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余光看见一道白光跑过去(有这么一个人说他能白日见鬼)(1)

今天中元节来袭!

有的时候余光看见一道白光跑过去(有这么一个人说他能白日见鬼)(2)

你认为世上有鬼吗?

有这么一个人,眼眸泛蓝,声称在白天能见鬼

他说鬼偏爱热闹,喜欢人多的地方

不仅如此,他还将鬼了下来

使人看了有“惨惨生阴风,愁云漠漠无西东”之感

袁枚说“见君画鬼图,方知鬼如许”

其中,最有名的是《鬼趣图》

这个人,江湖人称“鬼才”,是扬州八怪之一

日看官们都在苦苦追等王宝强离婚案续集,也是够辛苦的!今天趁着鬼节,我们聊聊因鬼成名的“鬼才”,胆小的莫进!

【“鬼才”罗聘——历尽沧桑的卖画人】

有的时候余光看见一道白光跑过去(有这么一个人说他能白日见鬼)(3)

罗聘《钟馗嫁妹》

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是扬州八怪中最年轻的一个,与另外“七怪”是完完全全的两代人。1733年(雍正十一年)罗聘出生时,“七怪”中最年长的汪士慎已经47岁,最年轻的李方膺也有36岁。扬州八怪以“怪”闻名,前面“七怪”多以性情和为人处世的个性而“怪”,罗聘则是以他的绘画题材而“怪”。

与之前“七怪”性格怪癖不同,其实罗聘更像是个一心卖画挣钱的人。

他出身贫寒,为了养家糊口,决定以卖画为生。但是,当时扬州卖画行业繁荣,竞争激烈。若想挣到钱,绘画水平必须高,于是他拜金农为师。1756年冬,24岁的罗聘拜入70岁的金农门下,成为金农日后最得意的弟子。在金农门下学画的日子里,罗聘学习了梅、人物、马、奇树等许多技法,为他日后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两封金农致罗聘的信札,从信上的内容看,金农在让罗聘为自己代笔的同时,会指出罗聘前次作品中的错误和败笔,言语中肯,循循善诱,在画面构图、设色等方面给予指点。这两封书信是师生间很平常的交往,从中可以窥见金农对罗聘艺术上的指导。

影响罗聘一生的人,除了金农,就是他的妻子方婉仪。1752年,罗聘与长他一岁的方婉仪成婚。方婉仪才貌双绝,是清代扬州著名的女诗人。嫁给罗聘之后,她鼓励罗聘从事书画创作和交游活动,她自己也常常出现在扬州的诗文酒会上,这对罗聘艺术道路的拓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可惜方婉仪48岁就因病辞世,但她在重病缠身之时,依然支持罗聘北上京城,追求绘画事业,以至于一别成了永诀,颇为感人。方婉仪的死,给了罗聘极大的打击,此后的20年里,他发奋作画,勤读佛经,并再未续弦。

1765 年,郑板桥去世,“扬州八怪”只剩下罗聘一人,他更是成为人们追慕的对象。但就在他独步扬州画坛8年之后,他做出了改变他后半生的重大决定——北漂。从1771年到罗聘去世的28年里,他先后3次上京,这直接导致了罗聘晚年艺术风格的捩转,形成了不同于“扬州八怪”其他人的新画风。

他通过画鬼怪题材扩大名声,也是为了更好地卖画。他三次进京卖画,无非也是希望在大城市多赚点钱。第三次进京,罗聘已经年近花甲(1790年),刚开始倒是转到了钱,但因为挥金如土,游名胜,买古董,八年后,带着小儿子回乡时,居然路费都没有了,而且还欠了一屁股债。嘉庆三年(1798),一位做盐运使的朋友闻讯,资助罗聘的大儿子赶到京城,才把父亲和弟弟接回扬州。

【因《鬼趣图》名声大噪】

罗聘一生画了很多鬼怪题材的作品,如《钟馗醉归图》、《鬼趣图》、《山鬼图》、《醉倚图》等。其中《鬼趣图》是他最得意之作,他一生中三次北上京城,每次都将这幅《鬼趣图》带在身边,也正因为这幅画,让这个39岁的大龄北漂在京城中名声大噪。

有的时候余光看见一道白光跑过去(有这么一个人说他能白日见鬼)(4)

清 罗聘 《鬼趣图》 手卷 设色绢本 34.8×35.4cm×8

罗聘《鬼趣图》一共八幅。第一幅是在一片弥漫的烟雾中,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一些离奇的面目和肢体,似真似幻。那虚无飘渺的形象,就是“鬼”;第二幅是一个个短裤尖头的胜鬼急急先行,后面跟着一个戴缨帽的瘦鬼,像是主仆的样子;第三幅是一个穿着华丽而面目可憎的“阔鬼”手拿兰花,挨近一个穿女衣的女鬼说悄悄话,旁边一个白无常在那儿窃听;第四幅是一个矮鬼扶杖据地,一个红衣小鬼在他的挟持下给他捧酒钵;第五幅是一个长脚绿发鬼,伸长手臂作捉拿状;第六幅是一个大头鬼,前面两个小鬼,一面跑,一面慌张回顾;第七幅是一个鬼打着伞在风雨中急去,前面有个鬼先行,还有两个小鬼头出现在伞旁;第八幅是枫林古塚旁,两个白骨骸髅在说话。真是光怪陆离,无奇不有,看了使人既耸然又发笑。

这些看了使人恐惧又发笑的《鬼趣图》,刻画的到底是谁?是不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罗聘说都不是,他说他画的是他亲眼所见,因为他“有一双蓝眼睛,能够白日见鬼”。《鬼趣图》一出,罗聘果然在京城博得了不小的名声。用现在的话说,《鬼趣图》可谓是罗聘投向社会腐朽一面的一柄匕首或标枪 。

有的时候余光看见一道白光跑过去(有这么一个人说他能白日见鬼)(5)

《鬼趣图》之三

《鬼趣图》在绘画技法上很有独到之处。据道光年间的学者吴修(思亭)的记载:“先以纸素晕湿,后乃行墨设色,随笔所至,辄成幽怪之相,自饶别趣。”即画《鬼趣图》时,先用水将纸打湿,然后在潮湿的纸上作画,笔峰所到之处,墨会随着被染湿的纸纹四散开来,这样会给画面造成一种模糊似雾的奇特效果。以此作为《鬼趣图》的背景,增加了画面的阴冷气息和鬼的神秘感。在湿纸上作画,是对绘画功力的更高层次的挑战,这需要画家在笔、墨、水三者之间的运用要协调一致。独特的画法是使《鬼趣图》成为“奇画”的重要原因。

有的时候余光看见一道白光跑过去(有这么一个人说他能白日见鬼)(6)

《鬼趣图》之五

有的时候余光看见一道白光跑过去(有这么一个人说他能白日见鬼)(7)

《鬼趣图》之六

因其画鬼生动逼真,多传言他眼能见鬼,吴锡麟在《罗两峰墓志铭》中说:“又眼有慧光,洞知鬼物,烦冤地下。”蒋宝龄《墨林今话》中记载:“鹿城王椒翁尝语余云:‘山人生有异秉,双睛碧色,白昼能睹鬼魅,后颇自厌恶,乃以法魇之,不复见宜’。”但纪昀则认为“目能视鬼”是臆造出来的,故作惊世骇俗而已。罗聘自己也有诗云“我岂具慧眼,恶趣偏能睹。”否定了自己能见鬼的传说。无论真假,这些传说从侧面说明了罗聘笔下之鬼是多么传神!

【罗聘画鬼缘何能功成名就?】

清代中前期,扬州经济发达,人们在闲暇之时,也好谈论鬼神,说书人靠仙狐鬼怪的故事吸引听众,戏曲表演也常常采用此类题材。文坛志怪小说也颇为流行,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王渔洋的《池北偶谈》、袁枚的《子不语》、知北游的《夜雨秋灯录》等。

同样是画鬼,怎么罗聘就史无前例了呢?我们看看以前的鬼,前人画的鬼基本都是青面獠牙、骨骼清奇,而且说实在的,有时候真的“大神,小鬼,傻傻分不清”。而扬州八怪中的金农、黄慎、华岩和罗聘等都画过钟馗。在他们的笔下,原本威风八面的捉鬼英雄变得憨态可掬,成为小鬼嬉戏的对象,小鬼也变得滑稽可笑,没有丝毫的阴森恐怖之气。

有的时候余光看见一道白光跑过去(有这么一个人说他能白日见鬼)(8)

金农 《钟馗》

有的时候余光看见一道白光跑过去(有这么一个人说他能白日见鬼)(9)

黄慎 《钟馗》

有的时候余光看见一道白光跑过去(有这么一个人说他能白日见鬼)(10)

清 罗聘 醉钟馗图 纸本设色 57×3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醉钟馗图》是清代画家罗聘所做。画面中的钟馗酩酊大醉,在小鬼的搀扶下踱步前行。人物生动有趣,画面淡雅大气。罗聘作画题材广泛,人物肖像、鬼神佛道、山水花卉兼擅,作画大胆而细心,金农赞其“笔端聪明,无毫末之桀”。颇具画家柔中带钢、洁身自好之风。罗聘的人物画流传量甚少,其特点是人物身体结构清晰,衣纹线条垂长方折多变,人物意态栩栩如生,整个画面体现一种疏淡雅洁的格调。

即使罗聘画了很多鬼,但是也不要把他归为专门画鬼师啊。其实罗聘是扬州八怪中技艺全面、题材广泛、功力深厚、风格独特、影响深远的一位职业画师。

有的时候余光看见一道白光跑过去(有这么一个人说他能白日见鬼)(11)

罗聘 《墨梅》 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藏

如罗聘所想,画鬼确实使他名气变得更大,甚至誉满京城。但是,随着他自身卖画经历的增加,特别是两次进京卖画以及爱妻的离世,他对绘画有了新的认识,放弃了鬼怪题材,转而着重描绘各种佛教题材。

有的时候余光看见一道白光跑过去(有这么一个人说他能白日见鬼)(12)

《观音大士》 金农款 罗聘代笔 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藏

观其一生,罗聘就是一个想通过画画、卖画去赚钱的人,但是最终并没有赚到钱,得到的却是一身绘画的本领。他为生活而奔波忙碌,也多有辛酸与无奈。他就是一个为生活奋斗不止的悲情英雄。

中国经过多年的儒释道文化浸淫,虽然自信仰马爷爷主义后我们就成了无神论,但是几千年的历史中佛道的信仰、《山海经》《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文学作品以及神神鬼鬼的民间传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鬼怪形象。罗聘笔下的鬼怪令人毛骨悚然,不过是因为人心使人战栗,世上或许没有鬼,但人心往往比鬼还要可怕。

-END 喜欢不如分享-

文编/雨葭(特别鸣谢“博物馆丨看展览”)

图/网络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拍卖》杂志现进驻媒体平台有:微信公众平台、今日头条、网易艺术、新浪微博、搜狐新闻、大粤艺术、一点资讯、雅昌艺术网、时代财经APP、德美艺嘉等主流媒体平台,部分文章同步更新,形成新一媒体传播矩阵。

欢迎邀请加入更多媒体平台!如想商务合作,请联系邮箱:scpmmag@163.com 或微信scpm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