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榜眼探花后面第四到第十名是“进士出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科举分三甲,一甲共有三人,分别是状元...
古代科举时候状元,榜眼,探花之后的两个都叫传胪。清朝科举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第四名就是二甲的第一名,也称“传胪”(起初,第五名也...
状元专指殿试第一名、榜眼专指第二名、探花专指第三名。状元是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
榜眼指的是:科举考试殿试第二名。探花指的是:科举考试殿试第三名。状元指的是: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第二名「榜眼」意旨「表列取士次第之状」,最早出现在北宋年间,由于...
榜眼,是一个汉语词汇,是科举时代的一种名次称号。即在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榜眼之名始于北宋太...
榜眼是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二名,状元是第一,探花第三。榜眼,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bǎng yǎn,是科举时代的一种名次称号。即在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
“探花”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
“探花”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
“雾里探花”原形容年老视力差,看东西模糊,后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出处: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诗:“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译文:春来水涨,江河浩漫,...
“大元”是元朝(1271-1368)由蒙古族建立,是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定都大都(今北京市)。解元是古代乡试(也就是考举人)第一名的专称...
“探花”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
探花是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三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举经已出现。当时中进士者会园游庆祝,称“探花宴...
行行出状元的上一句是三百六十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属于谚语。比喻不论干哪一行,只要热爱本职工作,都能做出优异的成绩。状元:科举时代殿试第一名。行行出状元出...
“状元及第”即考中且高踞榜首。一年一度廷试,万中取一,自是了不起的大事,故有“天上麒麟子,人间状元郎”之誉。旧时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为元。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
状元是古时候考取官员的一种称呼,郎是指男性,过去只允许男性考官,考上了称为状元郎。 状元,一般是指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另外还有比喻在...
唐朝最多。自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至哀帝(907年)丁卯科,285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人。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
曲状元是指:马致远。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曾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
状元签以大小长短竹签为不同等次的筹码。这是科举时期以科举学衔为追求意趣的一种玩乐游戏。直至建国前在农村还偶有所见,现在基本消失。耍状元签:最大最长的一支写上“状...
福州府,八闽首府,历代进士人数共计4103人,其中状元26人,高居全国首位。福州府曾出现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状元等全国罕见的科举,以一县七里三状元打破科举史,...
《盗墓笔记》是南派三叔所著的盗墓题材小说,讲述吴邪、张起灵、吴三省等人进入古墓探险的故事。该系列小说于2006年开始在网上连载,2007年1月正式出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