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洛弟
F·加里·格雷,好莱坞导演在华票房,他排第四。
前两名是罗素兄弟,俩人焦不离孟,形同一人。第三名是迈克尔·贝,差点让汽车人熄了火。
罗素兄弟是好莱坞最强大片系列的领航舵手,迈克尔·贝引爆的一切,就是他的风格。
相比他们,F·加里·格雷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宛如嵌进了好莱坞工业的模子里,无须增之一分。
这样的人,反而是个典型。
何况,他的导演生涯,也是典型的美国流行文化寄生物。
“我真没什么标准的电影人背景,小时候没玩过超8摄影机,没用过录像机,也没在四五岁就学会剪片子,长大了才开始研究电影,而且还是先当导演,再研究。”
F·加里·格雷眼里的自己,跟大师流、学院派一开始就不沾边。
甚至到16岁那年,萌生出拍电影的想法时,他都没想去当个电影艺术家。
我们不清楚,那时在格雷眼里,“电影”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到底如何,总之,高中期间,他进入当地有限公共电视台,开始摄像工作了。
就这样,他开始了自己口中“不典型”,但在那时非常典型的影像生涯。
大学期间,他在黑人娱乐电视台(BET)工作,这家电视台的节目内容,包括嘻哈、R&B等音乐节目,也有一些电影或电视剧。
之后,他为福克斯电视网的RAP音乐节目《Pump it Up》工作,与嘻哈乐队WC And The Maad Circle合作,对方请他拍摄MV。
黑人文化与音乐,从此成为格雷早期影像的重要元素,但他的电影生涯,还没赶上机缘。
他的“临门一脚”,还差一位贵人。
1993年,匪帮说唱界传奇人物Ice Cube的最新单曲《It Was a Good Day》发布。
这位大哥一脸凶相,曾是嘻哈组合N.W.A的歌词担当,天天抱着冲锋枪睡觉,打遍街骂遍巷,开口就是崩条子、睡大蜜,以及无数写出来就封号的事儿。
Ice Cube:梳个头都是揍你的形状
格雷为他拍摄的《It Was a Good Day》MV,后来被《滚石》杂志评为史上百佳MV之一。
俩人的缘分,打这儿也算开始了,后话多的是。
90年代的前五年,F·加里·格雷的身份,是崭露头角的MV导演。与惠特尼·休斯顿、TLC等艺人的合作,让他的圈内名气越来越大。
所以,格雷自己口中“不典型”的电影人背景,在那个时代,其实再典型不过了:
他没赶上斯皮尔伯格从小玩“超8”玩成天才的年代,却赶上了广告导演大卫·芬奇、录像店小子昆汀·塔伦蒂诺、漫画肥宅凯文·史密斯的时代。
影像的革命,让MV、电视广告导演都有了跻身影坛的可能,他们将富于节奏感、冲击力的视听语言,带入了90年代。
后果是,当《为所应为》《低俗小说》登上戛纳殿堂,美国独立电影的巅峰来临了。
1995年,F·加里·格雷的电影处女作《星期五》公映。
全片在格雷从小长大的街区拍了20天,俩主演加起来,也就演过四部电影。
一位是刚刚提到的“贵人”Ice Cube,一脸不爽,演一事无成的老实小哥,凶憨凶憨的,自带一身梗。
另一位是二次触电的脱口秀演员克里斯·塔克,当时还没演《尖峰时刻》。
这位在片场摇头晃脑,满口飞段子的哥们,演一个哈草哈傻了的二货,负责给主角制造麻烦。
《星期五》剧照
整个故事,就是黑人街区两个无业小伙一天内碰上的糟心烂事儿。
当偷窃、吸毒、抢劫成为生活,想安生个五分钟,都显得格格不入——这就是格雷从小混大的日子。
有人说,这像是部去掉愤怒的喜剧版《为所应为》,但更多人,包括格雷和Ice Cube自己,都觉得它更像《疯狂店员》。
在此,美国90年代独立电影的紧密关联,相映成趣:
理查德·林克莱特的话痨电影《都市浪人》,启发凯文·史密斯拍出《疯狂店员》,格雷的《星期五》成为对《疯狂店员》的模仿,而《星期五》又与《为所应为》同列,成了昆汀最爱的电影之一。
那些年的独立电影,根植于流行文化,并且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其实那时候,格雷已遇到了最适合的创作路线,当然是“遇到”,而不是更多摸索后的“找到”。
在《星期五》里客串超市保洁员的格雷
F·加里·格雷从独立电影圈,进入好莱坞主流视野的速度,还是比很多人快。
在一部堪称90年代版《寡妇联盟》的《辣姐妹》后,他迎来了自己的第一部好莱坞大制作。
1998年的《王牌对王牌》,至今仍是不少动作片迷心中的“高智商神作”。
虽然俩男主一个成了妈惹法克局长,一个人间蒸发了
初入好莱坞工业流程的格雷,遭遇了大型懵圈现场:
“我跟Ice Cube、克里斯·塔克,跟贾达·萍克都好聊,可我跟一群被奥逊·威尔斯、莎士比亚培养起来的人怎么聊啊?”
科班出身的塞缪尔·L·杰克逊和凯文·史派西聊起天来,格雷听着跟天书似的。
“我还是别说话了,别让人拿我当傻子。”在两个大牌面前,导演露出了萌新的怂。
《王牌对王牌》虽是水准之作,但无论是《虎胆龙威》式的密闭空间角力,还是困兽侦探的探案推理,似乎都跟格雷擅长的领域没啥关系。
不佳的票房成绩,让它成为90年代动作片大战里一抹炮灰。
若非20年前盗版时代的信息不对等,《王牌对王牌》未必能被中国影迷推上神坛
于是,格雷的第一次票房大成功,足足等了五年。
2003年的《偷天换日》,翻拍自1969年的英国动作片名作《意大利任务》。
当年的《意大利任务》,已经以“时尚电影”名垂青史:从主角迈克尔·凯恩等人的穿着,到片中的英国“国车”MINI Cooper,都成为icon级别。
到格雷这里,原作的雅痞风与反讽调性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好莱坞动作片飞天遁地的“高精尖”。
国际黑客、街头车神、爆破天才纷纷上阵,组成一支侠盗团队,夺黄金、惩叛徒——同样的设定,直到去年还被《黄金兄弟》借鉴。
从此,格雷进入了好莱坞动作片导演“亿元俱乐部”,成为投资回报率极高的大片掌舵人。
之后2009年的惊悚犯罪片《守法公民》,同样票房大成功,但随后,格雷又进入了沉寂期。
作为一个票房傲人的商业片导演,格雷的“技能冷却”时间之长,也是个异数。
但他自陈是个喜欢挑战的人,愿意尝试不同的类型,每一次新尝试,自然都得花更多时间精力。
于是2015年,这位爱飞车、爱节奏的流行文化导演,终于“憋”出了自己的巅峰。
这次,那位Ice Cube又来了。
《冲出康普顿》的项目,他是最早发起人之一,想把自己乐队N.W.A当年的巅峰岁月拍出来。
毕竟,论及对嘻哈历史的影响力,像N.W.A这么强的乐队也没几个。
选择导演时,与Ice Cube相熟多年,又对嘻哈音乐无比熟悉的格雷,自然是重要人选。
于是,格雷与N.W.A.的另一成员Dr.Dre,一同进入剧组:
如果你对耳机熟悉,一定见过Dr.Dre的名字:Beats耳机,就是当年Dr.Dre单飞多年后自创的厂牌。
经过三人的把关海选,剧组确定了扮演五位乐队成员的演员。
而Ice Cube的扮演者,直接找了不作第二人想的“关系户”:Ice Cube的儿子,跟他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小奥谢拉·杰克逊。
为了熟悉角色与氛围,五位演员把当年N.W.A的神专《冲出康普顿》翻唱重录了一遍,尽力充足准备。
而F·加里·格雷,终于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战场:他将《冲出康普顿》拍成了黑人文化、嘻哈音乐的80年代史诗,每首歌每个镜头,都带着嘻哈历史梗。
五个在洛杉矶黑人街区长大的少年,将身边的枪支、帮派、毒品、种族歧视写入歌中,成为振聋发聩的社会批判“黑旋风”。
某种程度上,这与格雷当年将自己生活投入《星期五》如出一辙。
二十年一个轮回,真正属于格雷的,依然是街头人生的勇与难。
最右站立者为F·加里·格雷
《冲出康普顿》在颁奖季大放异彩后,格雷信心满满投入到《速度与激情8》,赢得了难以企及的全球票房纪录。
只不过,观众的热情是给“速激”的,而不是给格雷的。
而影片北美票房的失败,与口碑的糟糕,也成了环球决定开发系列外传的原因之一。
包括今天的《黑衣人:全球追缉》,即便格雷让黑衣人故事,回归都市传说色彩,观众依然是冲着IP去的。
某种程度上,F·加里·格雷至今的导演生涯,一直寄生在美国流行文化中:
模仿、翻拍、续集、名人传记,多的是IP价值,却不复见原生的原创力量。
也许,这是他长期遭遇“叫座不叫好”的原因。
他更像个制造定制产品的熟练工,一直在好莱坞高度成熟的范式之内,干着业绩达标,但总超不出水准的活儿。
只有遇到他内心钟爱,刻在灵魂里的故事时,高手匠人的本领,才能够焕发光彩。
也许他不是独一无二的F·加里·格雷,但对他而言,他早已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