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社会人之初,性本恶,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人性的本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人性的本质(人性与社会)

人性的本质

人性与社会

人之初,性本恶。

人性之恶,虚伪、贪婪、狡诈、自私是也;

与生俱来,亘古不变。

唯有剖析人性,然后真正了解自己;

只有掌握人性,故而熟悉他人。

人性,在相对自由的空间才能向善;

人性,一旦获得绝对自由,必将走向罪恶。

人性,得不到正确引导,将吞噬世界,吞噬自己。

——《性本恶》——

人性是人的本质,内在特质,不是指性格。普遍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先天的,就日常用语上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无论是人的本质心理属性,还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属性,由于它们都是人所共有的心理属性,那么这种属性也就不可能是后天的结果,只能是人类天性,属于无条件反射。

而儒家思想家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也”,认为人性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现代社会学家认为人性只用一种,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类,只有一种人性。这是不同民族之间能够交流、达成理解的前提。根据对婴儿反复实验,显示人性是进化的结果。人性中与生俱来即存在由于祖先生存的险恶环境衍生的对生存的渴望,对胜利的渴望,对与自己相似的伴侣的渴望,对同类间自己地位的关心,及由于史前人类的习惯和同理心还有对同类帮助的冲动。

人性善恶的争论,所谓人性善恶争论是人类在行为心理上是以利他为本还是以利已为本的争论。人本性是利他还是利己这不仅决定了个体个人的处世待人的态度,还决定了领导者特别是国家统治阶层在制订管理方针政策时是以强行管制为主还是以教育引导为主的趋向。正是由于有“人性本恶”的见解,才有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法治”;正是由于“人性本善”的见解,才有儒家在西汉后推崇的以道德感化为主的“德治”。

在中国古代历代思想家在讨论人性问题时,形成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四种观点。

❶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即有恻隐、善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扩而充之,便可形成仁、义、礼、智的善性。

❷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荀子·性恶》)善性是天人为的。在法家看来,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不可改变的。

❸性无善无恶论,这包括: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墨家的性“素丝”论,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道家的性“素朴”论,庄子认为人天生本性上是无知无欲的;明代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王阳明的心学认为:“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

❹性有善有恶论,这包括先秦世硕等的有善有恶论,汉杨雄的性善恶混论,董仲舒等的性三品论等:杨雄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明清之际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论,认为人性绝非在“初生之顷”就定型,一成不易,而是随着环境和教养的不同,“性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认为人性是可以培养和不断完善的;北宋的司马光的人性的先天不等论,司马光认为人生来在人性善恶上就先天不平等,无论圣人还是愚人善恶都是兼而有之,只是有些在善性上会占优势,有些人在恶性上会占优势。

人性本原的争论,中国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将人性分为天性与天习得;北宋张载的性二元论,又把人性划分为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不存在先验的人性和先验的善恶之分,任何现实的人性都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中,人的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性的建构有决定意义。

在西方现代心理学界,有三种典型代表: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强调以人的本能解释人的全部和行为 ,是一种本能决定论或遗传决定论;②行为主义走向另一极端,否则天生本能,主张人的一切行为、本性均由天习得,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及其系统化,是一种反本能论或环境决定论;③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本能决定论又反对习得论,主张人性是似本能的,即人的欲望或基本需要在某种可以觉察的程度上是先天的,但与此有关的行为或能力、认识或感情不一定是先天的,可能是后天经过学习或引导而获得或表现的。马斯洛认为,人性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括,似本能需要是人性的集中表现。

人性主要包括自私、贪婪、虚伪、狡诈、个人主义、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贪生怕死,从以上解释基本都是人性恶的一面,我本人更认同荀子的性恶论,也即人性本恶,生命在娘胎里开始人性已是恶,在统一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智慧开化后,心性开始向善。

人性本恶的另外一个例子是佛教弟子打坐念经,打坐念经是通过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文上,而不再思考其它任何事物来锻炼自己对心的控制能力,主要是进行祈祷、忏悔、开化智慧、化解、积德所有向善的事物,总体说就是修行,提高心性。

人性,个人认为是天生的,比如最基本的对食物的贪婪,婴儿饿的时候娃娃大哭,喂饱后不再哭闹,还给你一个得意的笑,这就是最原始的欲望,也可以理解为对生存的渴望,虽然童幼年时期欲望就是吃、喝、玩,所有童幼年都是围绕这三个欲望转,要么哭闹、地上打滚,要么听大人话每次考试考前几名,完成爸爸妈妈交代的任务,然后奖励大餐、奖励玩具、奖励钞票,其实童幼年对钞票概念并不清晰,唯一清晰的钞票可以用来买吃的、喝的、玩的,所以说天性是与生俱来的。

待人从童幼年时期进入成熟期,更多欲望逐渐显现出来,在此时如家长或老师不加以正确指导,进入成熟期的青少年将染上各种不良嗜好,成为问题少年,这就是人性的释放。而不少部分的家长认为自己小孩学坏是由于外部环境造成,或者说小孩身边同学或朋友影响,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告诉我们,家长的引导对人成长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童幼年在成长的过程家长引导相当重要,个人认为童幼年在完全长大成人之前,做事比较随意,不计后果,凭天性,也就是人性处理事情,只有等到通过后天教育形成正确的三观,能分辨是非,一段时间为人处世的标准和底线才不会改变,人性必须在制度监督下才会向善,才会保持真善美。

人不管在哪个年龄阶段,人性永远不变,也就是人性恶的一面是不会随着时间和环境改变。我小孩三岁时候就开始撒谎,明明是他犯的错,非要说是哥哥做的,而且再怎么打他,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仍不改口。还有我自己切身的体会,以前在学校做勤工俭学的时候,帮学校食堂打杂,食堂老板给的待遇是包三顿饭,另外应该是一百来块钱工资,有次老板帮我们三人留了三份饭菜,我没有做任何思考,挑了其中一份牛肉丸子最大的。由于我们八零后也是苦日子过来的,当时记得在亲戚家吃香蕉的事,由于太好吃,我一口气吃了三个,只顾着自己吃,没考虑其他人一人能吃几个,结果被亲戚念叨了几天,才意识到自私闯下了祸。这都是自私利己的表现,与年龄大小无关。

和我年纪相仿的邻居,在大学毕业后,找到了好的工作,收入比我高了好多倍,春节回家,拿着刚买的索尼数码相机,也是颇显优越感,不断地评论谁谁,本来平时语速很快的小姑娘,此时更是像放鞭炮似的,现在七八年未见了,给我的印象仍然不那么友好;同样我的一个亲戚,大学毕业三四年后发展得很好,那趾高气扬的样子,深深烙在我脑海里。

其实在他们小有成就以前,他们和我的关系还是可以的,这种突然的变化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是大家以前过得太穷,被人看不起,现在突然好了,有钱了,或者混迹于经济发达地区,虽然通过不断努力自己有一定成就,不过还是那么微不足道,平日里也不怎么被人待见,但在穷乡僻壤的家乡、穷朋友那里可以找到真正的存在感和优越感,并满足日益膨胀的虚荣心,不过也正是这种自我为中心、自我膨胀、个人主义的心理才能一定意义上推动某一部分人的进步,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都佐证了人性其实与生俱来。

由于天生人性恶的一面,尤其对自己不了解的人,陌生人,不能被其表象所蒙蔽,正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我们懂得人性后,应正确对待、理解、尊重及感化人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有来自外部对自身的打击、伤害、挖苦、谩骂、责备就很容易理解与接受了,而不再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而是以德报怨。

讲到人性,相辅相成的是制度、法治、仁义、道德。社会不断往前进步,除了国家这个阶级统治工具强大的作用外,治国理政的理念切合国情是推动社会进步必要条件。如私有制度的产生,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封建制度的产生,奴隶社会发展进入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封建社会发展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社会主义,而在中国,由于只有社会主义适合中国当时的国情,适合中国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封建社会,经历短暂的资本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

春秋时期法家先行者管仲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法治国”的思想,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提倡道与德,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朝廷正统思想,为统治阶级所用,儒家是一个意识形态,一面旗帜,儒家思想有利于大一统,维护统治的手段。西汉董仲舒在孔子儒家思想基础上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提出三纲、五常。只有更先进的道法,人类文明才得以一直向前发展。小到个体,大到国家,没有制度、没有法律、道德的约束,人类社会将永远动荡不安,侵略、恐怖袭击、地区冲突、战争将成为常态。

中国二千五百年历史,先后出现道家、儒家、墨家、法家思想流派,并推动着历史的进步。道家思想家老子提出了“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道家思想家荀子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的思想。儒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主张“仁”、“义”、“礼”、“智”、“信”,强调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同样儒家思想家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提出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以管仲为法家流派代表人物,管仲辅佐齐桓公治齐提出“一方面将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擎天之柱,张扬礼义廉耻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以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的人。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相同点都是针对人性恶方面提出如何修身的道理,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普世真理。

人性驱使下的尝试行为如不加以自我反省,旁人不加以劝导,国家不进行明令禁止,人类欲望膨胀,没有束缚、牵制的力量,便成恶习,最终走向罪恶的深渊,没人不爱赌博,世人都爱美色,爱金钱,爱名利,人的欲望所谓欲壑难填,只是没给人们尝试的机会。

人性是绝对不能得到完全释放,如每个人,尤其是统治阶级,自私、贪婪、虚伪、狡诈、个人主义、自我中心、利己主义的人性得不到约束和管制,必定会形成像动物世界弱肉强食的局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北洋军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动荡的时期,国家四分五裂,出现一度混乱的局面。

当然为确保一家独大,或不被其他国家侵吞,国家必须发展经济、发展军事科技,因此人类随着不断的战争、侵略、发展,最终得到不断地进步,但都是通过流血牺牲换来的。

1、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出现了所谓的“战国七雄””。孔子说“春秋无义战”,大家尔虞我诈。礼崩乐坏,篡权弑君不胜枚举。

2、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仅53年,中央政权竟然换了15个皇帝。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和黑暗的时期之一,战争和频繁的政权更迭导致了大量历史珍贵文献的遗失以及科技与文明的衰退。

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是一个近160年的动荡年代,计算的时间是从公元420年,东晋权臣刘裕建立南朝宋开始,一直到公元589年隋朝灭了南陈朝为止,这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也是一个战争频发的时代。北魏与南朝宋、齐、梁的边界大致固定。北魏前期与南朝的战争主要是为了争夺黄河以南的地区。根据《中国历代战争年表》南北朝时期发生的战争共178次,南朝与北朝的战争粗略统计达100余次。北朝是从东晋十六国的后期,北魏逐渐统一了北方,但是北魏依然有强敌柔然,这就使得北魏不能全力南征,导致南北大分裂,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权臣高洋篡位建立北齐,西魏权臣宇文觉篡位建立北周,再之后北周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但是,北周权臣杨坚又篡位成立了隋朝,隋朝南下攻南陈,最后统一全国,新的大一统局面又开始了。

4、北洋军阀时期

北洋军阀是民国军阀的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

袁世凯死后(1916年6月6日),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直系的冯国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奉系的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占踞东北三省。另外,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徐州一带张勋的定武军,西南的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等,都在外国列强操纵下,争斗不已。1920年7月直皖战争、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

在北洋军阀混战的同时,南方的国民革命政府也建立了,为了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北伐,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基本消灭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之后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北洋军阀统治覆灭。

在历史的进程中,战争不断,战争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和文化科技的进步向前发展,分析战争的主要原因,战争的根本原因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相联系,为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冲突所决定。

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在原始社会末期,战争原因表现为部落之间争夺野果猎物、牧场耕地以及血族复仇等利益冲突。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它归根到底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所决定的。阶级、民族、国家和政治集团之间,由于矛盾极端尖锐化,而诉诸战争。

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战争的根本原因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形式,如政治矛盾、经济利益冲突、民族矛盾、能源危机、军备竞赛、争夺势力范围、领土争端、宗教矛盾、意识形态斗争。

战争根本原因是人类欲望膨胀这一本质,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更是人类赤裸裸欲望的体现。尽管战争原因客观存在,但战争原因并非一定引起战争,只有当各种矛盾激化到临界点,敌对双方或一方有意识地加剧矛盾的激化,战争才会爆发。

战争归根结蒂是人性恶的一面所导致,主要表现为战场上的直接军事对抗。和平年代虽看不到明枪暗箭,炮火交加,但国家之间仍存在多种多样的争斗,霸权、冷战、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打压、制裁、贸易战,耳濡目染。

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了和平相处,互利互惠,携手共进,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全球安全经济发展,签订睦邻友好协议。只有少数劣根性的民族、国家坚持走单边霸权主义路线,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或者发展强大军事实力,为的是发动战争,侵略其他国家,及实施霸权行径,夺取他国资源,来满足利益集团贪婪的欲望。

国家、民族的劣根性,归咎于人的劣根性,即人性恶的一面。人与人之间通过人性恶的一面,在日常交往当中上演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弱肉强食、偷盗、抢劫、欺骗、压榨、诈骗、欺凌、报复等互相伤害的一幕又一幕。

只有时时刻刻清醒人性本恶的道理,正确对待人性,无时不刻做到自我批判、自我改正、相互监督,坚持做到人性向善,让先进的理论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守住自己的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