具有鲜明的反差,1号人格是反社会人格的情况下,2号人格也完全有可能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从法理的角度上讲,虽然两个人格都共用一具身体,但本质上算是两个独立的人格。1号人格承担的刑事责任,不应由2号人格共同承担。在美国历史上,威廉·斯坦利·米利根(简称比利)犯下重罪,却因其严重的心理疾病被判无罪,但一定要接受高强度的精神治疗。

在精神病医生的诊断下,比利被发现有整整24个人格。康复后,他的故事也被写成小说《24个比利》。

(三)不同的人格能互相沟通吗?他们知道彼此的存在吗?

不能直接沟通。

在许多影视作品或文字小说中,人格分裂常被表现为幻想自己有另一个朋友,但其实那个朋友是自己的另一个人格。包括我自己在一篇考场作文上,也写了副人格(男)保护主人格(女),并陪她一起玩,度过悲惨童年的故事情节。但在病理学上的人格分裂症状中,不同的人格并不能互相沟通,他们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新人格的产生并不是原人格主动进行的,而是一个人脑的应激机制,自发地分离出了一个新人格。在这个过程中,原人格甚至意识不到新人格的产生。而新人格突然出现在这个情境里,估计更懵。

除此之外,因为不同人格轮流掌控身体的特定机制,不同人格的记忆、能力、技能、名字、喜好和性别很可能都是不共享的。患者除了感觉自己有着明显的失忆症状以外,只能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描述,来间接意识到其他人格的存在。

假设,我朋友告诉我:“我昨天晚上在酒吧看见你在钓凯子喔~”但我完全不记得自己做过这件事,此时,我很可能就此推测出另一人格的存在……而且我是男的我钓凯子干什么(打)。

至于像某意大利美艳少妇通过打电话与自己另一个人格进行沟通的行为,纯属动漫设定,不能与现实中的人格分裂等同。

(四)人格分裂症是什么引起的?是因为孤独幻想出另一人格吗?

不是。

人格分裂的病因,是创伤

还记得我们前面讲的,24个人格的比利吗?

比利的妈妈,多罗西在农场长大,成年后与迪克结婚。离婚后迁至迈阿密,与一个名为莫里森的已婚喜剧演员同居,并于1955年2月生下了比利。

然而,莫里森随后因赌博欠债,酗酒成性,有过自杀行为,最后于1959年11月17日自杀。

莫里森自杀后,多罗西搬回原来的地方,与前夫迪克复婚。这段婚姻维持了一年的时间便结束了,而在1962年,多罗西又与已有两个女儿的卡尔莫·米利根。

比利早期的家庭环境“动荡不安”,本就有较为严重的人格分裂倾向。而在多罗西与卡尔莫组建的家庭稳定后,卡尔莫对比利的长期虐待、强暴,又使这一倾向严重恶化,最后导致了严重的精神疾病。

人格分裂的动因,其实是人格的自我保护。在遭遇自己无法承受的巨大创伤时,被害者选择分离出一个新人格来“代替”自己承受这一切,以达到一种“我其实没有经历这些”的效果。比起催眠式的自我欺骗,人格分裂确实做到了分离创伤的效果。

然而,替原人格承受一切的新人格,在经历了这一系列创伤后,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扭曲的存在呢?痛苦经历塑造的人格,难道会是一个性情温和、情绪稳定的亲社会人格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患者遭受的恶,并不会就此消失,而是会不断累积在另一人格的意识中,一旦到了某一节点,便会彻底爆发出来,以从家庭承受的恶,给予社会惨痛的报复。

人格分裂并不是什么好玩的事,也不是因为寂寞无聊。它的存在,显示着一种无奈。一种对创伤无可奈何,以至于到了要分割灵魂的程度。人是复杂的,也是脆弱的。社会的和谐安定,更需要对每一个个人的充分关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