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叙述】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德经第十四章精解(道德经精解第四十二章)(1)

【翻译】整个“道”可以姑且看作“一”,“道”产生阴阳,阴阳互相交融又产生和谐之气,最后阳气、阴气、和气三者互相作用,产生了万物。

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互相冲融产生和气。人们最厌恶的,就是沦为“孤、寡、不穀”,但是侯王们又经常以此自称。

所以,很多时候世间万物是看似受损其实受益,或者看似受益其实是受损。别人教我的道理,我也用来教导他人。蛮横霸道的人难以得到善终,我将这句话当作施教的主导思想。

道德经第十四章精解(道德经精解第四十二章)(2)

【精解】这一章,老子从“道本”和“道用”两个方面揭示了“”的特性,解释了宇宙的生成过程,并继续阐述他的辩证思想。

这是《道德经》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章节,老子的思想也在这里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很明显,老子是个无神论者,这点从本章开篇的两句就能看出来。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两句表明老子创造性地把多元论的宇宙观发展成为一元论的宇宙观,并阐明了宇宙的演变规律。

一、二、三这三个数字,并不表示具体的数目,而只是表示“”生发万物的一个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老子认为,“”先于天地而生,是创生万物和世界的本体,是世界所有一切的唯一本原。

道德经第十四章精解(道德经精解第四十二章)(3)

老子在这里阐述“”创造宇宙万物的过程,就是为了说明“”的至尊和唯一,因此,世人所需要的就应是一个体道、悟道的过程。同时,老子又形象地论述了万事万物都是像初生时期的阴、阳一样,好坏、损益相对存在,互相转化。

而作为修道之人应自觉遵循这一规律,调和自身的阴阳之气,而不要人为地去改变它。本章的最后,老子再次强调了虚气守柔的重要性,认为事物减损就是增强,事物增强就是减损。

侯王要想长盛不衰,就要懂得虚气守柔的道理,守住自己阴的一面,不要自持逞强地过分展现自己阳的一面,因为过分而为的人是不会有善终的。

道德经第十四章精解(道德经精解第四十二章)(4)

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之分,各种生物也都有雌雄之别,也就是我们所的阴阳。雄性具有阳刚之气,雌性则具有阴柔之气,阳刚和阴柔是万物的特征,也是万物得以延续的基础。

阳和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阴阳中和而生成和气。所以,不管是王侯公卿还是平民百姓,只有为人和气,才算是有道德的人。

如果肆意妄为,坏事做尽,就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也就不会拥有人格和尊严了。正因为“”是人和万物的特性,所以和气的人才合乎大道和大德,才能受到大道的拥护;不和气的人不合乎大道,他们不但不会得到大道的拥护,还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一般来说,人们都喜欢风和日丽的天气,而厌恶风雨交加的天气,这就表现出了趋阳避阴的特征。

任何人都不喜欢孤独一人,不希望被人遗弃。然而王侯公卿常常称呼自己为“”“”“不榖”,其实这是自谦的说法,他们本身并没有脱离“和气”,他们越是自谦,越能得到天下万民的拥护和尊敬,也就是“损之而益”。

我们爱说“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这里的和就是“和气”。和气的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不贪占小便宜,痛苦和烦恼自然也就少了许多。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曾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意思是说不要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是入修身的高深境界。

所以,不管是不是处在人生的低谷,也不管个是遇到诸多不如意的事情,我们都不可为一时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而是要冷静、平稳、和气地面对一切。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经得住狂风骤雨的洗礼,最终见到美丽的彩。

,